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14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

那按照这篇文章来说,按照鲁迅的这篇小说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怎么去理解?

美好的东西应该是这样的,这篇小说大家看看,它所写的是什么?

生(交错地):

悲剧。

师(强调):

写什么?

写什么的悲剧?

生:

写人的悲剧。

师(点名):

刚才你说是什么的悲剧?

生1:

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命运的悲剧。

师(复述):

个人命运的悲剧。

谁的命运?

什么的命运?

祥林嫂。

师【板书“祥林嫂”】:

祥林嫂的命运。

那大家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当中通过虚构,刚才同学说表现了祥林嫂的命运。

那在这当中,大家看看,“应该是这样的”这几个字该怎么去理解?

应该是这样的。

哪个同学来说说看?

师(引导):

美好的东西,我们所赞美的,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作家之所以要创作小说的重要原因。

而在这样的小说当中我们怎样理解?

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看?

师(鼓励):

随便说。

生2(自告奋勇):

老师我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不是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

不应该是这样的。

接着说。

生2(继续):

他揭露了生活得丑陋面,然后,留下来“应该是怎样的”是给我们去想象的。

好,留给我们去想;

那我们在想的时候,譬如你在想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我在想,祥林嫂一方面在刚开始时干活很勤快受到重视,后来又被绑走怎样的,这样其实反映了当时旧社会乡村里面那种贫民,实际上就是那种男女不平等,就是妻子必须侍奉婆婆的那种封建传统。

要打破这种传统,不应该再禁锢这种传统。

那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来考虑一下,不应该是这样的,那应该是怎样的?

师(点名,生3答不出):

应该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大家继续思考。

生4(主动):

我是这么理解的,生活应该是这样子,那这篇文章里我们给“生活”加个形容词,就是“旧社会的生活”。

旧社会的生活会这样子,就是非常痛苦,等于在这种痛苦的社会环境下应该会有悲惨的人、悲惨的遭遇。

所以他说的生活不应该只是我们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

而这里要体现的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揭露。

师(示意生4坐下):

在旧社会就会有这样悲惨的人生。

好的。

刚才几位同学讲到,旧社会也好,黑暗也好,生活的痛苦也好,祥林嫂的悲惨也好,都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揭示的现象。

那么其本质在哪里呢?

是谁造成的?

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

好,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起来阅读这样的一篇小说。

首先请大家来说说看祥林嫂有怎样的人生遭遇。

师(提示):

文章很长。

她的生活,她的一生……尽量用自己最简单、最简要的语言试着把它归纳出来。

师(期待地):

刚才几位都是男同学。

生5(女):

社会。

就两个字?

为什么?

生5(解释,轻声。

师走至身边。

师(点评、引导):

你思考的其实已是深层次的问题了,谁害死了她?

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

那么祥林嫂在我们的小说中是怎样的一种处境、状况?

生5(继续):

她的人生是失败的、可怜的。

你的解释是“社会害死了她”。

那同学们来看看,祥林嫂的遭遇、祥林嫂最后的归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师点名。

生6(女,语速飞快):

死了当家人,逃出来打工,被婆婆逼迫嫁给贺老六……

师(提醒):

请慢点,慢一点。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要点,首先是什么?

生6(继续):

死了当家人;

当家人是谁?

就是祥林吧。

为什么叫祥林?

因为她是祥林嫂。

(学生笑,听课老师亦笑)然后她出来做工,又被绑了回去,然后嫁人,叫贺老六……

师(插入):

被她婆婆绑架了去,然后又嫁了个男人,这个男人叫什么?

生6:

贺老六。

师(提示众生):

课文里出现了,对不对?

众生同意。

然后生了一个阿毛,人们都以为她交了好运,但后来男人死掉了,阿毛也被狼叼走了,她就又出来做工……

师(追问):

这是第几次出来做工?

第二次。

但是这次出来做工,她的精神状态不好,最后就变成了乞丐。

好请坐。

同学们看课文内容,她这次出来做工精神状态不好,然后她就死掉了。

这里面其实还有什么问题值得去关注呢?

生7:

祥林嫂在第二次做工的时候手脚不太灵活,然后重要的事情不让她插手。

师(点出重点):

祝福时不让她沾碰祭器。

生7(继续):

在做工期间一直重复“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

起先人们还有兴趣,后来就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她,当她一说“阿毛”的时候就打断她。

“听众们”或看客们一开始饶有兴趣,看课文一处细节描写,

然后又换了一个话题,大家又嘲笑她。

中间还有让她去捐门槛……

课文另一处描写,看客们打断嘲笑她的叙述。

谁让她去捐门槛?

