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222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字Word文档格式.docx

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共存、相互激动。

当代散文经过八十年代众多散文作家和散文作者的努力和实践、推动和变革,终于换来了九十年代散文的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并存、相互激动的局面。

多元共生表现在“大散文”的提出,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的出现,

新生代散文(或新潮散文)的逸出,女性散文的发展及“小女人散文”的提出,以及通俗散文的大面积播种等方面。

纵深发展是指九十年代的散文在八十年代打破单一的抒情言志的“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向文化、哲学、历史、思辩、人类心理深层意识等领域纵深发掘。

当此之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素质的提高,读者大众的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专门化的散文杂志创办比过去增多,全国数以千计的报纸副刊和泛散文化杂志的大量需求,使雅、俗散文各自蓬蓬勃勃地生存和发展着。

同时雅、俗散文在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颇有取长补短和相互借鉴之势,两者相互影响着,相互激动着,共同构成这一片散文天地的生态;

高雅散文努力使自己更接近艺术,更接近真理;

通俗散文努力使自己更贴近读者,更贴近生活,两者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使自己的艺术性和读者的接受性得到更和谐的统一。

这是当前散文的第一种状态。

第二种状态:

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

大家知道,创造性的艺术一旦出现之后,必被人重复。

艺术道路一旦被开辟出来后,跟着走的人肯定很多。

正因为如此,那条艺术道路则越走越宽。

余秋雨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文化苦旅》拓宽了散文创作的领域之后,全国许多二、三流的散文作家(姑且称之为“家”吧)或模仿,或因袭,或重复,不一而足,这种风气目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写作者来说,遮蔽在大师的阴影之下写作,真是一种不幸!

不幸的是,许多作者连这种耻辱感也没有了,自己放纵自己的惰性,以一点点皮毛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向艺术的艰难开脱自己的责任,甘愿为艺术的寄生虫。

当前全国数千种报纸杂志,大量的散文作品质量平庸、短小局促、小家子气,缺乏深刻的思想,艺术性

不高,没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每日都大批量地生产出来,精品比例少,传世之作更少。

即使专业化的散文杂志,你打开一本来看一看,实在看不出有几篇可让人耳目一新,目光为之一亮。

许多人跟在大师后面重复,学大师的文章,这是人之常情,关键是看你拾人牙慧、袭人皮毛,还是别开一条生路?

关键是你到底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生路来,这才是最致命的。

我们这个时代深刻的散文如巴金的《随想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自成一家的贾平凹的散文,追求“清洁的精神”的张承志的散文,沉浑雄厚的周涛的散文,揭示人生困境的史铁生的散文,在这个时代他们标示了他们的高度。

可是当今文坛上,用贾平凹的话来说:

天才与小丑不分,各种人物热闹非凡,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但是我们又要看到,许多默默潜心于艺术创新的人大有人在,老中青都有,这就是散文变革的力量和希望。

即使他们暂时还不广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努力有一天总会有所回报的。

总而言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状态:

第三种状态:

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

这是有创造力的作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在当前中国散文界,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最明显、成绩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依我看就是贾平凹。

其次是张承志和周涛。

他们这三个人是有根据地的,目光是开阔的,试验也是富有成效的。

但张、周两人在有根据地这方面要比贾平凹差一些。

张、周两人的散文是阳性,雄浑大气,虎虎生风;

而贾平凹的散文是阴性,锦里藏针,虚实相生。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贾平凹出版有散文大系三卷,还有后来的散文集(比如《坐佛》),他的形象和笔法、文风和道理,愈来愈呈现

开放的体系,读者读完了他全部的散文集就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贾平凹,一个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有思想、有痛苦、有苦恼、有无奈、有反抗的贾平凹。

文学的最高境界他达到了,读者也记住了他,评论家和作家同行也躲不过这样的山。

第四种状态就是:

