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自评报告Word下载.docx
《创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自评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自评报告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空间与舞台,形成一种教师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校文化。
(5)出经验影响:
总结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针对不同学校的辐射模式,使建平中学的组织文化建设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影响力。
二、申报理由概述
1.资质:
上海市建平中学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多次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上海市文明单位,是一所享誉海上的名校。
同时也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实习签约学校及其他高校学生实习基地,我校几乎每年都被华师大授予教育实习先进单位称号。
华师大有两个“基础教育与教育实习研究项目”委托我校教师承担,我校实际成为华师大教育研究的实验基地。
建平中学拥有上海市语文名师基地第一、第二期主持人,并于2007年成为浦东新区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每年都高分通过权威教育评估机构的严格年检。
2、师资
我校教师139人,任职资格合格率100%。
其中拥有特级教师6人,区级学科带头人9人(两项占10.8%);
市名师后备14人、区骨干教师17人、高级职称教师54人(共占43.2%);
中级职称教师64人(占46%)。
我校还有教师被华东师大聘为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有些教师被聘为华师大常年兼职导师。
3.保障
我们与上海市教科院长期签约,合作开展继续教育项目以及专业引领;
此外,学校运行的“五大机制”,“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分层研修制度、多年坚持的每月一期教育沙龙的研讨传统,微格教室观课分析设备、教师研修动态评价网的智能化管理(其功能:
教师个人研修活动记录、个人研修学分认定功能、研修计划达成度的提醒功能、文献资料保存功能、数据自动统计汇总功能、校园文化宣传功能、上级考评检查功能)等,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软件、硬件方面的保证。
三、基本做法
1.按照“发展规划”开展常态化工作
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是以项目管理形式纳入“组织文化建设”大课题中,来支撑“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总课题。
我们组建了以学校校长任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与教科所、课程处、校务办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协同合作,管理渠道畅通。
2006年学校通过了“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申报,明确提出《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五年规划》,制定了《“十一五”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出名牌教师,出品牌学科,出系列课程,出研训文化,出经验影响。
每年有工作计划与总结;
每个学期有具体的研修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使教师研训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2.分层研修制度与考核指标建设
我们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基于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学校发展后劲”问题的忧患,研究制定出切合建平中学实际的“教师分层研修”课程和相应的评价学分指标,不搞千人一面,不做疲于奔命、繁琐而又无实效的、为应付检查评审而作的事,走出研修活动形式化的困扰。
教师专业发展分层学分设置的基本思路是:
(1)我们把教师发展需求分为两大层次:
中学初级与中级教师属于“一次发展”层次;
中学高级、高级后(本校教研组长、特聘研究员、首席教师;
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市名师后备、特级教师、基地主持人等)属于“二次发展”层次。
(2)针对教师潜能发展方向与学校培养需求,设置分层研训课程及相应考核学分指标。
按照不同类型教师,明确制定不同层次类型教师的研训发展的具体任务。
分层研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如下:
●青年教师研修方向:
提升专业技能,全面修炼教学基本功;
●中年教师研修方向:
担当教改教研课题,提升教科研能力;
●老教师研修方向:
带教中青年教师,总结教育教学智慧;
(3)研修学分指标形态分为过程记录式与成果式两大类,并由此建立专业发展学校动态的管理评价系统。
从2010年开始,我校教师所有研修活动都采取网上登录,留下研修过程的记录并自动生成研修学分。
(4)按不同层次教师类型,规定了一年需完成的合格学分与有发展潜质的学分指标,对于“有发展潜质”的教师重点给予关注培养。
我们还加大研训学分在年终评价教师(特别是评优、晋级)时的权重,并将研修学分不合格作为年终考评不合格的一票否决指标,形成以参加研修活动为荣,以参加教科研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不能完成最基本的研修学分者,坚决离岗研修,修满学分才予上岗。
附:
建平教师每年“研修学分达标”分层要求细目表
研修教师分类
区培训学分(全达标)
校本研修学分
每年达标学分
发展层次
教师职称
必修
学分(2.25)
选修
学分(5.75)
研修(16)
教育教学成果加分(86)
合格
优秀(有潜质)
一次发展
中学初级
2.25
5.75
20
25
中学中级
30
二次发展
中学高级
35
高级后
教研组长
特约研究员
40
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45
市名师后备、特级教师、基地主持人
50
(具体指标体系见后附材料及校园网)
此外,对全体教师专业素养还提出了每年完成“五个一”指标要求:
开一门校本课程、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校级以上论文、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出一份好试卷。
3.开创“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我们创建了“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这样一个有建平特色的教师培训机制,形成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舞台,以“共同性、进取性”为组织文化内涵,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培训系统,开展日常教师研修活动,以期实现“课改引发教研,教研推动课改;