(生在课文中找,有学生轻生说,好像是柳妈)

捐好门槛后精神很好,就自然地干活。

又到冬至的时候,主人们还是不让她碰祭祀的东西。

所以她的精神一蹶不振。

最后被主人赶出了家门,死了。

师(示意坐下,评价):

刚才同学的回答是对前面同学的补充。

这样就形成了她人生的一条链。

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

师生齐答:

首先死了当家人,然后第一次逃到鲁镇做工,然后又被抓,接下去嫁给贺老六,又死了第二任丈夫,再次到鲁镇做工。

此时她的处境,她的精神状态比第一次更可悲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一次到鲁镇时的一个细节。

因为她工作勤快,那个细节是……?

她在外貌上有了变化。

刚来的时候怎么样?

此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参差应答。

周蕊蕊请你把它读一下。

读得响一点。

生8读语段“然而她反满足,眼角边有了笑容,人也白胖”。

师(继续请生8回答):

你倒说说看这里面你读出了什么?

生8:

在鲁镇的遭遇比祥林嫂在家里的遭遇还要好一点。

你把我们刚才的话题继续下去,第二次到了鲁镇后她的一些变化。

生9:

她整个外貌发生了变化。

[生9读“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看到了吗?

118页。

生9(继续读):

“干起活来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还有就是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死尸似的”。

师(小结):

这是一个前后对比明显的变化。

好,同学们再继续。

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祥林嫂遭遇了什么?

师(自答,众生频频颔首):

她遭遇了~~冷漠。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祥林嫂参与祭祀时四婶的两处话语。

前边怎么说?

后面是怎么说?

大声一点。

众生读“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摆。

”“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里面句子有了什么变化?

生(自语)语气。

师(反问):

语气吗?

生10:

语序。

对了,语序。

在这之间又出现了什么故事呢?

生11:

柳妈劝捐门槛。

对,补充得很好。

最后,她被赶出鲁四老爷的家,最后死了。

那到底是怎么死的?

刚才讲到社会,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死因,大家多读读会有考虑。

社会?

有没有其他说法?

哪个同学来说?

生12:

不仅是社会很黑暗,个人也没有一点反抗的意识。

虽然在改嫁的过程中也算反抗得比较激烈,但后来的打工和后来的生活及对她的婆婆,她个人都是非常顺从的,没有一点要打破……

你刚才说到反抗很激烈,这你是怎么考虑的?

生12(继续):

可能只是一种妇女的,就是~~[众生笑]她不是想反抗这个社会,只是不想嫁人。

师(重复):

不是反抗社会,只是不想嫁人。

好,你继续。

由于她不想反抗社会,她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她没有反抗婆婆,然后被人冷落,最后导致她的死亡。

师(点评):

好,你从更小的角度来探讨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不光是社会还有自身的原因。

嗯,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

生13:

我觉得刚才同学说的“社会”太空泛了。

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的冷漠。

鲁镇上的人们渴望“诸神的祝福”却不去想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冷漠。

是人性的劣根。

只知道从祥林嫂身上找乐子,导致……

注意一下,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有一个词——从祥林嫂那里什么?

(师生齐答“乐子”。

)好,继续。

生13(继续):

这也让祥林嫂更感到了一种失望,不,是一种绝望。

师(回述):

祥林嫂想找到一些同情,是吧?

想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

但人们却从她的悲剧当中、人生苦难中找到了什么?

师生齐答“找乐子”。

好。

你刚才归纳的是对人性的冷漠,是对人性的思考。

好的,还有吗?

[示意生13坐下]

生14:

我觉得她改嫁时的反抗不是真正的反抗,作为“回头人”、寡妇,她非常不愿意再嫁,再嫁的话,社会会对她有一种奇怪的眼光,所以她出嫁是非常不愿意的。

117页里面讲到了一些风俗(读“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这就说明社会对她们有一种(停顿,未说出结论),寡妇自己也不愿意,社会也看不起。

然后119页“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但是这不对,即使再死丈夫,他也已经不是祥林了,但是大家还是这样叫。

这为什么?

为什么不叫“老六嫂”或者别的?

众生笑。

思考状。

祥林嫂姓什么?

名什么?

众生低语“没有名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连名字都没有;

现在要嫁两只鸡、两只狗了,她想怎么样?

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反抗?

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反抗,越是反抗其实越是说明了什么?

