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2124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一、附件.......................................11

1、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12

2、项目技术小组成员名单........................14

一、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中央和地方扶持青海省藏区政策的出台,国家和地方对藏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当前在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等地的黄河河谷地带兴起的蔬菜等特色产业正是顺应当前发展形势而产生的新兴产业。

到2010年底,贵德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18万亩,产量达3.48万吨,同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2.65倍和2.13倍,总产值达到了4800万元。

其中种植露地辣椒、荷兰豆、西兰花等蔬菜的多个基地通过了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认证率达41.3%;

2009年成功注册“贵德辣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贵的辣椒以其高品质,无污染的特点赢得了省内外市场的广泛青睐,市场需求空间很大。

然而由于贵德县辣椒产区大多是新蔬菜产区,农户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意识还不健全完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的品种选择、培育壮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有的菜农在农药化肥的使用上还只是一味的追求防治效果和当前产量,致使产品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残留超标;

有的菜农在茬口安排、土壤和育苗处理方面技术缺乏,使得辣椒在中早期病害发作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目前贵德县辣椒种植面积5500亩,平均产量为2500千克/亩,低于全国平均产量水平。

如何快速的在新菜区提高生产能力是当地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可以在区域内快速建立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引导农户提高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目的。

因此,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2010)89号《关于下达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通知》的要求,以及《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任务书》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示范区名称、编号及管理模式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编号SFQ7-271。

本示范区的管理模式为政府推动结合协会组织的模式。

三、执行年限

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

四、示范区现状

项目核心示范区所在地现种植辣椒33公顷,有种植户155户,当前平均单产水平为37.500吨/公顷,年总产量1250.00吨,总产值250.00万元。

五、预期规模

项目预计建立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达到80公顷,其中露地覆膜标准化生产区47公顷、保护地标准化示范区33公顷;

露地标准化辣椒良种繁育区累计3.5公顷。

带动示范区农户300户实现标准化生产;

单产从先在的37.500吨/公顷提高到45.000吨/公顷,示范区建成后年产优质辣椒3600吨,年均总产值达到720万元;

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使示范区内亩增产辣椒500千克以上,年新增产值120万元以上;

示范区内标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项目预计培训1200人(次)。

六、项目区域

1、核心示范区

在贵德县尕让乡的希望台村、黄河滩村、黑峡滩村和席笈滩村建立核心示范区区,建立辣椒标准和生产示范区80公顷,其中以黄河滩村为主建立大棚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其它三个村建设露地覆膜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辐射示范区

区域内项目将以核心示范区为中心,向周边的河东镇;

河阴镇;

河西镇等地辐射带动,带动种植面积达到200公顷;

同时标准化生产技术向下游的尖扎县康扬镇、李家峡镇;

化隆县群科镇、甘都镇、循化县积石镇、查汗都斯乡、民和县官亭镇、川口镇等地辐射,使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整个黄河谷地地区普及。

七、项目内容

1、引用标准与制定标准

(1)引用标准

对于强制性标准,如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分等分级标准,卫生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等,则直接引用。

项目引用标准有《GB/16715.3瓜菜作物种子 茄果类》;

《GB/T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5项标准。

(2)制定技术标准

项目需要制定的技术标准有:

露地覆膜辣椒栽培技术规程、大棚辣椒生产技术规程、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3项标准,涵盖了露地覆膜和保护地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化技术。

(3)管理标准与制度

项目将结合管理制度的制定,形成标准化基地的标准化管理条文,建立健全标准化执行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职能,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

(4)操作标准

一般是对技术标准的“解读”,应当是示范区标准制定之后的标准工作重点。

项目主要通过编制明白纸和技术手册来完成操作标准的目的,所有技术资料要求农民看得懂、学得来、容易做,有效果。

2、标准的宣传贯彻

(1)印制发放各种标准宣传资料,如明白纸、解读手册、图解等1200份。

(2)利用每年的一号文件宣讲、科技下乡、农业科技特派员、整村推进等科技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标准宣讲活动。

(3)利用省级和地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标准和示范基地宣传3~5次;

(4)制作光盘等媒体宣传载体,发放给当地合作社、协会和农村技术能手,进行农业标准化法规、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的学习。

(5)举办标准化专题讲座;