教研带动师训,师训提升教研;
师训启发课改。
”
建平中学这几年坚持开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新文化建设,我们把《以模块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市级科研课题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各学科备课组的课改实验就是子课题。
在课程改革活动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就是备课组教师日常教学研讨的核心内容,这些研究活动自然成为学科教师在改革实践中自我培训研修的丰富资源。
为了推进学科模块课程改革的总结论证与展示交流,这几年我们还依次组织各学科面向全市召开“建平中学模块课程专题研讨会”,这也是为拓宽教师发展空间而搭建平台,催化教师迅速成熟。
一轮课改实验完成,教师与学生一道成长起来。
目前,我们课程改革已基本完成了课程体系建构,各学科“课程模块”进入第四轮实验。
还出版了《语文模块教材》(高一高二)、《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与探索》、《文化英语》等语数英校本模块教材以及《生命中的科学》、《翰墨春秋》、《艺术选讲》等校本选修课程教材。
此外,我们为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还开展了每月一次全员参与的公开课观摩研讨活动。
活动流程是:
先就课程建设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开设探究课,教研组全组观课;
然后全组集中评课。
这样就很好的把“课改、教研、师训”结合起来,使教师研训扎实开展起来。
4.激励与评价机制的保障
(1)遴选聘用机制
学校关注教师队伍、干部队伍的建设。
每年学校会发布招聘信息,岗位公示、竞聘上岗,形成良好的岗位聘任机制。
招聘引进教师,需经考评、试讲、面试等程序。
对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副职的选拔和任命,都广泛听取民意,注重提高教师的个人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
学校重视名师培养工程,把目标明确写入《建平中学2007—2012五年发展规划》。
为创造条件打磨名师队伍,我们实施了“特聘研究员”制度,个人申报与教代会评议相结合,特聘30位研究员,用项目管理督促他们成为学术专家。
这些教师在学校、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向特级教师发展的实力与后劲。
此外,还有很多教师超越一般发展速度,提前达到更高专业水平与任职资格,但受单位指标限制而没有晋级职称的机会,因此我们实行“低评高聘”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2008年度低评高聘校内高级教师高级22人、中级教师3人,两项占教师总数的18%。
为了激励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教代会通过了《教科研奖励方案》,每年对论文论著、课题研究、教学获奖等教育教学成果予以奖励。
2008年兑现奖励十万三千元,2009年兑现奖励九万两千元。
我们为了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升个人教科研素养与能力,每年年底都会开展“建平中学教师年度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
2008年度教师论文25篇,2009年度25篇,都很有质量,很实在。
其中《2009届建平中学高三学情调查报告》,对于解决教学实际很有研究价值,是调控高三教育教学的决策依据,受到上海市教科院评审专家的高度称赞。
学校工会每年还举办“假日读书活动”,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提升教师素养。
至今已连续组织了十届读书活动。
(2)评价机制
学校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学校制定有健全的教学常规制度(如《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守则》、《教研组长职责》);
期中、期末考试后全校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每年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多年来,学生对师德建设的满意率每年达到100%。
每年年终学校成立考核小组,由校长室、中层部门、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学校建立了《上海市建平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及智能化的“建平中学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测评过程采取自主开发的网络评价系统,提高了评价的透明度、公信力。
我们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教师自评占10%;
教师互评占10%;
学生评价占40%;
校考核小组评议占40%。
而对于师德与业务水平考评分偏低、不适合在建平当教师的人,就请他们转岗或下岗,以保证把学生交给最优秀的教师。
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评选“学生最满意的教师”,开学典礼上隆重颁奖、献花。
5.精心组织校本研修课程
(1)课程依据: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教学实际需要和《建平中学“十一五”校本研修实施方案》,针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需求,每学期制定有具体研训活动计划,开发教师研训系列课程。
(2)开课目的:
主要是拓宽眼界,解放思想,形成适应当今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新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并提供技术支持。
(3)课程内容:
通识性的教育理论课程。
如:
华师大熊川武《自然分材教学实验》;
顾志跃《教师自我发展性评价》;
专业类课程。
如“教学设计”研究活动;
对“练习设计”的再思考;
修养类课程。
世博常识与文明素养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
分层发展的选修类课程。
这些都是满足教师个性发展需求的培训活动,如:
为将来学校国际化发展储备有对外教学资质的教师,采用自愿报名的方法,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与华师大合作开办“对外教学技能”与“国际培训师资格”培训课程,37位有志于对外教学的教师顺利通过学习获得资格证书,既保证了学校发展需求,也帮助教师提升了发展空间。
另外,还开设了“职称评审英语水平考试基本能力”辅导;
“提升高三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化解心结”等沙龙讨论。
6.坚持“教育沙龙”这种师训形式
我们尤其注意把课题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沙龙”,每月一期,每期一个研究专题,目前已开展61期。
通过教育沙龙形式,既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又达到转变观念培训教师的目的。
例如,“如何上好一堂好课?
