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70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册统一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受来自中西部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未来三天,中国中东

部地区将先后有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

D.当林俊杰凭专辑《江南》击败了候选名单上的劲敌周杰伦后,成为当晚大嬴家,并最终

获得包括“港台地区最受欢迎歌手”在内的四项大奖。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怡当的一项是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

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一连好几天,,

望着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莫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

话: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

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

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③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

如醇酒,越久越香浓。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

秦汉包括战国及三国时期,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

东汉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灿烂发展时期,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抖,创建了砖结构及石结构体系,并演进为新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秦汉时代,建筑群的总体设计规模得到了扩展,个体建筑的形象变得高大。

这时修建在都城的渭桥、灞桥,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交融为一体。

春秋未战国初期,我国冶炼技术发展很快,同时发明了生铁和冶炼铁,出现了铁器。

铁的出现,大大推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的利用,为大量的石桥建造,捉供了物质条件。

首先在原来木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而石料用于桥梁建筑的重大意义,则在于石拱桥的应运而生。

在实用、经济、美观等各个方面都起着划时代作用。

其次石拱、石梁的大量应用,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还提高了结构理论、技术施工的科学水平。

晋泰康三年的七里涧旅人桥,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出现,而是石拱桥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作品之一。

汉画像砖“裸拱”,无拱上建筑的裸拱券的出土,证明汉代已有石拱。

《述征记》:

“始皇东巡,弗行旧道,过菏水,率百官以下提石以填之而梁成。

”这是说由于

“弗行旧道”,所以临时提石成梁。

传说又有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桥的故事。

海上架桥,在当时的

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但足以说明在可能的条件下,是有遇水架桥的愿望和相应措施的。

战国

时期已大规模建桥,《史记·

滑稽列传》记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十二渠经绝驰道”。

汉赵

充国治军屯田,建桥七十二座,都说明当时修桥梁已十分普遍。

《汉书·

薛广德传》,广德谏文帝“乘船危,就桥安”。

由此,也可说明当时的造桥技术已

给人安全可靠的信心。

在这一时期里,黄河上架起了第一座蒲津渡浮桥,四川出现了竹索笮

桥,这些桥标志着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

(节选自茅以升《秦汉时期桥梁建筑技术的嬗变》有删减),

[注]①拱券:

桥梁、闸窗等建筑物上筑成拱形的部分,也叫券(xuà

n)。

5.文章认为“七里涧旅人桥”是“成熟作品”,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一“成熟作品”形成条件的

一项是

A.石拱、石梁的大量应用,在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建造的技术基础。

B.生铁和冶炼铁的出现,为石料的多方面利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C.秦汉时代的建筑群的总体设计规模和个体建筑的高大形象为其提供了建筑模式。

D.石拱桥实用、经济、美观等方面的特点使之成为了桥梁建筑的一种需要。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创建了砖结构和石结构体系,进而演进为新的拱券结构。

B.春秋末年战国初期,木桥上增加了石柱、石梁、石桥面这些新构件,石拱桥也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有了成熟的作品。

C.秦始皇曾提石成梁,传说还在海中立柱建桥,作者认为在当时条件下海中建桥不可能,但是当时应该有遇水架桥的相应措施。

D.石拱桥的出现,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还提高了结构理论、技术

施工的科学水平。

7.依据原文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

薛广德传》的资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石拱桥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B.建造石拱桥需要各种石料,石料的打造加工,冶炼铁技术的发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C.石拱桥更容易将桥的实用功能与美的造型结合起来,成熟的石拱桥是在建造技术达到一

定高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的。

D.浮桥和竹索笮桥的出现,说明桥的种类基本齐全了,也有力的证明了“秦汉包括战国及

三国时期,为古代桥粱的创建发展时期”这一论断。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耶律隆运,姓韩,名德让,西南面招讨使匡嗣之子也。

统和十九年,赐名德昌;

二十二年,赐姓耶律;