项目组主要技术骨干或聘请讲师对示范区农户举办培训班8期,同时在辣椒生长关键季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培训,示范操作等多种手段的贯彻方法,在提高示范区标准化意识的同时提高标准化生产技能。

3、标准化技术培训

(1)由项目技术小组负责,组织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0人(次)。

(2)由示范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协调,有项目技术人员配合开展面向种植合作社和农户的标准化技术培训,培训农民1200人(次)。

(3)为当地引导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技术培训体系,为区域内开展其它标准化技术项目奠定基础,提供成功的培训模式。

  

4、核心示范基地建设

项目建立核心示范区80公顷,其中露地覆膜标准化生产区47公顷、保护地标准化示范区33公顷。

项目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核心基地建设方案和管理措施,要明确责任,专人负责。

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协会+基地+农户+标准”的产业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田间管理技术的服务。

生产过程要有完整的记录,能够整理出可供指导的技术经验。

5、产中环节的标准实施

(1)建立生产环节的投入品质量把关制度,避免因投入品质量问题,影响标准实施的结果。

(2)开展示范区及周边的植物病虫监测与统一防治工作,努力做好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协调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农户的产前产后服务机制。

(4)督促示范户做好操作过程记录,收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下一步标准的修订积累资料。

八、项目技术流程

项目技术流程见图1

图1项目技术流程图

项目整体实施流程为:

项目下达后经相关各单位协商,成立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建设技术小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组织协调管理,从管理上监督保证项目的实施;

技术小组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中试集成;

标准制订与宣贯;

大力开展示范区建设,举办技术培训;

监督落实其他各项工作。

各参加单位加强合作,抓好标准化示范,确保项目研究成果及配套措施落到实处,达到典型示范,全面推广的目的。

九、技术方案

(一)露地覆膜辣椒栽培技术规程

2009年通过对青海省主要露地辣椒产区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从适宜品种引进筛选、丰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同时制定了试验方案。

2010年对引进陇椒5号、陇椒2号、甘椒2号、新抗2号等新品种从早熟性、丰产性、风味品质、田间发病情况等方面对引进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陇椒5号,新抗2号两个表现优良的品种。

同年开展了水肥试验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试验,对合理的施肥和农药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

2011年在前两年的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参考国内相关标准,起草了《露地覆膜辣椒栽培技术规程》,并且送交相关专家修改完善,提交审定。

(二)大棚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2009年进行了不同肥料组合对大棚辣椒生产能力影响的试验。

氮肥用尿素(含N46%),磷肥用普通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用硫酸钾(含K2O33%)。

共设六个处理组合,三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4m×

5m),果实商品成熟期进行测产,分析数据;

2010年进行了不同药剂对大棚辣椒病虫害防治效果的研究,并对发病率、产量和防治效果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小区面积20m2,三次重复。

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品种筛选和适应性试验结果,查阅资料,借鉴部分国内相关标准,于2011年起草了《大棚辣椒生产技术规程》,并且送交相关专家修改完善,提交审定。

(三)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09年对示范区内5个主要生产点开展了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调查,发现该区域主要病害为苗期猝倒病;

成株期疫病、病毒病、炭疽病、疮痂病、根腐病、白粉病;

主要虫害为蛴螬、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红蜘蛛、茶黄螨;

2010年在查阅大量相关病虫害防治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的验证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对其中的部分技术环节做了有效的修正,形成了适宜示范区应用的技术体系。

2011年起草了《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并且送交相关专家修改完善,提交审定。

十、计划进度

(一)2011年1月~2011年12月

(1)组建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技术小组;

拟定实施计划,分配项目实施任务。

召集相关参与部门进行协调、讨论,制定相关文件和实施方案。

(2)通过新闻媒体及各种渠道广泛宣传1次,使示范区所在州县各界对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农户标准化意识。

(3)完成相关标准的引用和制定;

(4)完成部分技术培训;

技术手册、明白纸的印制与发放200份;

完成制订配套的辣椒示范区建设的管理、工作准则,基本建立起辣椒农业标准化综合体系;

完成核心基地建设33公顷;

培训技术人员10人(次)、培训农民200人(次)

(二)2012年1月—2012年12月

(1)对确立的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进行挂牌。

(2)完成技术培训;

技术手册、明白纸的印制与发放500份;

媒体宣传1~2次;

完成核心基地建设50公顷;

培训技术人员20人(次)、培训农民500人(次)。

(三)2013年1月—2013年12月

(1)完成核心基地累计面积达到80公顷;

