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08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1)辽宁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规划;

(2)辽宁省国土规划管理办法;

(3)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4)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4报告编制原则

(1)遵守国家有关循环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贯彻国家发展农业事业的技术经济方针和政策,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要考虑到未来发展。

(2)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低开发、稿利用、低排放、再利用”。

(3)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市建设规划和农业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4)科学合理、节约用地、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能耗。

(5)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等规定。

1.5报告编制范围

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项目单位情况调查;

(2)项目的建设背景、必要性;

(3)项目需求分析;

(4)项目建设的场址选择及用地区域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6)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7)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

(8)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等。

第2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循环农业”。

循环型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常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效益。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言,循环农业正日益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型模式。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我国对农业的大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每年都向农业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与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共下发十一个针对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

尤其是从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发展,保障农民生活提出意见及相关政策,大力解决“三农”问题。

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

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

《意见》共分8部分,约15000字。

包括:

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

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共分5部分,约11000字。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1.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长期沿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导致农业资源破坏严重,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呈现出不断递减和下降的趋势,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从耕地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等原因,不断地吞噬着耕地面积。

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

1996年~2006年末,10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净减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

同时,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已经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2/3。

从水资源来看。

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是全球人均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水污染和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据统计,我国87%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农业落后的灌溉方式使水的利用率不足50%。

此外,作为农业生态基础的动植物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

我国的大面积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现象严重;

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

多种农业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1.3项目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利用自然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农业,突出城郊型农业特点,已经形成蔬菜、畜牧、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和菜、肉、蛋、奶、果、花六大商品基地。

全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1)农业方面:

以区农经局牵头,林业局、水利局、动监办、科技局为成员单位的现代农业组,在区农经局的组织协调下,发挥部门优势,组织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该组积极围绕我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果、菜、菌、肉、蛋、粮、药、蚕”全面发展,目前已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户,其中市级龙头企业5户,各类型农产品加工厂36户,种畜种禽试验供给型9户,年产值达亿元的企业3户,千万元的13户,500万元的7户,300万元以下的27户,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优化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链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全区现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10个,园区内实有面积5000亩,辐射面积10000余亩,同兴杜鹃花园区,九连城窑沟村的农业生态园区以种、养、加、销为一体,带动了周边农户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全区今年春季建成了400栋日光温室,当年可生产鲜菜600吨,全区无公害生产面积逐步扩大,现有31000亩。

全区养殖业小区预计今年可达15个,肉类年产量可达16000吨,奶类产量可达4200吨,禽蛋产量可达4000吨,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局投入资金2721万元,解决全区农村农田灌溉工程、治涝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

林业局新发展“四位一体”生态户200户,建大中型沼气池8处,多功能高效节能灶2100铺,太阳能采暖房21000平方米。

(2)村镇建设方面:

由城建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一分局配合的村镇建设组,结合我区实际积极开展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村屯整治规划,指导农村小城镇建设等工作。

今年已对汤山城镇等7个镇(街)全部编制了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经检查目前已有98%以上村庄达到要求,在制定规划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争取省市资金270万元,区财政投入70多万元,并为贫困户减免建设审批费10多万元。

(3)政策方面:

以区委办牵头,财政局、市信用联社为成员单位的政策研究组。

在区委办的带领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政策。

目前已完成七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一是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二是对种粮农民直补政策,三是菜篮子工程建设补贴政策,四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五是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七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前我区财政已支付552.7万元资金直接惠农。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以自身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

在种植业发展初期,劳动力与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简单的技术。

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

属于低层次阶段的农业发展模式。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利用现代工业化的成果,即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另一方面,大量的毁林开荒。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农业机械等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对环境的破坏;

过多使用化肥、农药。

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过大,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

农业发展已由最初的低层次生产方式转变为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运行模式,但农村经济的增长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无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循环农业则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一种“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可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

相对与传统农业,它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使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

此外,循环农业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农业活动中参与循环的产品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很强;

二是在农产品生产中,注意化肥、农药的施用,强调食品安全;

三是农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同归大自然;

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五是污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处理。

2.2.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其中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草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人均森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人均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

资源不足必然影响和制约农业的发展,而且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主要表现在:

(1)农业资源使用粗放单一,使用率和产出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

(2)农作物秸秆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一些村民用秸秆烧火做饭,燃烧的热效率极低;

有的秸秆被粉碎直接还田,肥效不佳;

还有大量秸秆被抛弃在田间地头、沟渠路边或直接焚烧,造成严重浪费。

(3)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

在农村,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和冲洗污水,大多未进行集中管理、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利用,而直接作肥使用,既浪费又污染环境。

(4)大量使用化肥不但导致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地表水体受到污染,而且增加了生产化肥的能源(煤、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磷、钾等)的消耗。

