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66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

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

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

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

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

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

(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四项基本的教学内容:

“文、行、忠、信”,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

B.中国古人的诚信教育可分为蒙学诚信教育、学校诚信教育及社会诚信教育三个部分。

C.中国古代诚信故事非常丰富,用讲故事来实施诚信教育对儿童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D.礼俗作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在古代是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的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人的蒙学教育学校教育、礼俗教育为立论的角度,论证了传统诚信教育的运行机制。

B.文章把传统社会关于诚信的网状式的零散信息加以挑选、统整,并以此建构了符合逻辑的行文框架。

C.曾子: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可论证第二段观点。

D.文章分析了“传统礼俗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内涵,是为了论证古代诚信教育对“礼俗”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诚信、道德教育,此传统促进了明清书院、私塾的发展。

B.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差异很大,礼俗文化对当代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

C.如果家庭、学校、杜会都重视诚信教育,那么完全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诚信品质。

D.挖掘出礼俗文化的巨大潜力,人们就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诚信做人做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朱东君

《环球人物》:

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

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叶嘉莹:

晏殊写过一句词:

“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

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

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

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

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

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

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

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叶嘉莹;

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

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

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

“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

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

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

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

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韦庄有《菩萨蛮)五首。

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

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

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

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

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

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

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

一年很快就到岁幕,人生也很快就到迟幕。

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

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真是神来之笔。

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

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

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

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

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②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③“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

”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

“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

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

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④《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

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

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

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B.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透过悲慨写欢乐”。

C.同样是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

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

D.“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

B.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诗词上造诣很高,脱口而出,皆成妙语。

访谈中既有她对古诗词的见解,也有她从古诗词中获取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C.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D.思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生动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

6.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彭程

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因为看到了一本画册而入迷着魔,从此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

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

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虛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

远方永远存在,远方在远方之外,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

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个声音呼唤你出发,行行复行行,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

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

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

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

那是新疆伊犁霍城的万亩薰衣草,深紫色花朵波浪般层叠起伏,一直延伸向远处的白杨林带,映照着天地接壤处山峰上的皑皑积雪……

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

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

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

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

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的强度让我此生难忘。

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

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

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

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

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

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

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

这些让我镂心刻骨的地方,其实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更不会被写入旅游指南。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

动物禽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万物灵长的人类。

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

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

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三十年前听到一个故事,从此铭记在心。

当时来中国的日本游客很多,一个旅行团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篝火晚会就在蒙古包旁边的草地上举行。

皓月当空,奶茶飘香,歌声悦耳,舞姿动人,一位老年游客突然放声大哭,老泪纵横,老人哽咽着说:

多么羡慕你们,有这么辽阔的国土!

是的,这是一种幸福。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提供了太多的美好和富足。

还有什么幸福能和它相比?

想到这一点,激动便如同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我的心的方向,也就是目光的方向,脚步的方向。

它们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

我的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4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十几岁时对江南的向往和想象,让他初次到江南时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

B.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

对没去过的地方,作者借助想象来获得慰藉。

C.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向日葵壮阔的气势,明艳的色彩。

D.对于戈壁边缘一望无际的向日葵,作者感到的除了感动和震颤,还有些许遗憾和失落。

8.从文章看,山川大地和人具有怎样的关联?

请简要概括。

9.文章以“心的方向,无穷无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栾布者,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

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虎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

“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闻。

上召布,骂曰:

“若与彭越反邪?

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趣烹之。

”方提趣汤,布顾曰:

“愿一言而死。

”上曰:

“何言?

”布曰:

“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

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

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

”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

布乃称曰:

“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

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

”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昊楚反时,以军功封俞候,复为燕相。

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日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

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

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节选自《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B.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C.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D.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盲上/请赎布以为粱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用铜、竹等材料制成凭证,并整个授予臣子。

B.都尉是秦汉时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地位低于将军;

《鸿门宴》中陈平曾任项王的都尉。

C.孝文,即汉文帝刘恒,道号孝文;

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废除肉刑,开创了“文景之治”。

D.牺牲,在古代是指供祭祀用的牲口,如牛羊猪等;

祭品的选择需要符合礼法的规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布出身卑微,经历坎坷曲折。

他早年生活贫困,曾做过酒保,后被卖到燕地做奴隶,因替主人报仇,被臧荼举荐为都尉。

B.栾布重义轻生,敢于据理直谏。

他无视刘邦的禁令,坚持探视彭越的首级,并在彭越头下直言刘邦不该因小事而杀功臣。

C.栾布敢言敢为,为人恩怨分明。

他曾经直言人在穷困时,要能辱身降志;

在富贵时,要能称心快意,并且做到了恩仇必报。

D.栾布战功突出,义气受人敬仰。

他在吴楚谋反时凭军功而封侯;

司马迁认为他悲哭彭越,视死如归,是超越古人的壮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2)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此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

ndāng):

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④炎瘴:

炎热的瘴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用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手法,寥寥数笔即描绘出一幅冷清的画面。

B.颔联描写绿竹生长和踯躅开放之景,色彩明快,衬托出诗人的闲适自得。

C.尾联写吟罢友人的诗后霜毛陡加,却未言明原因,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D.本诗前半部分写景先远后近,后半部分主要叙事,景中含情,事中寄情。

15.请概括本诗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表现自己客居他乡,疾病缠身,漂泊孤独的窘况。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沟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突出蜀道的高和险。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琵琶女曾经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

五、选择题

2月28日,话题“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冲上热搜,关注度堪比新冠肺炎。

然而,网友们的心情也跟随这10万只鸭子,经历了由慷慨豪迈、莫名魔幻到大失所望,正所谓______。

事实上,人们只要稍微动用逻辑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同样是面临灾难,同样是提出解决办法,却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打了个折扣,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禁不住推敲。

的确,在灾难面前,()。

如今看到鸭子也能“远征”,去保护巴基斯坦兄弟,这样的新闻怎能不人心中的自豪感?

这10万只鸭子,不仅可爱,还让人感到钦佩。

然而,人们这一比较常见的感动心理,却容易被虚假新闻予以利用,继而出现的现象。

“鸭子出征”,或许还有,但留下的思考足够让舆论理性地消化一阵子。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出神人化激发漏洞百出余音

B.出神入化引发以讹传讹余波

C.一波三折激发漏洞百出余音

D.一波三折引发以讹传讹余波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条消息却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打了个折扣,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禁不住推敲

B.这一条消息却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打了个折扣,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经不起推敲

C.这一条消息却在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解释上经不起推敲,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打了个折扣

D.却在对真实性和科学性的解释上经不起推敲,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打了个折扣

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容易被各种情绪影响,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

B.人们总是容易被各种情绪影响,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

C.各种情绪总是容易影响人们,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

D.各种情绪总是容易影响人们,对未知的风险心生恐慌,对勇敢的行为心潮澎湃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十二地支走过一个轮回,又到了鼠年。

“子鼠”之间的关联,或许与“子”的特点有关。

作为万物生息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一,“子”是小的,由小以生大,由微以生著;

其二,它尽管微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母体中躁动不已的胎儿,必将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

这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老鼠形体瘦小,繁殖速度极快。

老鼠在洞穴中的迅速繁衍,也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特定展现。

在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