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40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__,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

并记下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

  1.道:

  2.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

亲近。

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

至,到。

  5.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6.静:

心不妄动。

  7.安:

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

思虑精详。

  9.得:

处事全宜。

  10.齐其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

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

获得知识。

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

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

一律,一概。

本:

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

  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

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

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

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__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诵读,加深理解。

  七、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八、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

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2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课时数】两课时

  一、题解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二、文学常识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

《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三、研习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道:

  2、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3、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

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

至、到。

  5、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

  7、安:

性情安和。

  8、虑:

  9、得:

处事合宜。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

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本

  指事字,从木,“一”标明树根。

  《说文解字》:

“本,木下曰本”。

  草木的根——根本、根源——本来、本意——本钱——自己方面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根本、根源)

  本厂、本国(自己方面的)

  末

  指事字,从木,从一。

木指一棵树,上面一横表示树梢所在的位置。

“末,木上曰末。

  树梢——微小的、不重要的(树梢细微)——粉末——末端(树梢在顶端)——末尾(时间上在后的)

  本末倒置(树梢)

  细枝末节(微小的、不重要的)

  强弩之末(末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齐其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齐,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

  3、正:

使……端正。

  4、诚:

使……真诚。

意:

心意。

  5、致其知:

  6、格物:

格:

推究。

  7、庶人:

  8、壹是:

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

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

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致

  送达、送到:

致电、致意。

  获得、招致、使到来(使动):

  集中(由招致引申):

专心致志。

  意态、情趣:

情致。

  四、解读“三纲”“八目”

  

(一)三纲

  1、何为“三纲”

  提出了大学的“三纲”: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对己立德止于至善

  亲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对人爱人

  

(二)八目

  1、何为“八目”

  2、“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

  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立德

  诚意、正心、修身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致用亲民

  (三)“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补充资料: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颜渊》

  孟子曰: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解析]

  孟子说: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

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

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孟子说出了爱的层次。

  对于物,主要是爱惜。

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这种思想与今天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一致。

(物指禽兽草木)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

仁爱的具体表现,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的一个层次。

  只有能够亲爱亲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

只有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

  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这个系列和《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

  “让世界充满爱”,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

  五、请简要分析__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

  八、课后学情调研

  

(一)填空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词类活用的要说明活用情况

  1、在明(形作动,彰明)明(美好的)德

  2、在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知止而后有定(动作名,坚定的志向)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

  5、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取)

  6、致知在格(推究)物

  7、家齐而后国治(治理得好)

  8、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一概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