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003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Word下载.docx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一下:

这一单元的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有哪些成语?

说说成语的意思?

三、读词品读感悟

1、我会读(好词我来读)

温馨明媚饱览芬芳胸襟沃野闪烁痴迷

鸟栖虫居鼓鼓囊囊绘声绘色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指手画脚金蝉脱壳枝繁叶茂依依不舍

①自由读词语

②小组内读

③班上交流读,随时纠正错误的读音

2、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词语

3、结合文中的句子感情朗读词语或句子

4、理解词语

5、谁还有不理解的词语?

四、指导书写易错字

1、书写词语时,你认为哪个字易写错?

错在哪里?

2、根据同学的提醒,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写两遍

3、同学们在默读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词语分类:

有成语故事的,有人物性格的,有写景的,有品质的等)

五、妙笔连词

1、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要求语句通顺,书写认真;

2、写完的同学用学过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3、展示学生赏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六、拓展阅读

1、出示名句,指生读

名言我来读

①观察,观察,再观察。

②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试验中的来。

③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2、学生自读,试背;

3、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七、小结

八、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语句

2、写写学习本单元的感受

 

【课文品读课】

本单元课文,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入。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

《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学习观察的方法,掌握观察的技巧,培养用心观察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主要写什么?

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那秀美的风光和神奇的魅力,同学们可要仔细去欣赏哟!

二、品读课文

㈠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自学提示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全诗共有六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三、四、五小节为第二部分,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最后一小节为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反复,呼应开头。

其中,第2—5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像,探索大自然神奇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感悟并指导朗读全文

师:

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

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

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

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

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

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

小燕子是音符。

《燕子》中写道: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

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

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

(生大笑)

我认为是美术课本。

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

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

云是天空的画。

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

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好浪漫的想象啊!

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

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这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

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

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

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

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

“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娓娓地叙,淡淡地笑,这样恬淡从容的氛围,真实朴素的课堂,却让多少思绪飞扬,让多少心灵共舞。

这样的课堂就如每天的生活一样自然。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表示这样呢?

虽然身处小小的教室,但老师和同学们已经从生动的诗句中,体察到了大自然的“宽广”“辽远”“生命”。

4、小结升华:

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

㈡《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

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

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

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

教学重点:

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第二至十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一天傍晚,法布尔独自寻找"

纺织娘"

忘记了回家;

写了八、九岁的时候,法布尔被父亲叫去放鸭子,但他仍然痴迷他的小虫子。

有一次遭到了父母的责骂,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

第十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给他建雕像时,把他的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

读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课文是怎么把这一点写出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的第五小节,体会体会: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

"

荷!

真漂亮!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法布尔高兴极了。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

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⑴再读课题,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

⑵出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这是法布尔的精心独白,相信对同学们也会有所启迪。

㈢《变色龙》

一、教材解读

在世界文学长廊里,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已为人们所熟知,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善于察颜观色,投机钻营的人的代名词。

而这篇《变色龙》的作者是刘梦熊,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曾经率领一个农业专家组,前往中非共和国执行援外任务。

中非地处非洲大陆腹地。

这里,没有风和日丽的春光,没有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也没有银装素裹的冬景,长年如夏。

还有那莽莽的原始森林,没有污染,非常适宜动物的生长、繁衍。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请你回忆一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哪三部分的内容?

(二)发现变色龙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想:

想要发现变色龙,容易吗?

你从哪里知道的?

2、交流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物”,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3、那为什么如此不易被发现呢?

4、朗读句子,出示:

“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5、是啊!

变色龙隐藏的这么好,怪不得很难发现啊!

那我们发现时,该是怎样的惊讶,怎样的惊喜啊!

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读课文1-8节,一人读中非工人,一人读小李,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

(三)、端详变色龙

1、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还把它好好地端详了起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课文写了变色龙哪三方面的特点?