”、“青年教师成长中的收获与困惑”、“学科练习的再思考”、“提升高三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化解心结”、“课改新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之我见”等沙龙专题,不仅为校方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课程资源培训了教师。
比如,我们针对学生心理困扰问题,举办的以“如何帮助学生化解心结”的主题沙龙,从教育心理科学层面教授了技术,明确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在讨论中悄然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等于也打开了教师自身存在的某种“心结”,等于做了一次思想教育工作的心理培训。
7、抓好课题研究与管理,提升教师发展空间
我们认识到,开展课题科研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好方式。
因此我们积极做好教科研课题申报与管理服务。
我校模块课程研究课题覆盖了全部学科组;
《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的科研项目,在2009年5月获得“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实验研究项目”竞标成功。
德育课题有区级课题《建平中学年级组建设的行动研究》、市级课题《学生主题值周探索与实践》。
国家子课题《高中学科教学设计》的研究,在2010年1月顺利结题。
在课题管理上,我们采用课题汇报制进行监控管理,每两个月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对已有的17个科研课题,都逐一完成了中期或结题评审工作。
这些课题研究活动,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教师从教学能手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校教师发表区级以上论文发表论文52篇,参编或专著9本;
2008年区级以上论文79篇,参编或专著24本;
2009年区级以上论文45篇;
参编或专著19本。
8.结对带教制度帮助新教师成长
对新教师培养,我们按照《建平中学青年教师培训章程》执行:
首先是对新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工作规章制
度、管理条例等);
然后安排结对带教导师,并举办结对签约仪式,带教期为一年。
对结对双方的义务都有具体规定。
此外,每年新年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他们的需求。
9.师范生实习指导的管理办法
我们始终认为,“教育兴国”,就需要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师范毕业生,而师范生实习基地对于师范毕业生今后的择业诉求,将有着直接的影响力。
师范生实习基地应该成为师范生“教育人生”理想的摇篮,应该有助于师范生萌发献身教育的激情与责任,有助于师范生找到人生价值发展的位置。
我们愿意成为这样的实习基地。
建平中学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实习签约学校,每个学期都满怀热情接待包括华师大、上师大等院校的师范生实习,并妥善安排最有责任心、最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任导师。
近三年,我们接待了一百多名各学科的实习生,安排在各个年级。
为做好实习指导工作,我们建立了相关制度,如《建平中学实习教师工作职责》、《导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评价的基本要求》。
每次实习生来校都要先接受课程处的相关培训;
实习结束,班级都会开欢送会,给实习生一个美好祝福与期待。
四、示范辐射概况
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们把传播新理念、新动态、新经验的示范辐射工作,看做是应尽的义务。
主要途径如下:
1.成果推广
(1)“专题论坛”、“观摩研讨”:
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有步骤组织开展了语、数、英、综文、综理等学科模块课程专题研讨观摩会,对我们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进行充分论证并推广成果,同时也是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锻炼队伍。
再如,今年校庆,我们举办了面向全市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主题论坛活动以及模块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汇报我校在课程改革的成果与经验。
(2)申报推广。
我们送报了6个项目参加“2009年浦东新区第六届普通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2.挂职培训
我们还接待来自江西、武汉、天津、浙江、江苏、湖南、新疆、四川、云南等地的数十位校长、中层干部或骨干教师在我校挂职学习,为期两周至两个月不等。
我们不仅安排对口部门干部手把手帮带,还参加我校行政会参与学校管理,深入学习建平办学思想。
3.结对帮带
我校与高行中学签订了共建协议,我校所有的教研活动都向对方开放,共享教育资源。
我校教研组长到高行中学带教,我校语、数、英等学科资深教师前去指导高三教学,并直接给高三学生作辅导讲座。
还邀请高行中学参加我校教育沙龙。
应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之请,英语组与之整组结对,带教北郊英语教师。
学校近三十名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分别承担了100多位外校教师的培养带教工作,对浦东新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4.资源输出