生14(继续):

她对封建教条的~~

师(接话):

对,是对封建教条、封建礼教的一种“捍卫”。

这更加说明了她的悲剧。

好,你请坐。

生15(主动):

我想对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做个概括。

好,你说。

生15:

祥林嫂的死是有一条线的。

一开始她个人对这个社会也没有很大的反抗意识,逃出来做工并不是处境好了,而是她的心态好了——能干自己的事情了,我这样很好。

后来被抓回去结婚,有打闹,就像同学们说的,只是一种挣扎而已。

师(及时点评):

你用了一个词很好,不是反抗是“挣扎”。

继续。

生15(继续):

然后她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这些不幸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

比如说丈夫死了,这是不可避免的;

儿子被狼叼走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后来被人嘲笑导致心灵的创伤,这是人为的。

所以说她一开始有反抗意识的,但这反抗意识被社会大背景和人们的嘲笑给磨蚀掉了。

然后她就变得很悲观,麻木,像行尸走肉一样。

所以说应该是社会大环境、人性的冷漠和对反抗的压制这三重原因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最主要的是社会大背景。

师(插入、肯定):

社会大背景,再加上~~~~

生15(接话):

这个环境下所催生出来的人情的冷漠。

师(肯定):

嗯,人情的冷漠。

她周边的人,有鲁四老爷、来冲茶的短工等等。

生15(接入):

我想如果当时社会不是那么黑暗的话,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后她可能也不会死,可能也会坚强下来;

但是这种环境下,一开始可能忍受,到后来也很难忍下来,所以导致了这个社会越来越黑暗。

师(示意生坐下;

将教学进程过渡到第二环节):

同学们,刚才大家其实从祥林嫂的故事当中都找到了她生活的悲剧——一次到鲁镇,再次到鲁镇,最后一直到死亡【板书“死亡”】,这是祥林嫂的悲剧,或者说这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板书“悲惨遭遇”】。

这个原因,刚才同学们分析了,有社会的、有周边个人的、也有她自身的。

那么同学们想想看,考虑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悲剧”。

第二环节:

关于悲剧,“我”形象的研讨

师【板书“悲剧”】:

记得你们刚入学时候我给大家讲到过悲剧。

什么叫悲剧?

众生(纷纷,莫衷一是):

“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美好的东西破坏掉”……

这句话还能背吗?

悲剧是——这句话谁说的?

众生(迅速):

鲁迅。

师(生应和):

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重复一遍,强调。

]这是鲁迅对悲剧的定义。

那么同学们看看,刚才我们从祥林嫂的角度来看,这是什么悲剧?

生(齐答):

社会悲剧。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鲁迅所讲的悲剧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是什么?

师(自答,引导):

是文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哲学的悲剧。

这个悲剧其实就是刚才写的四个字“悲惨遭遇”,但这还没有上升到鲁迅所讲的哲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审美的悲剧。

那么,鲁迅这篇小说如果单单这样的话,同学们来看看整块黑板上我只写了小小的一角,应该还有一部宏大的东西在里面。

那么接下来,这个任务靠谁来完成?

靠什么来完成?

生(纷纷,不齐,):

我。

[生有笑声,显得心有所解。

对,我。

【板书“我”】

那就出现第二个问题——“我”。

同学们要考虑,刚才黄老师提出的是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虚构”,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而这篇文章却讲了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

但反过来刚才同学们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自我的灵魂麻木,三者合在一起。

[师重复一遍]但在这背后我们应该想到另外一个关键词,人性不应该冷漠,内心不应该麻木,社会不应该黑暗,而应该是美好,对不对?

这才是作家通过虚构这部小说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悲剧”,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什么是悲剧大家都懂了。

下面就出现“我”了。

师(继续引导):

以前同学们初中里读《孔乙己》,里面有“我”吗?

众生(点头):

嗯。

这个“我”很简单,大家一起归纳下说说看,这个“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茫惑。

很简单。

是什么与什么?

(点名)你来说。

生16:

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

师(肯定,继续引导):

对了,是见证人;

但从小说的叙事角度、小说的艺术来讲又是?

是线索。

是叙事者。

这种手法叫什么?

从小说的角度?

生(稀疏地):

限制。

对,是限制视角。

还有我们在《故乡》里也学到过“我”,那此处的“我”又是怎样的?

(点名)你倒来说说看。

生17:

这里的“我”是祥林嫂命运的见证人。

师(抬头,直视众生):

这点大家都同意吗?

众生(齐声):

同意。

师(满意):

生17(继续):

他还是一个~~~,这个“我”是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

师(带有疑惑地):

一个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

生(部分,怀疑地):

这没有说到。

[低下窃窃私语]

生17(解释):

在文中第一段写到“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其他还有很多,这说明他可能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现代的人。

通过“我”这个形象……

师(打断):

比较开明的、现代的人,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

同学们这部分不能够忽略了。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人,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个段落当中大家怎么去看?

你刚才提到一个词“剩在书房里”。

通过对“我”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

“我”对祥林嫂的同情。

大家同意吗?

[观察众生的反应]

【板书“同情”】

有不同意见等下再说。

你继续。

因为祥林嫂的死,使作者对鲁镇的环境产生了绝望,然后马上就跟鲁四老爷说要回城去了。

你刚才说是对鲁镇环境的绝望,大家同意吗?