注重理性,观照文化和历史,观照生命和人类,揭示被遮蔽的历史文化,呈现内在的人性和神性。

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有余秋雨、李辉、周国平、史铁生等人。

现在影响最大的就是余秋雨,他不仅以其丰富的学识开文化散文的风气之先,而且探究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的主题,影响了全国散文界。

其中他们又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余秋雨、李辉等人为代表,以揭示历史文化的某些主题和某些历史人物的精神特征为写作特色,他们写得比较深厚和深透,观照文化和命运独到深刻。

一类是以周国平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执著于对理性(或哲学)、人性的观照和剖析,对理性和神性的追寻和思辩,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从理性入手到理性结束。

一类是以史铁生等人为代表,揭示人生的惨淡、生命的困境、命运的无常和对自然的呼应。

能够达到这些高度和境界的作家,在全国有多少,我不好具体地说,因为我并不想公开我所有的秘密,况且我也不是一个专门从事评论的、好像什么都掌握在手的评论家,在这里我只是概括地谈一谈。

我们概括性地谈了谈这四种状态。

明确了这四种状态,我们就对当前的中国散文有一个总体、高度的把握,它的走向也就容易认识多了。

下面我们就概括地谈谈到当代文坛上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影响。

二、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和影响

目前全国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有这么几种,代表性作家如下(其作品略):

1、大散文:

倡导者贾平凹,代表性作家:

余秋雨、贾平凹、张承志、周涛、史铁生等。

2、文化散文:

开拓者余秋雨,代表性作家:

余秋雨、李辉、王充闾等。

3、学者散文(或思辩散文):

余秋雨、周国平、李辉、张承志、谢冕、李洁非等。

4、老生代散文:

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

5、新生代散文(或探索散文,或新潮散文):

斯妤、于坚、苇岸、王开林、原野、李洁非等。

6、女性散文:

杨绛、马丽华、斯妤、唐敏、王安忆、王英琦、林染、韩小蕙、楚楚、叶梦、苏叶等。

(附带提提“小女人散文”)

7、通俗散文(或大众散文):

作者是人民大众,平民百姓,或者达官贵人,等等,遍地都是。

代表性的作家谁也说不出,只能是“无”。

影响:

〈1〉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争议较多,备受关注。

〈2〉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大手笔,备受好评,走红,很有争议。

〈3〉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

〈4〉深入文坛,广泛影响,高品位。

〈5〉蓬勃发展,大有前途,富有活力,富有探索性。

〈6〉影响不一。

(我原来对她们关注不够,此处只能一言以蔽之)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目前全国散文的主要走向

几种散文的主要走向:

1、大散文走向——开放化,壮大化(壮大自己的艺术和精神)

首先说大散文。

“大散文”的观念是贾平凹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走向大散文》一文中说:

“新时期文学以后,诗歌界小说界发生了许多革命,唯散文界进度缓慢,虽然普遍的摈弃了杨朔模式,但又写得内容琐碎,文笔靡弱,典型的例子是处处可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等等的篇什,?

?

”然后他分析了这种散文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散文界本身的原因和散文作者的原因,便宣告:

“正是面对于散文的这种局面,我们提出大散文概念?

,我们的粗略想法是:

①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

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

②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让历史进来。

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辩。

③发动和扩大写作队伍,视散文为一切文章,以不包专写散文的人和不从事写作的人来写,以野莽生动力,来冲击散文的篱笆,影响其日渐靡弱之风。

这就是贾平凹在1992年最初提倡的“大散文”观念。

它一出来即得到散文界、评论界热烈的呼应和探讨,但也有不少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一些文学评论家对他创办的《美文》发刊词提出的“还原到散文的本来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混同于“大散文”和“美文”进行批评。

如北师大的文学评论家刘锡庆先生就批评说:

“‘大

散文’,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新意。

这提法本身就是很陈旧的。

古代‘非韵非骈即散文’就是十足的‘大散文’,现代叙事、议论、抒情三位一体也是相当宽泛的‘大散文’。

”“散文过宽过大,难以进行审美规范,是散文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独立文体)的重要原因。