二十八年,复赐名隆运。

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

侍景宗,以谨饬闻,加东头承奉官。

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亭,甚有声。

寻复代父守南京①,时人荣之。

宋兵取河东,侵燕,五院②详稳③奚底、统军萧讨古等败归,宋兵围城,招胁甚急,人怀二心。

隆运登城,日夜守御。

援军至,围解。

及战高梁河,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

景宗疾大渐,与耶律钭轸俱受顾命,立梁王为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益宠任之。

统和元年,兼政事令。

四年,宋遣曹彬、米信将十万众来侵,隆运从太后出师败之,加守司空,封楚国公。

师还,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执国政。

上言山西四州数被兵,加以岁饥,宜轻税赋以来流民,从之。

六年,太后观击鞠,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命立斩之。

诏率师伐宋、围沙堆,敌乘夜来袭,隆运严军以待,败走之,封楚王。

九年,复言燕人挟奸、苟免赋役,贵族因为囊橐④,可遣北院宣慰使赵智戒谕,从之。

十二年六月,奏三京诸鞫狱⑤官吏,多因请托,曲加宽贷,或妄行掠,乞行禁止。

上可其奏。

又表请任贤去邪,太后喜曰:

“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

”优加赐赉。

会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薨,诏隆运兼之。

久之,拜大丞相,进王齐;

总二枢府事。

以南京、平州岁不登,奏免百姓农器钱,及请平诸郡商贾价,并从之。

从伐高丽还,得末疾,帝与后临视医药。

薨,年七十一。

赠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

(《辽史·

耶律隆运传》有删改)

[注]①南京:

辽设立五京,以今北京为南京。

②五院:

辽代皇室的一个官署名。

③详稳:

辽代皇后家族的最高指挥官。

④囊窠:

口袋。

此处指中饱私囊。

⑤鞫狱:

审查案件。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侍景宗,以谨饬闻以:

凭借

B.贵族因为囊橐因:

趁机

C.以南京、平州岁不登登:

丰收

D.胡里室突隆运坠马突:

突然

9.下列句子分别表明耶律隆运“有智略,明治体”的一组是

①侍景宗,以谨饬闻,加东头承奉官。

②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甚有声。

③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

④敌乘夜来袭,隆运严军以待,败走之。

⑤复言燕人挟奸,苟免赋役,贵族因为囊橐。

⑥奏免百姓农器钱,及请平诸郡商贾价。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耶律隆运原名韩德让,其父韩匡嗣。

因为功勋卓著,在统和年间赐姓耶律,两次赐名,

并且成为辽代皇族成员。

B.耶律隆运很有政治才能,两次代父镇守南京,都受到了世人的赞誉。

而且军事才干突

出,多次随太后出征,都是获胜而还。

C.耶律隆运很关心百姓生活,在和室昉共同执政时,提出为山西四州减轻赋税的奏议;

总枢府事时,为南京、平州百姓奏请免除了“农器钱”。

D.耶律隆运的官职一再升迁,除了个人在军事上建立的功业,在治理国家时提出不少好的

建议外,还与太后的信任有很大关系,这也说明太后是个知人善任的领导者。

2009年赤蜂市高三年级统一考试

第I卷答题表

第Ⅱ卷(共120分)

l.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寻复代父守南京,时人荣之。

(4分)

⑵上言山西四州数被兵,加以岁饥,宜轻税赋以来流民,从之。

(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8分)

天津桥①春望雍陶②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③花。

[注]①天津桥:

建于唐朝的东都洛阳洛水之上。

②雍陶:

晚唐诗人③上阳:

指上阳宫。

上元年间始建,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阳。

安史之乱后,宫苑遂日渐荒芜。

(1)具体说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⑵简析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归去来兮泌》)

固知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⑵,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泊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

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

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

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孤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

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

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

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

对于山里人未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

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的小孩、浣衣担水的村姑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

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

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

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

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

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神心境。

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乌啼随风飘来。

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浥,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

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

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塞山前。

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

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

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故此,“移舟

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

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没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

在那湖光水色里,其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

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

邓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

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

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

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蓬歇棹,停舟靠岸。

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

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

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目濡耳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

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

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

“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摘自2007年笫10期《散文》

14.文章第⑤段提到“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诸‘泊’的意蕴的”,结合文章谈谈此处

“‘泊’的意蕴”的含义。

15.文章第②段描写了船工们谈笑、吹拉弹唱的热闹,而第③段却说“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

二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4分)

16.第③段描写谢灵运、张志和“泊”的情态并化用他们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5分)

17.纵观全文,作者依次写了哪些对“泊”的感悟?

