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167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照四中届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Word文件下载.docx

5.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

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6.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这说明

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B.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运用

C.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条理明晰D.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具有普世性的意义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议会和封建王权的较量过程。

在此期间,英国人对国王的存废经历了三次选择。

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说法正确的

A.处死国王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进口”国王说明内外力量对比失衡

C.请回国王反映君主专制传统深厚 

D.国王存废体现制度设计的斗争与智慧

8.1912年2月14日,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参议院在致袁的电报中说:

“查世界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

公为再现。

”这表明

A.袁世凯上台在程序上合法B.革命党人让出胜利果实

C.袁世凯衷心拥护民主共和D.参议院为袁世凯所控制

9.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10.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11.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

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12.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中作出如下判断:

“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其“衰机”指的是

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与世界的交流

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单一经济结构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

D.设立军机处以此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13.马克思指出:

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14.有学者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长安B.北京C.上海D.广州

15.马克思曾指出: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中的主要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三角贸易D.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6.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

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17.早在16世纪初欧洲人就已经知道中国的茶叶了,在之后的两百年里,喝茶在西方都没有风行起来,但18世纪开始却在一个偏远的岛国成为了波及社会各阶层的流行风尚。

对英国茶叶消费飞速增长的原因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工业污染迫使人们改变了饮水习惯B.广阔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

C.清教徒运动促使人们崇尚节俭生活D.以枪炮为后盾冲破中国的海禁政策

18.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

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

……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

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财富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D.工业革命促使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提高

19.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

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B.工业革命使其不符合时代潮流

C.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D.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矛盾尖锐

20.有学者把18世纪西方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变革称为“二元革命”。

下列现象属于“二元革命”的是

A.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B.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C.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D.殖民扩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1.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把西方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其中的“起飞阶段”指

A.手工工场阶段B.工业化阶段C.国家干预经济阶段D.福利国家阶段

22.《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工业化的实现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独立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23.有人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

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所谓“新的经济秩序”在当时指的是

A.重商主义B.自由放任C.国家垄断D.殖民扩张

24.“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有人认为,这段史料不能用来证明小农经济解体,主要依据是

A.“近日洋布大行”B.“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C.“吾村专以纺织为业”D.“近闻已无纱可纺”

25.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3大题,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概况简表

英国使团准备

清朝政府态度

祝寿礼品

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秒表;

战舰模型、毛瑟枪、连珠枪、利剑;

有关城市、教堂、城堡、陆战与海战、船坞、赛马等的写生画等。

被视为“奇巧”之物,未被重视,戏剧性的是,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这些礼品安静地躺在园内一角落里。

其后,又被英军带回了英国。

具体要求

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

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贷物之所;

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准在北京常驻外交使节,等等。

“天朝尺土具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无有。

——(法)阿兰·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两个世界的撞击》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来华的主要目的。

(6分)

(2)最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

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结果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分)

材料二建国后,(大陆)推行“史学革命”,强调中西文化交汇点之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并以此“激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地区之通商口岸研究从批评到重新评价,重新审视其历史地位,承认在传播西方文明与先进技术方面仍有一定作用,并把通商口岸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等等。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3)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近代通商口岸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在评价近代中国类似历史问题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图一丝绸之路路线图

图二英国库克船长三次远洋航行

历史事件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

阅读图一、图二,选择一个角度,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

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到19世纪,他们(欧洲人)以其强大的帝国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了全球。

他们还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于是西方文化成了全球典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分析19世纪的西欧变成“全球典范”的原因。

材料二1878年英国实行“工厂与工场法”,限定了工人的最高工作时间。

1897年英国制定工人赔偿法。

1908年英国制定关于老年津贴的法律。

1911年英国制定了“国民保险法”。

——丹尼斯·

谢尔曼等《西方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劳工福利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8分)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

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日照四中2016高三一轮月考历史测试题一答题卡

准考证号班级姓名

26.

(1)

(2)

(3)

(4)

27.

28.

(1)

(2)

(3)

2016届高三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一)

CDBADDDACDCCCDDBADBBBCBCC

26.

(1)目的:

炫耀英国科技发达,国力强盛;

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希望通过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手段,开辟中国市场。

(2)影响:

中国丧失了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落后封闭状态的发展机遇;

同时,它使英国了解了中国的落后,并改变了对华态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3)原因:

克服“左”倾错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态度:

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既要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性,又要认识到其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27.任答其一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示例1主题:

经济交流之路(2分)

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后的商路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珠宝等传入中国,而中国的铁器、丝绸、瓷器等传入西方,这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5分)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美、非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5分)

示例2主题:

文明融合之路(2分)

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后的商路都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欧亚地区的宗教也陆续传入中国,这促进了中外思想及意识形态的交流和发展。

(5分)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各地区文明不断汇合交融,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

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欧洲的宗教、科技等传播到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加强。

28.

(1)原因: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文化上,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近代自然科学不断进步。

(2)特点:

国家立法;

覆盖面不断扩大;

逐渐形成体系。

(4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影响: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为后来福利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3)观点:

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分)

说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