这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

现在重新鼓吹‘大散文’,既无视除‘诗’外,作为一切文学‘母体’的散文在自然‘演进’中不断分化,净化的发展规律(小说、戏剧、新闻、评论、报告文学、杂文等皆相继独立,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又悖离不同‘审美特质’的不同‘文体’不宜混同。

混同‘异质’文体只能增添混乱,延缓其健康发展的文体界划科学,是向后看,开倒车,是不足取,不足法的。

”(见《当代散文:

更新观念,净化文体》,《散文选刊》94年第3期)

刘先生的视点和贾平凹的视点有所不同,贾平凹的主要视点在于文章的内涵和写作范围,刘先生的视点主要在于“文体”,所以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两者是有区别的。

刘反对大散文,主要是从文体的划分来说;

贾提倡大散文,主要从散文形式的广泛和内涵的真情、博大来说的。

我们要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有争议是好事,没争议连个声都没有就消亡了,那是彻底的自行的无效。

但凡一件事,一个人,有争议正表明着它/他起着作用,否则便无人理会了——人们连理都懒得理,那就是一种荒漠状态,既不知有没有人赞成,也不知有没有人反对。

虽然招来一些批评,但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念和改革呼吁,得到了很多作家和评论家的认同。

举例说,著名散文评论家林非先生也一定程度赞同“大散文”观念;

余秋雨也曾肯定“大散文”有利于推动现代散文的进

步。

评论家辛宪锡先生在贾平凹主张之后就紧接着赞同和呼吁,并提出:

“大散文的大,不能仅仅理解为篇幅大,而主要指:

题材的背景大、内容的容量大、着眼的角度大、谋篇的布局大、行文的气势大、感情的力度大。

”这一看法较能反映出评论界对“大散文”观念的认同。

总之,“大散文”的观念被认为是90年代散文的观念变革中较有争议的、较有代表性的一例。

贾平凹后来在答别人问“大散文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散文?

”时,曾说:

“纯从字面上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地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

具体来说,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

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为那些咏物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

”(见《坐佛》散文集中的《雪窗答问》)

时至今日,“大散文”还没有得到明确、公认的定义,但它的观念正深入文坛,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批作家正踏踏实实进行写作实践着。

它对于冲破狭窄的散文观念和散文禁区,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依我看,大散文似乎无所不包,它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是一个大集合。

只要散文写得独到深刻、独树一帜、内容厚重、思想深刻、题材广泛、体例不拘等等,就都可以是大散文。

由此来看,余秋雨的散文是大散文,张承志、周涛的散文是大散文,贾平凹的散文是大散文,史铁生的散文也是大散文,这样,凡是能够自成一家的散文都是大散文,对不对呢?

也对,也不对!

因为大散文是一个大概念,大集合,它的界定不那么严密,它可以容纳很多东西进来。

我个人认为,像余秋雨、张承志、周涛、史铁生、李辉等人的散文要归入“大散文”一类里。

“大散文”首倡者为贾平凹,可是大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依我看,首数余秋雨、李辉、张承志、周涛等人,余、李、张、周关心的都是天地山水人文景观,都涉猎到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属于“大散文”的范畴。

史铁生关注人类的心灵,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也属于大散文范畴。

由此看来,“大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上的追求,大境界、大思想、大气魄、大容量、大关怀。

这是真正的散文作者无一例外努力追求的目标。

受“大散文”观念影响和以“大散文”观念进行创作的人难以计数,这是目前散文队伍里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队伍吧。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

“大散文”创作的走向,是当前散文界里一个极具实力,备受瞩目的创作走向。

这就是当代文坛上散文的一个重要的走向。

2、文化散文的走向——系列化,思想化

“文化散文”的命名主要是根据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提出来的。

我们具体地谈谈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有利于同学们理解和取法。

余秋雨,大家都知道他的代表作是《文化苦旅》(88、89年在《收获》连载)、《山居笔记》(93、94年在《收获》连载),以及这两个系列的合集《秋雨散文》。

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条件到各地去游历、讲学和考察,他本来就积累有相当丰富的学术功底和文化功底(写作《文化苦旅》之前,他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四部学术著作,论述的几乎都是他的学术本行——戏剧,这就是余秋雨藉以建立学者声誉的根本。