完成核心区所有标准化示范任务;

完成辐射区标准化技术宣贯与培训;

(2)完成技术培训;

媒体宣传1~2次。

(3)对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的效果进行评估;

(4)各相关单位对辣椒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上报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5)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向省局提出验收申请。

十一、资金概算

(一)项目总经费

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总经费48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下拨补助经费24万元,地方配套经费24万元。

(二)经费年度分配(见表1)

表1经费年度分配表

时间

国家补助

(万元)

地方配套

年度合计(万元)

总计

(三)经费使用情况(见表2)

表2经费使用情况明细表

项目

国家补助经费

配套经费

合计

、技术中试、集成

、设备使用与维修

、标准制订与审定

、技术培训

、宣传资料费

、劳务费

、燃料动力费

、专家咨询费

、项目组织协调费

总计

十二、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实施后,可以建立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80公顷,其中露地覆膜标准化生产区47公顷、保护地标准化示范区33公顷;

其中示范区建成后年产优质辣椒3600吨,年均总产值达到720万元;

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使示范区内亩增产辣椒500千克以上,年新增产值12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着。

(二)社会效益

示范区的建设,将使地处我省黄河河谷的贵德县等地区的辣椒生产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面积可达到80公顷,辐射区域200公顷;

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示范农户300户;

整个示范区年可产优质辣椒3600吨,年总收益达到720万元,每户年均收入达到24000元,户增收4000元,直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通过辐射带动周边的尖扎县、循化县和民和县开展辣椒标准化生产,从而推动整个青海省黄河谷底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

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和谐发展,维持民族地区深灰的和谐与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效益

通过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和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降低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降低雨水淋洗对区域内径流和大的河流的水污染,从而保障了本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安全;

另外综合生产技术可以保护农田生态的平衡,从而为保护物种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十三、保障措施

(一)项目管理

项目依照国建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管理原则,建立辣椒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和产业之间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制定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

组织制定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组织检查,开展监督,抓指导、抓协调、抓落实。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队,办公室下设标准化技术小组,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负责组建,参加人员主要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队、贵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组成,技术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的标准化技术工作,具体承担指导示范区建设工作,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人员名单如下:

1、协调领导小组

组长:

马绍福(贵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

韩义(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队队长)

许景德(贵德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

组员:

邵登魁(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副主任)

许建昌(贵德县尕让乡人民政府乡长)

马敏君(贵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陈英(贵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2、技术小组名单

邵登魁(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助理研究员)

成员:

侯全刚(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副研究员)

马玉炜(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队高级经济师)

李江(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助理研究员)

梅旦智才旦(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队技术员)

张广楠(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助理研究员)

陈英(贵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

贾国祥(贵德县少数民族科普队工程师)

米红芸(贵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

王慧蔷(贵德县少数民族科普队农艺师)

韩海生(贵德县少数民族科普队助理农艺师)

石怀玉(贵德县尕让乡黄河村村委会主任)

(二)技术保障

本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既有为多年开展蔬菜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的科研单位,又有在青海省多年开展科普宣传与示范的科普单位,还有从事标准化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单位;

并且项目组中多人具有标准制定相关资格。

项目组成员组成结构科学合理,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从技术研发-技术熟化-标准制定-技标准宣贯-技术指导与培训-技术示范等各个环节的技术保障,从而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宣传保障

项目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宣传资料、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辣椒标准化栽培的意义,提高示范区领导干部和农户对辣椒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四)资金保障

多方筹集资金,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

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项目支持,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示范区内的支农资金要统筹使用,将推进农业标准化纳入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捆绑资金支持农业标准化。

(五)激励机制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标准化,人才是基础。

重点培养熟悉标准化知识、具有专业技术、管理和推广的人员。

对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中取得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参与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投资的社会各方面给予政策上优惠。

(六)加强标准实施监督

对经济组织和农户建立生产档案、制作档案卡片或使用记录本,对农业投入品去向等情况进行记载,同时,通过建立产品信息查询系统,实行农产品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全程可追溯,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及时对辣椒系列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

(七)培育行业协会

建立“协会+基地+农户+标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建立辣椒标准化栽培技术协会,实现生产管理的有组织化,强化运作措施,确保示范区项目顺利实施。

十一、附件

1、项目领导小组名单

2、项目技术小组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