请分条概括并阐释。

(6分)

六、(16分)

18.阅读下面的新闻,分条说明画线的句子包含哪几点信息。

交通拥堵历来是北京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道路资源不足与车辆增多的矛盾,实现和谐交遇的理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北京以让49万辆公车暂时“休克”之策,成功应对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向脆弱的北京交通提出的挑战;

会议期间,北京交通顺畅,秩序井然,堵车不再是北京的一道“景观”,市区交通显现出少有的畅通。

19.下面是学生的一张请假条,在格式、语言表达、内容方面有一些毛病,请你仔细阅读,然后

改正。

(1)格式上的毛病。

(1分)

⑵语言表这上的毛病。

(3分)

A.用词不得体的句子是____修改

B.可删除的句子是

C.需要在④句后补充的内容是

20.自选一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赞誉性文字,要求内容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文采,至少运用两

种修辞手法。

可以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选取,也可自己另选。

如:

司马迁、屈原、孔子、曹操、诸葛亮、杜甫、白居易、苏轼、鲁迅……(60~80字)(6分)

示例:

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自信,天生我才必

有用;

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蛹与蝶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

“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

蝴蝶告诉它:

“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

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蝶: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蝶告诉它:

“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

从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

不要脱离材料含义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分表(供批卷人填写)

2009年赤峰市高三统一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淮

—、(12分)

1.D2.B3.C4.B

二、(9分)5.C6.C7.A

三、(9分)

8.D9.B10.B

四、(23分)

11、

(1)不久又代替父亲镇守南京,当时的人们都把他(任自己所在地的地方官)当作荣耀的事。

(寻:

不久,1分。

荣:

以……为荣耀,2分。

翻译出大意1分)

(2)他上奏疏说山西四个州多次遭受战争,再加上年成不好,应当减轻赋税来使流亡的百姓聚拢来,(朝廷或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被:

遭受,1分。

轻:

减轻,1分。

来:

使……来或聚集,2分。

大意2分)

12.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

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

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前两句的翻译给2分,答出画面的特点给1分。

符合大意即可)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这正是以乐景衬衷情(或答反衬)。

第四句写宫莺不甘寂寞,衔着一片残红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

(对比、反衬3分,伤感和衷叹2分)

13.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官盛则近谀。

(2)千里澄江似练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分,每空1分。

错一

字该空不得分,两题皆作,按第一题给分)

五、(21分)

14.答:

“泊”是借自然来获取安慰,来清心滤思,是失意后受挫的灵魂的一种休憩、等待(3分);

是用自然磨砺心曲,壮阔胸怀,是人生的一种蓄积、迸发(3分)。

(共6分)

15.答:

不矛盾。

原因如下:

(1)文中的“静美”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状态下人们休憩的情景,一是指淡怀逸致、闲适脱俗的心境(2分)。

(2)第二段描写乡村码头泊舟后特有的热闹生活场景,是用环境来烘托人们休憩时心境的平和闲适(2分)?

(共4分)

16.答:

(1)说明“泊”能感受大自然的静美,消除尘俗的烦恼,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3分)。

(2)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

(共5分)

17.答:

(1)“泊”是船停泊的一种客观状态,有着凄幽、灵动的韵致与诗情画意。

(2)“泊”是一种静美,是远离尘俗,与自然融合的淡泊闲适的心境与意趣。

(3)“泊”是一种文化,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繁绮香艳。

(4)“泊”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旷达壮阔的胸襟和人生的蓄积、迸发。

(每点2分,答出3个即6分)

六、(16分)

18.①北京的交通十分脆弱;

②在北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③会议期间北京采取了49万辆公车暂时“休克”的措施;

④这个措施成功应对了会议的挑战。

(每点2分,共6分.答出3点即可)

19.

