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12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三、教学设计

通过粗盐提纯和自来水的蒸馏实验,学生已经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了复习以及对高中化学实验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萃取和分液,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

以往我们也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考虑到这个情况,现改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构建知识结构的台阶,让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了解,什么是分层→分液的定义→什么是萃取→萃取的定义和条件→萃取的原理,最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萃取和分液这两个分离操作。

设计中由易到难,层层分化,先观察现象,再分析本质,最后掌握原理,逐步搭建台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

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四、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

四氯化碳、苯、酒精、碘水、碘单质。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引入

通过精油和玫瑰花、薰衣草的图片引入今天的内容——萃取。

提出两个生活常识问题:

1、为什么西红柿汤的上层,油层颜色特别鲜红?

2、什么是干洗?

干洗后的衣服能马上穿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今天的内容。

倾听、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一:

分别将三种溶剂混合:

水与四氯化碳、水与植物油,水和酒精,观察它们的互溶及密度大小情况,记录现象。

CCl4

酒精

水(与上行溶

剂是否分层)

分层,CCl4在下层

分层,苯在上层

不分层

结论

CCl4、苯等有机溶剂与水互不相溶,CCl4密度大于水,而苯的密度小于水。

探究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分析。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无色透明的液体分层的现象是难以想象、理解,亲身感受实验一,构建第一个台阶。

课堂讨论及结论、教师演示实验

讨论:

分层后的物质如何分离?

探究实验二:

分液漏斗的使用。

如何将分层的液体分开。

结论: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进行分液操作的实验装置——分液漏斗。

1、分液的定义: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一种分离操作。

2、分液时的具体步骤为:

(教师演示并讲解)

第一步: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第二步:

关闭颈部活塞,从上口将油、水分别注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

第三步:

打开上口活塞,再打开颈部活塞,当液体分界面到达活塞处时,关闭颈部活塞,再从上口将上层液体注入另一烧杯中。

个别回答:

倾倒法。

动手实验:

将试管中的上层物质倒出时会除不尽或同时倒入下层物质。

讨论解决办法。

通过倾倒法的失败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第二个台阶,并引出分液的定义、用途和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知识介绍

教师演示实验:

将一小勺碘单质分别放入水、酒精、四氯化碳中。

由于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水中的碘单质几乎没有溶解,溶液不变色,碘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碘水

酒精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碘酒(医务室常见的消毒剂)

四氯化碳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颜色呈紫红色,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

——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倾听。

通过碘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实验,让学生知道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很大。

搭建第三个台阶。

探究实验三:

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碘水,再加入几滴CCl4,振荡,观察现象

流程及现象描述:

实验、观察现象、相互交流。

学生回答萃取现象和本质。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搭建第四个台阶。

探索新知、教师讲解

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本P8萃取的定义。

朗读。

回归课本。

根据实验现象概括:

1、定义:

用一种溶剂(CCl4)把溶质(I2)从它与另一种溶剂(H2O)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分离方法(重点突出CCl4萃取碘水中的I2这一意境)。

2、萃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让学生观察、回顾之前的溶解性实验,并投影出I2在水、酒精以及CCl4中的溶解度数据。

得出条件一:

①溶质应易溶于新加入的溶剂(萃取剂——CCl4)而难溶于原溶剂——(水)。

酒精能否萃取碘水中的碘?

演示实验。

得出萃取条件二:

②萃取剂和原溶剂应互不相溶。

可见“萃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探究实验,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萃取的原理。

由于课本中萃取的定义较枯燥难懂,将其分解成三部分,层层分化,解决难点。

通过酒精萃取实验的失败得出萃取条件二,从而搭建第五个台阶。

最后,结论水到渠成。

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练习分液漏斗的操作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了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分液,也学会了利用萃取剂把溶质从原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方法——萃取。

通过学习你知道萃取和分液的关系吗?

3、萃取与分液的区别:

在碘水中加入CCl4再振荡分层的操作叫萃取,(原混合液首先并未分层);

再把分层的混合液分开的操作叫分液,只适用已经分层的溶液。

可见通过萃取、分液两步则可从碘水中将I2萃取出来。

探究实验五:

利用分液漏斗将试管中已经萃取了I2的CCl4溶液与水分开。

巡视,点拨和纠正实验操作。

倾听、思考、交流。

萃取之后经常会利用分液作进一步的分离、提纯。

思考、交流、实验。

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练习分液漏斗的操作步骤。

课堂讨论

2、若第一次用CCl4对碘水进行萃取后发现分液漏斗中的水层还带有黄色,说明水中还有碘没被萃取完,应采取的操作是在分液漏斗中继续加适量CCl4,进行第二次萃取。

3、实验完后所得碘的四氯化碳的混合液应如何处理?

有机溶剂多数有毒,应回收到指定的试剂瓶。

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学以致用

回顾:

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课前所提出的生活小知识。

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课堂练习

3、已知溴(Br2)和碘(I2)十分类似,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

现有三组溶液:

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C)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课后作业:

《学习与评价》第一节练习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一开始,提出两个生活中的小知识作为问题情景的设置,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进行了探究实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台阶,让学生先观察什么是分层(台阶一),再进行分层实验的探究(台阶二),从而引出分液的定义和分液漏斗的使用范围,接着教师先进行碘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台阶三),然后在试管中进行萃取实验的探究(台阶四),得出萃取的定义以及萃取的条件一,最后进行酒精能否萃取碘水中碘的探究实验(台阶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萃取的原理以及分液和萃取的使用范围。

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学习后解决了问题,那种恍然大悟的舒畅感,使学生无比兴奋、愉悦,树立了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

本节课由于学生自主活动较多,花时较长,因此需要严格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度。

同样这也使得本节课不能安排一些必要的巩固习题,在以后的习题课中应安排这方面的习题。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