我校拥有区、市级名师工作室、名师培训基地各一个:
“程红兵语文名师基地”,分别承担区级后备名师14人、市级后备名师14人的培训。
“冯恩洪名师工作室”每学期在建平开办若干期面向全国的“校长培训班”,每期人数在二三百左右。
每年接待全国前来我校访学教师成千上万,我们都会无偿赠送校本教材等资料给这些兄弟学校。
近两年,我们还派出干部到南昌市教科所、武汉东湖区教科所、济南市槐荫区教科所等地,培训当地教科研骨干;
应邀到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广东、河南、山东、湖北、江苏、黑龙江、湖南等地讲学,传播建平经验,我们还到南昌大学附中、泸州老窖中学、到云南楚雄一中以及云南红河洲五所高中,输出课程管理与教科研经验。
学校对口支援都江堰中学、崇明薄弱中学,每年派教师义务支教。
此外,我们还通过校园网、报社媒体、每月出版一期《金苹果报》,向兄弟学校、外界及时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五、初步成果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果:
个体发展方面——
我校在职教师139人,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提升自我,规划达成度在80%以上。
2009年有4位教师通过“上海市特级教师”评审,我校特级教师增加到6人,区级学科带头人9人(两项占10.8%);
中级职称教师64人(占46%),他们都具有担任师范生实习导师的资历与能力。
此外,近几年还涌现了一批学者型教师。
如数学教研组副组长虞涛老师(现年44岁),每年都有著作出版和几十篇论文发表;
数学组王长俊老师(现年37岁)每年至少申报立项一个区、市德育课题或数学研究课题,很有影响;
历史组汪德武老师(现年41岁),2007年评为区学科带头人,2009年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根据新区每学期研训的学时量要求策划校本研修活动,全体教师学习课时分别达到“240”“540”要求。
教职工语言文字测试在2006年全部达标,普通话合格率100%,是年被评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2007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
团队发展方面——
我校在职教师139人,40岁以下70人(占总数50%)。
都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8人,博士1人。
均具有高级中学教师任职资格,任职条件100%达到市颁标准。
硕士进修班结业达到32人。
特级教师去年新增4人,另有一大批教师具有冲击特级教师的后备人选。
各学科三年以上教龄教师不前都按学校规划完成过至少一轮高中大循环教学实践,队伍结构配套具有优势,教育教学的整体实力强劲。
科研力量逐年壮大。
特约研究员从17人增加到现在的30人,担当起学校的课题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近三年是教师课题立项、发表论著最多的时期:
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1项,发表区级以上论文300多篇;
个人出版或参与编写著作50多本;
区级以上公开课200多节;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获奖60多项,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均有获得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
信息科技课程成为上海市品牌课程,语文组获得区学习型班组、“工人先锋班组”、上海市红旗班组、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
英语组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班组称号;
数学组获得区教育工会“文明班组称号”,政治组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
六、基本经验
1.研修机制、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的制度化、常态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工作重点。
凡结合学校实情和教师发展实际需求而提出的研修规划、要求,就能获得教师的认同而得以推行。
2.坚持“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建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创建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经验,本身就是极好的教师研修课程资源。
3.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目标要求与开设分层研修课程,更有助于缩小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大大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
七、思考与打算
1.目前我们已有“分层研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但还没有全盘规划具体的教师分层研修课程体系。
我们将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和实际问题,增加并完善相应课程。
2.强化青年教师的培育,压担子,给机会,使他们尽早脱颖而出。
3.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适时推出;
总结优秀学科的团队成果,使之在校内、区内、市内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