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292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拟卷古诗词鉴赏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四)掌握表达技巧。

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准确地识别判定是关键,答题时,要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结合诗句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

明确此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思想感情(伤感、寂寞、闲适等),并点明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如漂泊天涯、思念家乡);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考题精选】

一.(2020·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①,空惭旅鬓斑。

注:

弃繻者: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弃繻者,原指汉终军。

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

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

D.颈联从景过渡到情。

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②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③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

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错误,此联却别出心裁,用它们创造出豪雄气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

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

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

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以“征尘”借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

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二.(2020·

衡水中学实验学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楼上

①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

②杞楠:

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

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

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白叹无补国事。

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2.明代王嗣爽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

请赏析诗的尾联。

2.①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诗人自己,直抒胸隐。

②在动荡离乱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致君尧舜,以何来报国?

最终只怕会老死在湘水之滨潭州之地。

③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苦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读者面前(“次骨”)。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理解错误。

颈联两句的意思是:

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

“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是直抒胸臆,是从正面直接抒写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

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苦语次骨(即入骨)”这个关键词,赏析的围绕着整个词展开。

尾联的意思是:

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而结果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从手法的角度,这是直抒胸臆。

“乱离难自救”句中“难自救”可以见出诗人苦难的处境,其言外之意是自救尚且很难,谈何报国呢?

体现了诗人对不能报国而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深深遗憾和苦痛。

“乱离”写出了当时国家现状,也能体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终是老湘潭”,最终会老死在湘潭,这是对年老体衰和不能实现抱负为国建功的深深遗憾。

诗人的这种苦痛之语让读者也深深震撼,可谓“苦语次骨”。

三.(2020·

闽粤赣三省十二校高三联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

(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

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

②鹅击海东青:

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

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2.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

1.A

2.

(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好转。

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

(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优虑之情。

(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得分)

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

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整体解读诗歌,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

古诗答题注重诗歌特点,此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两个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的理解,而“含蓄蕴藉”为重点。

含蓄表达多为典故、借代、双关、象征、寓情于景。

解题时首先找到这些含蓄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运用的效果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分析可知“雨横风狂”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

“鸡鸣天下白”“鹅击”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

“沉阴”“残月”象征清政府的黑暗;

“吾独立”象征“我”的清醒,“万家酣睡”象征民众的愚昧。

四.(2020·

安徽合肥一中高三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

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②少卿:

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

据《史记》载:

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③颓波:

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

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

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

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票骑。

可任安却不是这样。

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固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

“世逍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

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

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A项,“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理解错误,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不是没有势力,势力一天天增大,任安,字少卿,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而离去。

世道颓废厉害如江河日下,我的坚持正义的心坚定得如同黄河三门峡中的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

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愤沉痛。

2.此题的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回答情感题的每一个答题要点要包含以下内容:

既要明确指出诗人的情感,又要指出诗人因何事、何景而产生的这种情感。

本题,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

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

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

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

“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

着实可佩可敬。

五.(2020·

湖北省襄阳市优质高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1.D

2.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

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

“几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

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

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

“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

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从思想性着眼,赞美的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

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六.(2020·

高三下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芦苇语文微信公众号id:

luweiyuwen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①山水歌(节选)

李白

峨眉②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③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①粉图:

在粉墙上所绘之图。

②峨眉:

山名,在四川境内。

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

“赤城"

,山名,在浙江境内;

“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

“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③绎思:

精心构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2.①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

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②善于营造意境:

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迁回曲折,各臻妙境。

③善于逼真再现:

诗人描绘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C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

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意象组成意境。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

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

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我心摇目断,

逸兴难尽。

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

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

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

这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

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

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

何时才回去呢?

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

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

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

以下紧接一问:

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

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

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七.(2020·

河南五岳在线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郎

陈与义

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

[注]①漫郎:

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

②拄笏看山:

比喻在官有高

致。

③元:

本来。

④跏禅:

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2.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