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121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结业考试 考纲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的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2)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就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的旁边。

金字塔作为世界文明的象征意义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3)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祭司、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

第3课 

古代印度

(1)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

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也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种姓制度由此登上印度历史舞台。

种姓制度的特征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史世界性宗教 

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出身刹帝利种姓。

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

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玛雅文化: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极大地丰富和改善和人类的生活。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希腊的地理范围 

古代希腊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

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希腊城邦的形成: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

“古典时代” 

古代希腊城堡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

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3)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B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史实和戏剧:

《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它是民间艺人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补充和修改,最后由荷马整理加工而定型的。

公元前6世纪中叶,第一次被写成文字。

《荷马史诗》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设计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建筑艺术: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哲学与史学:

希罗多德及《历史》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他以自身经历与收集的资料为基础,撰写了《历史》艺术。

该书以其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平民与贵族斗争及其结果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初期开始,罗马平民为了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

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2)罗马帝国:

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进入帝国时代后,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

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

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它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2)“公民法”与“万民法”: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概念;

“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

由于它们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因而被统称为“公民法”。

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和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进入帝国时期以后,历代皇帝针对某些具体事项也发布了一些敕令。

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步统一起来。

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

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 

伊斯兰教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公元6世纪前后,半岛居民阿拉伯人正处于国家形成前夜,内部分化日趋明显,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周边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权,频频侵扰,致使经济严重衰退。

面对急剧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阿拉伯各阶层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由此奠定了创立统一国家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作为阿拉伯人统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

(2)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的时间;

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阿拉伯帝国的覆灭 

661年,穆阿维亚出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从此阿拉伯国家进入了帝国时代。

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版图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

伊斯兰教随之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灭。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攻占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的时间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5月末,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进入16世纪后,奥斯曼人的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便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人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的产生:

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采邑改革”及影响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

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史称“采邑改革”。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采邑联通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及其影响 

751年,在教会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莫洛温王朝末代君主,自立为王,创建加洛林王朝。

丕平即位之后,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皇统治。

史称“丕平献土”。

此举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影响十分深远。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查理帝国时期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

(2)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及其影响 

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请求格列高利七世宽恕。

他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摘取王冠,身披毛毡,赤足冒雪伫立在城堡外,哀求三天,始得觐见。

格列高利七世最终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

这就是所谓的“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统治,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大道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对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3)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及其影响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

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西欧教权与王权相互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C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1)中世纪庄园: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A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主领主。

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

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地。

(2)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中的常用方式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第二分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

姜寨遗址的特征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粮食来源,是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

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2)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形式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地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

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了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

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文献记载为:

天下为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官分职,有军队、设监狱,制刑法;

与文献记载相对吻合的考古是二里头文化,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

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A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内外服制的内容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收留间接管辖的外之地。

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

(2)青铜时代:

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甲骨文 

青铜器:

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甲骨文:

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重证据法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

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

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封邦建国:

西周的建立;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

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2)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的政绩 

平定三监之乱,辅成王,征东方,制礼乐。

礼乐文化的内容 

内容:

礼指典章、规则、礼节、仪式;

乐指音乐、舞蹈、史实、歌咏。

作用:

贵贱有等,上下“和同”。

实质:

敬天保民。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社会大变革:

东周的建立;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政治变革:

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

经济变革(最深刻的变革):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思想变革:

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史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

孔子,主张仁;

孟子,主张仁政;

荀子,主张礼法合一。

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

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建立时间:

公元前221年。

秦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大一统帝国。

(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务等政务。

秦朝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

长官由朝廷任命。

县下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字形选用,基层属吏主权颇重。

为了巩固新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秦末农民起义

(1)秦的暴政: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秦的暴政,役重,税重,法酷。

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

统治集团争权夺利。

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

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

(2)第一次农民起义:

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

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屯仗的900名贫苦农民被征调渔阳屯戍,行至大泽乡,遇大雨延误限期。

按秦律,误期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解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农民起义军虽一度打入关中,但终为秦军所破。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