2、学生读书,交流

外形

捕食

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选择那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全班,帮助指导

5、交流

(1)教师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节,其他学生看着图片

(2)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

请学生结合其中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小动物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你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啊?

(渗透观察顺序:

全身 

头 

身躯),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时,也紧紧扣住了它的特点(身体的颜色、嘴巴的形状等等)

(3)是啊!

看着这变色龙,真可以用第一部分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怪”

(4)朗读体会

(1)指名学生朗读10-12节

(2)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

你同样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板书:

(3)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

自己读读第12节,在相关的词语下面圈圈画画

(4)交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刷” 

“刹那间”)

(5)哇!

真是太厉害了!

再送它一个字,既快又“准”,板书“准”)

(6)变色龙之所以能既快又准地捕获食物,靠的就是它那双奇特的眼睛。

读读课文11节,你觉得它的眼睛奇特在什么地方?

变色

(1)指名朗读第14节

(2)找出颜色的变化(绿色 

棕色 

浅灰色)

(3)它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

你可以想象,它还会怎样变化吗?

让学生尝试着说说看,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4)看到这一幕,你还会说它是怪物吗?

你会怎样称赞它?

(5)朗读句子:

“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四)、放回变色龙

同学们,这就是外形怪异,捕食快速又准确,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碰到这只稀罕的变色龙的是你,你会怎样处置它?

学生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那作者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数量少)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

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

㈣《金蝉脱壳》

教材分析

课文《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

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课文记叙脉络清楚,适合引导阅读想象,易于学生迁移运用。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

想想: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

“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

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1)“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2)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3)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

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

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内外结合,迁移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在课文教完后,我们可以这样问:

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

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

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喜欢探究。

四、妙笔生花

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相关的文章

【拓展阅读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主题语文学习丛书也安排了这样的内容。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观察能力。

让学生从自然世界受到启迪。

阅读目标:

1、了解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2、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3、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探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阅读重难点:

感悟成语的意思,体会作者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生灵们共同的家园,这里有五彩缤纷的植物和眼花缭乱的动物;

这里有美丽的“天使”;

这里更有着令人着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

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三、自选一篇,精读感悟

出示要求:

1、文中哪些成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出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观点。

2、说说每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3、交流:

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准备在全班交流。

四、畅所欲言,展示成果

1、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及时评价,渗透读书方法,反复赏读,感悟写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之相关的成语?

3、能运用你喜欢的成语说一句话吗?

五、即兴抒写,提升感悟

1、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段经典传说,请拿起笔来写一写。

选一个感受最深的故事写读后感。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的名人故事,召开故事会。

【习作课】

1、读懂描写各自的例文片断,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方法。

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学习写观察文章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

3、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口述作文

一、激趣导入

这是一部分描写鸽子的例文片段。

一是描写了帅鸽的外形;

二描写了飞行的动作。

同学们请交流一下这样写的好处,你又会有什么建议?

二、明确要求

1、指明读习作要求;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什么?

三、交流资料

小组内对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小动物外形和动作的片段进行交流。

1、班上交流

四、总结写小动物的方法:

外形按顺序描写;

动作要结合观察抓住主要特点;

使用过渡句进行衔接。

五、选材立意

六、列提纲:

开头,重点,结尾

七、口述

根据提纲小组内互相口述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重点部分要详说,除此之外,还可以你了解它的一些知识,如它的特性故事等。

八、交流、评价

九、小结写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自己观察所得;

2;

写完修改

十、赏读

十一、作业

继续把作文写完,仔细进行修改并誊写在作文纸上。

【综合实践课】

结合单元学习主题,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故事,先在小组交流展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展示的方式很多:

讲故事,演故事,猜故事,进行知识竞赛,知识答辩,成语迁移运用……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运用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自学其他成语故事。

作业:

1、搜集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

2、写观察日记,可以从昆虫的样子,颜色,生活习性等方面去写,也可以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详细写,其余略写,但要注意写出昆虫的特点。

3、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举办主题展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