【板书“绝望”】

但是这个“我”对未来还是有希望。

哦,还是有希望的。

【板书“希望”】

这个词语也先放上去,同不同意大家等下再说。

好,这是叶超俊(音)同学对“我”这个人的分析。

他是一个见证者,他来到鲁镇,遇到好多事情。

有哪些事情呢?

同学们手指头都掰掰看。

首先遇到谁?

特别是遇到了谁?

好,祥林嫂。

在遇到祥林嫂的时候特别触动他的是什么?

这里面我们可以先停一停。

再来看“同情”,同情什么?

他“绝望”又绝望什么?

但鲁迅通过这个形象他还是表达了希望。

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对某个问题怎么看?

或者对“我”这个人怎么看?

“我”这个人在小说里面,刚才已经说了~~~~[发现有生要发言]

生18:

文中的“我”有点促成祥林嫂死亡的味道。

因为祥林嫂~~~~

你先等一下。

同学们要关注。

(重复)“我”有点促成~~~~我把这个词语也记下来。

【板书“促成”】促成什么?

生18(重复):

祥林嫂死亡。

因为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露出惊恐的神情。

师(补充):

祥林嫂问他的时候,问他的题目是什么?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师生(齐答):

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

好,你继续说。

然后“我”的回答先是“也许有罢,我想”,后来又说“我也说不清”。

师(提炼):

他的答案是“说不清”。

生18(继续):

然后祥林嫂在“我”的回答后可能会有一些安慰,然后,在知道自己的无奈和悲剧后,然后就会自我死去。

[众生笑述“自我死去”]

师(概括):

对祥林嫂造成了一种伤害。

她想找到答案,但“我”回答不了。

生19(主动):

我首先认为“我”也是一个悲剧,因为处于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第二段有个细节“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师(提醒众生):

在很前面,鲁四老爷的书房里面。

生19(继续):

他作为一个有现代追求的人的话,是不会去看《康熙字典》而会去看《现代汉语词典》什么的。

[众笑]他渴望新知,但当时有的知识是古代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

另外一个就是,当祥林嫂问他有无魂灵的时候,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

说明他所处的时代是旧知与新知的交汇处。

这种人是很悲哀的。

他既想要否定过去的,但又不能找到一些东西来肯定现在的,所以“我”其实也是一个悲剧。

这其实涉及鲁迅这篇小说它选自什么?

哪部小说集?

众生(齐答):

《彷徨》。

师(肯定生19,总结生17、18、19):

你刚才提到两个问题,对旧的否定,对新的寻找。

对新知的寻找过程中他可能处于一种彷徨的过程。

好,你讲得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

三位同学都对“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我”同祥林嫂之间是什么关系?

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的人生,其实可以用“新语文读本”里的一篇文章叫《灯下漫笔》中的两句话来概括。

大家应该课外看过,这两句话是什么?

请大家回忆起来。

[生窃窃私语,不确定]

生20(女):

祥林嫂想做一个奴隶也得不到。

对,想做奴隶而不成。

原文是“不得”。

【板书“想做奴隶而不得”】

还有一句话呢?

生20:

记不清。

同学们记得吗?

暂时做稳了奴隶。

对。

【板书“暂时做稳了奴隶”】

[示意生20]你请坐。

师(对众生):

什么时候她做稳了奴隶?

大家可以再读出来。

众生:

第一次在鲁镇的时候。

对,大家注意看祥林嫂的脸色。

好“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是黄老师归纳的,是鲁迅归纳的,是同学们归纳的。

那大家再来看看,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这“我”不是一般的叙述问题,也不是一般的见证者。

刚才同学已经讲得很好了,他这个知识分子也好,这个“我”也好,其实就是在旧与新之间的,在寻找,在思考,在迷惘,在彷徨的这样的一个角色。

刚才大家讲到祥林嫂的死有社会的冷漠,不对,讲错了,是冷漠的人性,有社会的黑暗和内心的麻木。

【板书“冷漠:

人性”“黑暗:

社会”“麻木:

灵魂”】

大家看,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不可能在一篇短短的小说里都完成。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如果把“我”拿掉,这部小说就会是怎么样的?

生茫然状。

这种故事今天有没有?

生(恍然):

有。

可以有。

那么悲剧还在发生。

这样的遭遇,这样的妇女,没什么不同。

而“我”这个人物是见证、同情、绝望、希望、促成祥林嫂死亡的人物。

所以大家来看,这跟我讲的“悲剧”有什么关系?

又与“虚构”有什么关系?

我们再来深一层次地考虑这个问题。

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所以要创作小说。

但我们看到的却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