),后来他对于理性的、考证的、枯躁的学术研究烦腻了,苦恼了,就孤身去文化胜地游历,游历当中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文化的思考写下来,这就是他最初的几篇散文,

比如《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其实单以这几篇而论,无非比一般的山水游记略胜一筹而已;

可是余秋雨却已经在游历当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与其短短地写景抒情谈感受,不如拓展开去,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善于概括的文化功力,抓住一个主题挖掘下去,铺陈开去,揭示它的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思考的命题(如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等等),这也就是“凭借山水风物来写出自己思考的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

于是在积累丰富的资料和文化负重感之下,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之余,他写下了一篇篇具有特色的文化散文。

他愈写愈成熟,愈写愈文笔老到,取舍史料精当,游刃有如,终于写出了《风雨天一阁》、《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等等许多这样的名篇,自成一家而风行全国,影响远及海外东南亚一带的华人。

余秋雨的散文未出之前,即八十年代末期,散文界正在苦苦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什么?

大家都在思考,都在寻找,都想突破,于是就有了“散文小说化”、“散文可以虚构”等等之说;

同时许多人的散文仍在重复“小感悟、小体验”,太局限于个人的种种经历和命运,不开阔,不壮大,格局太小,陷于泥潭难以自拔,太过于沉醉个人的感情,缺乏思想的力度!

余秋雨的散文在88、89年出来之后,尤其是《文化苦旅》1991年结集出版,大家的目光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惊,全国散文的空气为之一变,所以余秋雨不仅开风气之先,而且是当代散文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是一个大手笔。

正如《文化苦旅》的内容提要所说:

“它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散文之变,不先自散文界内部开始,而自学者介入其中开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学识的重要!

下面就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具体分析一下,看看其优点和长处。

以《风雨天一阁》为例,全文共分六节,以一二三四五六标明,主要叙述的是作者登楼遇雨和作者对天一阁藏书即承传文化的思考,以及天一阁的风雨变迁。

第一节写天一阁难进,作者登楼时遇雨,暗示天一阁的不凡及风雨历程。

第二节从文化的承载:

“文字——书籍——藏书——藏书楼”概括写到藏书家,点出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

第三节扼要简介范钦做官、搜罗图书、藏书,并建起藏书楼,说明范钦超凡的意志力和文化良知。

(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是余秋雨曾经深深思考的命题。

)第四节写范钦以遗嘱形式要求后代承担起艰辛的藏书事业(文化良知的生动例证),及其后代形成的登楼读书的严规禁律,以防止图书流失。

此节还写了破例允许大学者黄宗羲登楼读书,进一步说明藏书世家的文化良知和人格力量。

最后还写到清代天一阁对清朝国家编篡《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而大出其名,进一步说明“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传”。

——范钦获得了藏书文化意义的大成功:

保存了文化,最终又让保存的文化得以广泛流传。

第五节简略概括天一阁在近代的遭遇变迁,先被窃贼偷盗,欲卖与外商,商务印书馆张元济斥资收买,藏于涵芬楼,后被日本战火所毁。

此节暗示风雨变迁,与第一节遥相呼应,含而不露,实在高明!

第六节为尾声,作者重新思考文化良知对于保存文化的重要,以及登天一阁观书时自己的感受,隐约透露出本文写作的目的。

文章最后说:

“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种苍老的屋宇和庭院呢?

