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541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分子世界静电现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过程与方法

重点帮学生分析静电的产生,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弄清分子、原子、原子核等组成;

(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学难点

(1)比较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的大小关系;

(2)理解静电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

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

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

考点/易错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

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开始,知道原子核是可分的.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且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不存在第三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

考点/易错点2、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带电。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不带电。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且几乎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到原子核上,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的更小微粒组成。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希格斯和恩格勒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因为他们成功预测了()

A.电子B.中子C.质子D.上帝粒子

【答案】D

【解析】2013年10月8日,彼得•W•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获奖的成果是提出的一项理论,该理论揭示了粒子是如何获得质量的.正确的选项是D。

【例题2】

【题干】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答案】D

【解析】原子是由据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由图可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选项D正确。

【例题3】

【题干】在研究静电现象的实验中,发现两个轻小物体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A.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异种的电荷;

B.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同种的电荷

C.肯定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D.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解析】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②排斥是物体带同种电荷,吸引的物体可能的带异种电荷,可能是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

解:

两个轻小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

①根据带电体的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一个物体可能不带电,

②根据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个物体可能带的是异种电荷.

故选D.

点评:

主要考查了带电体的判断,两个轻小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其中一个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例题4】

【题干】有些物理量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为了研究不同物质的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的关系,小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ρ丙,及其内部粒子排列的模型如图所示。

.①根据以上信息,关于物质的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的关系,小伟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张从其他资料中查到了与上述情况不符的实例,与小伟一起思考分析并查找原因,合理的选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物理量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无关

B.物质的密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C.由少数研究对象归纳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意义

【答案】

(1)、不同物质,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越低,密度越小;

(2)、B、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粒子排列得越紧密,物质的密度越大,所以可得结论:

不同物质,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越低,密度越小;

小张与小伟的观点不同,这说明物质密度不仅与内部粒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还应与其他因素有关,而且通过少数现象不能得出普遍结论,所以B、C是合理的,A是不合理的,不能根据两份资料的说法不同就认为物理量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无关。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C.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D.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答案】:

D

【解析】: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荷的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

B、静电现象是电子的转移,没有涉及到原子核内部情况,所以从静电现象不可能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故B错误.

C、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故C错误;

D、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D正确;

本题是基础题,要求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自然界中只有哪两种电荷,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2.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C.两个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则一定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D.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B

【解析】: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荷的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

B、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B正确;

C、两个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故C错误;

D、静电现象是电子的转移,没有涉及到原子核内部情况,所以从静电现象不可能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故D错误.

故选B.

【巩固】

3.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防止静电危害()

A.静电复印B.静电油漆

C.在高大的建筑物项端装上避雷针D.在高大烟囱中安装静电除尘器

C

A.静电复印利用静电的吸引减小复印,属于静电应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喷枪喷出的油漆微粒带正电,因相互排斥而散开,形成雾状,被喷涂的物体带负电,对雾状油漆产生引力,把油漆吸到表面,属于静电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当打雷的时候,由于静电的感应,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积累了很多的静电,容易导致雷击事故,所以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安装避雷针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属于静电防止,故C符合题意;

D.静电除尘时除尘器中的空气被电离,烟雾颗粒吸附电子而带负电,颗粒向电源正极运动,属于静电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在研究静电现象的实验中,发现两个轻小物体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A.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异种的电荷

B.肯定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C.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同种的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排斥是物体带同种电荷,吸引的物体可能的带异种电荷,可能是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两个轻小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根据带电体的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一个物体可能不带电,再根据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个物体可能带的是异种电荷.故D符合题意.

【拔高】

5.生活中的“粘”字常与一些物理现象有关,如:

吃冰棒时会感到粘舌头,这是由于水发生了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人体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并人体形成危害,室外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室内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吸烟产生的烟雾.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浓度的做法是__________.

凝固;

吸引力;

不开私家车、绿色出行等。

吃冰棒时会感到粘舌头,这是由于水遇到冰棒由液态变为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PM2.5是颗粒物,室外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室内主要来自吸烟产生的烟雾,我们可以减少化石类燃料的燃烧等来减小其在空气中的浓度。

考点:

物态变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环境保护

6.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红外线等光线具有能量,照射到物体上,部分被吸收转化为内能(其中红外线尤其显著)。

许多车主为了隔热给汽车玻璃贴上太阳膜。

某兴趣小组对市场5种品牌隔热性能进行如下探究:

①如图,在暗室中将一侧贴有品牌太阳膜的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距离玻璃板左侧20厘米放置一个红外线灯,玻璃板右侧放置一个光能风车(光能风车的风叶在红外线照射下,转动快慢能反映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弱)。

②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30秒内光能风车风叶转动的圈数。

③改变红外线灯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的距离分别为40厘米、60厘米、80厘米,重复步骤②。

④在玻璃板上依次更换其他4种品牌的太阳膜,重复上述实验。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

(写出2种)

(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用光能风车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

下列实验或活动所用得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多选)。

(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还需改变哪些变量进行多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点)。

(1)刻度尺、停表;

(2)AB;

(3)不同的红外线灯、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

(1)根据题意在距离玻璃板左侧20厘米放置一个红外线灯,需要测量距离的工具刻度尺;

观察并记录30秒内光能风车风叶转动的圈数。

需要计时工具停表;

(2)实验中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验用光能风车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在物理学中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图中显示的实验中A用海绵形变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是用转换法,B用酚酞试液指示酸碱中和反应,也是用转换法,C气球膨胀表示宇宙大爆炸,用到的是模型法,所以应该填AB;

(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多做几次实验数据,改变影响研究结果的物理量,例如不同的红外线灯、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等。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走进分子世界,让我们对更小的微粒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

另能够是学生了解电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电荷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