(1)①“老师”前应该加上老师的姓氏;

②学生姓名下面要标明日期。

(找出一处即可,1分)

(2)A、用词不得体的一句是①修改:

把“华诞”改为“生日”;

⑥,修改:

把“鼎力”改为“尽全力”;

C句,修改:

把“希望”改为“请”或“请您”B.可删除的句子是⑤⑥C.需要在④句后补充的内容是具体的时间,如:

请假时间为08年12月l0日8时至14时。

(只要找出三点并且修改正确,每点1分,共3分)20.答案示例:

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

楷如殿宇端庄,行知清冽之风,草如龙飞凤舞。

他让人们真正领悟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书法的伟博。

(评分说明:

满足两个修辞格,2分;

富有文采,2分;

内容能概括人物的主要特点,1分;

字教在规定范围内,1分。

共6分)

21.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

(略)

《耶律隆运传》参考译文

耶律隆运,本来姓韩,名字叫德让,是西南面招讨使韩匡嗣的儿子。

在统和十九年,被赐名字德昌;

统和二十二年,被赐予国姓耶律;

统和二十八年,再赐予名字隆运。

他持重(稳重)宽厚有智谋韬略,明了治国的关键、根本,喜欢建功立业。

侍奉景宗时,凭(自已)办事谨慎周到而闻名,(景宗)加封他做东头承奉官。

代替自己的父亲韩匡嗣做上京留守,代理京城的政务,非常有名望。

不久又代替父亲镇守南京,当时的人们都把他(任自己所在地的地方官)当作荣耀的事。

宋国军队攻下辽河以东的地区,侵犯燕地(东北方的土地)。

五院详稳奚底、统军萧讨古等溃败。

回到南京,宋国军队包围了南京城,招降、武力威胁很紧急,人们都迟疑不决。

耶律隆运登上城墙,(和士兵一起)日夜守卫。

(后来)增援的部队到了,(宋国的)包围圈才散去。

等到在高粱河的战斗中,宋国军队溃败逃走时,耶律隆运(在半路)截击,再次击溃宋军。

景宗的疾病加剧,郡律隆运和耶律斜轸一起接受遗命,立粱王为皇帝,(景宗)皇后为皇太后,行使皇帝权力。

耶律隆运,总领宫廷宿卫事务,太后更加宠爱他。

统和元年,兼任政事令。

统和四年,宋国派遣曹彬、米信率领十万大军来侵犯辽国,耶律隆运跟随太后出兵击败了宋军,加封守司空,封为楚国公。

部队回到京城,隆运和北府军宰相室昉一同主持国家政务。

他上奏疏说山西四个州多次遭受战争,再加上年成不好,理当减轻赋税来使流亡的百姓聚拢来,太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统和六年,太后观看马球比秦,胡里室冲撞隆运,让他掉下马来,太后下令立刻斩了胡里室。

皇帝下令率领部队攻打宋国,包围沙堆,宋军趁着夜色来袭击辽军,隆运严整军队等待敌人,(把宋军)击败,让他们逃走了,(因此)被封为楚王。

统和九年,又上奏疏说燕地的人怀奸藏诈,如果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那些显贵的家族会趁机作出中饱私囊的事(囤积粮食),可以派遣北院宣慰使赵智去告诫他们,太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统和十二年六月,上奏指出三京(上、中、南)那些负责审查案件的官吏,大多经由别人请求或托关系,偷偷地(对犯人)宽恕、赦免,或者随便的拷打,请求禁止这些不法行径。

皇上允许了他的奏疏。

又上表章,请求任用贤能去除奸佞,太后高兴的说:

“举贤荐能的人辅助国家政务,这才真是大臣的职责啊。

”赏赐更加优厚。

恰赶上北院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