总之,我国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少,且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造成农业资源的日益紧缺,而这种情况是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有着内在联系的。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3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农村生活污水和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均能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并孳生蚊蝇,污染空气;

人为焚烧秸秆污染大气;

大量使用化肥引起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并且大量氮、磷、钾元素流失进入水体,影响水质;

以柴草作生活燃料,砍伐林木割草破坏了植被,加上过度开垦和放牧。

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而农业跟自然生态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

特别是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环境生态日益严重中相对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已敲响警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增产、农民增收,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减少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势在必行。

2.2.4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农业要摒弃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根据3S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

发展循环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

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既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也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第3章市场及需求分析

3.1市场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仅达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20%。

但是,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不高。

灌溉水利用率为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30%;

降水利用率约为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

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860亿斤,是世界上肥料用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每年氮肥损失近400亿元。

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超过130万吨,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我市循环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尚有很大距离。

建设循环农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工程,引导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良性循环,将为促进我市社会农村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市正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时期。

政府要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以长期规划发展为目标,以年度计划实施为步骤,切实搞好循环农业发展工作。

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树立符合循环农业发展观念,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

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

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规划新农村和乡镇工业小区时不应片面追求大,对农民住宅用地和企业用地要严格按实际需要进行审批。

通过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节约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率。

坚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消化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旧宅基地、山坡地、废弃厂区等非耕地进行开发,达到节地挖潜的目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实施山上林下产业开发、海洋河流资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创汇农业“四大工程”建设,努力壮大四个经济优势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

立足资源特点,搞好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北部山区林地经济优势区、中部丘陵出口经济优势区、南部滨海平原优质稻米优势区、沿江和沿海水产养殖优势区建设,重点发展稻米、浆果、烟草、花卉、出口菜、食用菌、贝类、淡水鱼、板栗、红松种材、中药材、柞蚕、绒山羊、肉鸡等优势农产品,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3.2需求分析

3.2.1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尤其是党对“三农”政策支持的力度规模空前。

给发展循环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今后农业发展发展方向。

科技水平的提高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无公害水果,有机蔬菜,花卉,水产品的需求旺盛提供了市场保证。

现在水果产量在3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22.7万吨,无公害蔬菜产量3万吨左右,即使这样,依然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那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水果,有机蔬菜,花卉,水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3.2.2社会需求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旅游游客的倍量增长,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给了循环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们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吃到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水果,有机蔬菜,各种鲜活;

也为城市提供了绿色空间,改善都市生态条件,美化都市环境;

更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载体。

3.2.3生态改善

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该园区扩建完成后,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资源丰富,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达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效果,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项目建成后,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资源丰富,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达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效果。

3.2.4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游客达280万人次,旅游产业渐成规模,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突出新、奇、怪、特,对旅游产品的创新性要求高。

随着旅游范围的无限扩大和产品样式的日益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越来越丰富,口味越来越刁,对新东西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去的建立能满足旅客文化性、求知性,同时使休闲娱乐与增长见识相结合,有必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3.2.5经济发展的需要

园区扩建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的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带动果农,华农,菜农,渔民,带动旅游业及其它产业收入近亿元。

第4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场址选择

4.2建设条件

4.2.1地理位置

4.2.2气候条件

4.2.3地形地貌

4.2.4水文条件

4.2.5环境质量

4.2.6交通通讯及投资环境

第5章工艺技术方案

生态农业园是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对农业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进行设计,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循环模式为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1)太阳能的综合利用

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太阳能以满足大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要求,可以大大减少其他传统能源的使用,同时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因此既可以在一定上缓解能源危机,同时又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2)沼气资源的使用

(3)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

循环农业的技术核心是生态农业,因此,生态养殖工程是循环农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决定着循环农业的效果甚至成败。

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包括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和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

(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1)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的循环模式,就是在一个某类加工废弃物较多的地区,建设一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产品资源化基地,利用某项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则宜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5)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

1)农业内部产业循环模式的建立

 

2)农副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模式

①农林牧加复合型生态工程模式

②玉米深加工生态工程

3)农牧渔加复合型农业模式

(6)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方式

第6章建设规模与方案

6.1建设目标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目标是“城市的肺、百姓的胃、农民的惠、游客的醉”。

尤为重要的是,把党对农村的政策落到实处;

把循环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园艺型农业、示范性农业、观光型农业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和科技致富的丰硕成果展现给世人。

6.2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1)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2)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

(3)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增加项目的观光性,提升项目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

(4)将项目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6.3建设内容

项目占地1258.9亩,其中水面面积400亩,其余为土地。

其上建设农家乐,培植区,水上游戏区,钓鱼池,果树及蔬菜种植区,农事实践基地,标准养殖场等。

6.4整体规划方案

6.4.1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及各部分的性质对本项目进行划分,本项目共分为四大功能区:

(1)生态农业示范区

此区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