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515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调历史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宋:

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

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元朝:

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明朝:

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

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度,防止袁世凯专权独裁。

4、近代各阶级为民主政治而奋斗的历程(派别及其主张和纲领、行动与结果成就、评价与作用影响、发展规律与结论)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早起维新派(政治、经济、思想),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背景,思想,作品,过程,内容及其评价,结果与原因,影响,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原因,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及其条件、影响;

南北议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结果与原因、影响,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走向国共合作的转变);

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原因,内容,影响);

中共略。

5、中共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历程(特别是指导思想和政治纲领的变化)与国共关系的演变(特别是维持合作的问题)

以城市为中心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五四运动,一大建党,二大指路,三大合作,国民党一大实现合作,国共合作大革命(北伐,工农运动,大革命失败原因,性质、影响、意义)

国共对峙十年(军队建设、政权建设(根据地、土改、武装斗争)、思想建设)

国共合作的抗战(实现合作背景(日本侵华、战略转移(遵义会议)、路线调整、共产国际、人民运动)、实现合作过程(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合作宣言)、合作过程(改编军队、洛川会议、正面合作防御战役、战略思想发展、相持阶段到来的战略调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百团大战、根据地建设(政治上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经济上加强大生产、思想上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皖南事变)、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七大))、抗战胜利(原因、意义)

国共内战(过渡时期的合作建国(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内战期间的主要战略(防御阶段、反攻阶段、战略决战、渡江作战)、战争末期的和谈(北平谈判)、建立新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新中国成立条件与意义)

●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②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③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二、经济文明

1、三农问题(古代农具的改进与重大利民工程的问题、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的关系、历代土地政策及其演变与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特别市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问题、历代关注农民问题、主张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张)

1、重大工程:

水利——春秋战国时期:

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

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

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分析)、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秦:

开通了灵渠(原因、目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魏修复了许多渠堰提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隋唐:

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其他工程:

秦朝(北方长城(原因、条件、评价);

隋朝大运河(原因、条件、目的、意义、问题);

秦朝隋朝修建驰道;

隋朝粮仓(抗灾);

明朝长城(类似秦)、营建北京。

2、农具改进:

①战国时期:

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秦朝:

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③西汉:

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

魏国马钧发明翻车(需人力)。

⑤唐朝:

曲辕犁(水田)和筒车(解放人力)。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

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

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评价),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业商品化?

4、中国历代代的土地制度

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发展过程:

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

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

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⑵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①均田制:

(了解)形成与发展:

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

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B土地不得买卖。

C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

A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B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C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②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③明末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原因、意义)④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土地问题)⑤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

中共31年土地革命路线(废除封建土地和剥削制度)⑥抗战期间“双减双交”(原因、目的、性质、意义)⑦解放战争47年土改

5、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

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

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

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

“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

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

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

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A课税对象:

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

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

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

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F征课原则:

“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特点: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

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

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交钱代役;

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

实质:

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背景:

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集中、阶级斗争的产物。

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

A赋役合并: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B折成银两,C部分“摊丁入地”:

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

A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B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C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

结果:

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

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

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

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评价:

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2)规律总结:

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

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

“人头税”,即丁税。

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

土地税,即田租。

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

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B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C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D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E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注意这些措施中体现的存民仁政思想(仁政思想?

体现(少取、多予、放活)?

6、农业商品化和交通、城市

⑴夏、商、周:

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⑵战国时期:

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中原商品经济活跃(原因、影响、制约因素)

洛阳、荆州、益州、扬州。

(割据影响、农村草市)

⑷隋唐——城市的兴旺:

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

a.长安城内有东西两个市,唐玄宗是在西市开潭,便利物资通过水路运入城内。

b.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

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c.盛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已发展到市外。

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

a.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会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江南地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b.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

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c.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d.北方商业大都市——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

⑸明清时期:

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原因,影响)

【重点提示】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⑵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⑶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⑷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⑸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5)鸦片战争以后,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原因、影响、实质)

2、工业问题与资本主义问题(历代工业技术的突出发展变化、近代工业的主张与发展历程)

古代(略)-明清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条件、表现、特点、影响、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⑵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⑦自秦汉以来,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与不同的国家与文明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不同的文化,推动了科技进步。

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⑶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及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

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

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⑥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重视政治伦理、轻视鄙薄技艺的价值观,从事科技的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

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

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

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近代:

1、外商企业(19世纪40年代~建国初):

(1)性质及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

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

近代后期,日美争雄。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兴衰过程:

①兴起:

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

②发展:

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者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早期,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输出资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办工厂,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

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加。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国民政府前期,列强继续扩大经济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③最终归属: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3)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

2、洋务派企业: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创办:

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影响:

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分化:

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归宿

(1)各阶段原因、特点、影响

 

原因或条件

特点

影响

产生(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作用

②洋务运动的作用

③原有的商品经济基础

①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

②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

新的经济因素、西方思想传播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阶级结构的变化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第二次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