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142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第16讲考题档案考点精炼Word格式.docx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历史信息,请说出战国时期得到迅速推广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10.(2014·

云南曲靖)(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次重要变法?

这一变法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什么深远影响?

1.(2015·

山东德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下列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江苏南京)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黄帝

湖南益阳)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A.河姆渡人B.半坡人C.元谋人D.北京人

4.(2015·

重庆)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

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5.(2015·

贵州铜仁)“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诗中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尧B.舜C.禹D.黄帝

6.(2015·

福建泉州)《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这一描写反映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宗法制

7.(2015·

江苏苏州)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甘肃兰州)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B.郡县制C.推恩令D.行省制

9.(2015·

山东东营)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10.(2015·

四川成都)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

11.(2015·

四川宜宾)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B.推行重农抑商C.承认土地私有D.推广牛耕生产

12.(2015·

湖北孝感)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

13.(2015·

山东泰安)(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周初形势图周朝实施了哪一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其内容是什么?

14.(2015·

江苏南京)(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

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作用。

15.(2015·

湖南益阳)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

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参考答案与点拨

考题档案

1.A2.A

3.D(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故正确答案为D项。

4.C(因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华夏族,至今海外华人都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C项。

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及远古时期治理水害的人物均是禹;

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被称为“禅让制”。

5.A6.D

7.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是封立亲戚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

这句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

故选B项。

8.D(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选D项。

A项管仲改革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B项吴起改革发生在楚国,C项李悝改革发生在魏国。

9.

(1)水稻,粟。

(2)铁制农具,牛耕。

10.商鞅变法。

影响:

经过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时期国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后来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精练

1.D2.B3.B

4.D(三幅图片分别是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纺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组图片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5.D6.A7.A

8.A(齐、鲁、燕、赵都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名,周王为巩固统治,实行的是分封制。

故选A项。

9.B10.D

11.C(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土地私有”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故选C项。

12.D(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入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故正确答案是D项。

13.措施:

分封制。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14.①东周;

②战国。

建立者;

周武王。

作用:

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

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15.

(1)东:

齐国;

南:

楚国。

(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

(任答两点即可)

(3)秦国。

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

(4)由分裂走向统一等。

(符合题意即可)

云南玉溪红塔区抽测)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创立科举制④颁布“推恩令”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2.(2014·

云南曲靖)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

云南)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度量衡

C.建立皇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云南曲靖)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下图壁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哪一事件()

A.张骞出使西域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入藏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云南曲靖二模)历史地图直观地再现历史。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汉的疆域B.春秋诸侯争霸C.战国七雄并立D.三国鼎立

6.(2014·

云南昆明)“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话,穿汉服”。

材料反映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7.(2014·

云南昆明)(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嬴政统一全国后,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

嬴政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

皇帝称号确定以后,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Ⅰ)

根据材料指出这是什么制度,有何特点。

8.(2013·

云南红河)(节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北魏时有一位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如规定官员在朝廷上要讲汉语,官员改穿汉服,提倡民族间通婚等。

他的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内迁的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互相认同与融合,为后来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少数民族改革家是谁?

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陕西)“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元世祖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D.元世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湖北黄石)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山东烟台)“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辽宁营口)“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

A.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B.唐代商人出海贸易的交通要道

C.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D.清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湖北宜昌)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湖北黄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

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湖南长沙)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都进行了迁都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蒙古赤峰)诏令:

“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其内容属于()

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重庆)有历史学家说:

“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

”请回答: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哪一年?

为巩固统一,秦王嬴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怎样建立这一制度的?

(2)汉武帝时,确立某一学说的“独尊”地位,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普遍认同的文化体系。

这是哪一学说?

(3)从秦汉时期起,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综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甘肃兰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张骞传》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初行”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3)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1.A(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排除③④两项。

2.B

3.D(为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A、B、C三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4.A5.D

6.D(为了加快鲜卑族向中原汉族学习的进程,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后又采取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例如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话,穿汉服等,这些措施既促进了民族融合,又有利于以后北方的统一。

7.君主专制制度。

特点: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或“家天下”)。

8.北魏孝文帝。

历史意义: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言之有理即可)

1.A(该材料是说六国的土地都成为皇帝的土地,当时的天下成为皇帝的一家天下。

统一六国、建立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

故正确答案是A项。

2.C

3.D(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此措施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项。

4.A

5.C(A项是秦末农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B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项发生在东晋时期。

由所学知识可知,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故正确答案为C项。

6.C

7.D(商鞅和孝文帝都属于统治阶级,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A、B两项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C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

8.C

9.

(1)时间:

公元前221年。

建立:

称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儒家学说。

(3)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10.

(1)张骞出使西域。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3)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亚、西亚等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2013·

云南昭通)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古代世界最长运河的皇帝是()

A.唐太宗B.隋文帝C.隋炀帝D.宋太祖

2.(2013·

云南德宏)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3.(2013·

云南昆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诗中所描写的盛世局面出现在()

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云南玉溪)唐太宗曾说:

“君,舟也;

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玄宗废除酷刑苛法,重振贞观之风。

他们的执政理念实质体现了()

A.儒家的“仁政德治”B.道家的“自然无为”

C.墨家的“兼爱非攻”D.法家的“以法治国”

云南大理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下列属于唐朝人民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云南红河一模)我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即将来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该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下列关于科举制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科举制诞生于隋文帝时期

B.唐太宗时设殿试、武举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C.唐玄宗时以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D.明太祖朱元璋时废除了科举制

云南)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的是()

A.接待遣唐使B.统治者都善于纳谏

C.实行科举制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

云南曲靖二模)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制度。

将下列制度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分封制②科举制③禅让制④世袭制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②①④③

云南西双版纳)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为促进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太宗把下列哪位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A.金城公主B.文成公主C.太平公主D.平阳公主

云南)(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位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率弟子、工匠等,前后五次东渡,均告失败。

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他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政府还为他在平城京都建立了一座名为“唐招提寺”的寺院,供其讲经传道。

他在日本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名僧”是谁,他在日本受到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云南曲靖二模)(节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试举出两位致力于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

山东济宁)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四川成都)“贞观之治”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盛世之一。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江苏连云港)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

其原因是武则天()

A.创立殿试制度B.重用有才之人

C.打击大族势力D.促进社会发展

福建福州)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国家的繁荣推到顶峰的()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玄宗

内蒙古包头)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发展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D.经济重心南移

江苏泰州)右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④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山东东营)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可见,他特别重视()

A.对外交往B.民族关系C.任用贤才D.虚心纳谏

湖南娄底)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

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A.遣唐使来华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D.鉴真东渡日本

山东烟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广东梅州)(节选)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

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反映的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

这一创新制度完善于哪一朝代?

山东莱芜)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

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1.C2.B

3.D(题干所给诗句出自杜甫《忆昔》,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而“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

4.A(唐太宗的理念是善待民众,体现“仁政”思想,唐玄宗废除酷刑苛法是儒家思想“为政以德”的直接体现。

5.C(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

直辕犁是西汉时期使用的一种犁。

曲辕犁是唐朝时期人民对农具的重大改进。

故选C项。

6.C(科举制诞生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