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

”余秋雨在询问的同时,也以其散文笔力稍稍做到了一点。

总的来说,全文六个部分,重点是第二、三、四部分,这三个重要部分是余着力的重点,第一、六节写作者访天一阁的起因,登楼所遇,观书则一笔带过,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而以重笔叙述此楼的创始人及其后代子孙保存文化的文化良知和艰难历程。

全文以“风雨天一阁”为题,暗示了天一阁的风风雨雨,走过了艰难的保护历程及历史变迁。

在这样的艰难历程中,藏书世家的人格力量和文化良知便闪光和凸现出来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种种原因,竟落到由一个家族(其实是不止一个!

)的藏书来保存、继承,这是何等的可悲和沉重!

余秋雨写一个藏书阁的风雨,其实是写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的风雨了,于是藏书文化的涵义便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作者言之不尽的苦涩、沉重、叹息、庆幸尽在其中。

于是,“风雨天一阁”便风雨大作,沉重如千钧了!

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样,由某一特定的事物,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文化现象铺陈开去,挖掘下去,辅以史料,加以合理裁剪,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文化思考,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主题,如“书院文化”、“藏书文化”、“毛笔文化”、“贬官文化”、“流人文化”、“隐士文化”、“小人文化”等。

据余秋雨自己说:

他有四个文化态度:

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

二、关注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

三、诚实的理性;

四、关注群体人格。

(见《我的表白》,1995年初《文论报》)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余秋雨的写作取向,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他是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那些过去的历史文化人物和人文精神,以这一坐标去衡量和把握他所关注、所思考的文化现象的,并且特别关注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人格(尤其是文

人),以理性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去努力给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并且展示蕴含于其中的精神灵魂和“群体人格”。

《文化苦旅》之后,文化散文风起云涌,许多作家相续以犀利的笔触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对于被遗忘的历史现象、被淡忘的历史人物,以现代的理性高度来观照、把握其命运和生命的悲剧,或者加以综合分析,揭示、剖析、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涵义和文化涵义。

其中成绩斐然的有李辉。

早在?

1992年李辉就在《收获》第1期、第3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云与火的景象——我所理解的巴金》,二是《平和或者不安分——关于沈从文》(其时他35岁)。

《收获》由此约请他开设专栏。

《收获》从1994?

年第一期开始连载他的《沧桑看云》系列,直到1996年底,历时三年共十八篇。

《沧桑看云》专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物在时代中的身世浮沉、命运变迁、荣辱兴衰,如巴金、沈从文、翟秋白、丁玲、吴晗、邓拓、周扬、赵树理、老舍、田汉等等,还写到红卫兵、姚文元。

他注重不同的文化人物不同的性格在历史风雨中的呈现,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揭示他们的命运和历史的沉重,活现出所写人物的真实。

同时他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都融进其中,因而呈现出一种沉重的、难以言说的穿透力。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李辉的《人生扫描》散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和《李辉文集》四卷(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后面四卷,是他至今的文化散文/文化随笔的总的收录。

总结这两位作家的写作经历,我们可以得出:

写成一个系列,挖掘某个(或某些)重大的主题,是现代散文里的一个重要的走向。

它不是零敲碎打,随意游击;

而是集中火力,攻城掠地。

作家的思考不是无目的、无系统的,而

是一以贯之的。

那么这样的作品一个系列出来,就容易引人注目,就容易出成绩,就容易达到惊人的效果。

挖掘自己最拿手、最熟悉的领域,应该是散文创作里的一条准则。

如果说余秋雨把“艺术观照”的镜头对准历史上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而很少把镜头对准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很少把自己感情的燃烧、精神的闪烁和生命的体验展现出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

“他很少写自己!

”他写的都是“他人”、“它物”和“群体”,我可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很快就要写到他自己的,他的散文肯定要写到他本人及其命运的。

——那么,李辉的文章,则较多地深入自己的心灵感受,也就是说更多地溶入自己的感情,凭借历史人物进行反思,阐析他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说,到了李辉又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散文的写作道路,更多地渗入了自己的情感、感悟和思考。

总的来说,文化散文这一条写作道路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而更多的年轻作者正追随其后,这正是目前散文界里一个明显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