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5622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中英礼貌语用差异Word文档格式.doc

(八)如何减少跨文化交际礼貌语用失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从礼貌用语与中英文化的关系入手,从礼貌语用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简要描述中英日常交际中称呼语的差异、对待夸奖和祝贺的差异、道别用语的差异、日常寒暄语的差异、致谢与道歉语的差异、餐桌用语的差异分析出导致中英礼貌语用差异的原因,是由英汉两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最后简要描述了如何减少跨文化交际礼貌语用失误,从中揭示出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文化差异

TalkingaboutDifferencesofPoliteExpressionsinEasternandWesternCulture

Xiaxiaogeng

Abstract:

ThisarticletcommencesfromthecourtesyterminologyandChineseandEnglishculturalrelationandcarriedontoEnglish-to-ChinesetwokindsoflanguagesthantheresearchfromcourtesyangleusedinlanguageandpassedasynopsisdescriptiontheChineseandEnglishcallthedifferenceoflanguage,treatandcryupinthedailysocialintercourseandthedifferenceforcongratulatingandsayinggood-byethedifferenceofterminologyandexchanginggreetingthedifferenceoflanguageandsendingthanksandapologizingthedifference,diningtableterminologyoflanguageeverydayofdifferenceanalyticalthereasonthatcauseChineseandEnglishcourtesylanguageusedifference,isBEresultedinbyEnglish-to-Chinesedifferenceoftheconceptofvalue,ethicsmoralconceptandcustomsandhabitsandmodeofthinkingoftworace,thesynopsisfinallydescribedhowtoreducethecross-culturalsocialintercoursecourtesylanguageisusedamistake,announcetopublicfromitinwestthedifferenceofcourtesyterminologyisinthecross-culturalsocialintercoursehaveofimportantmeaning.

Keyword: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politelanguage;

culturaldifference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类交际的潜在冲突和对抗,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类交际。

礼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

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

英汉两民族由于民俗风情、社会心理等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中西方在礼貌问题存在诸多不同,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汉英文化中,为了成功地实施礼貌这种特殊语言层面的转换,必须充分重视两种语言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注重两种语言中礼貌称谓的语用文化差异,以求最大限度地达到语用等值,并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研究将会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更透彻地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从礼貌语用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他们的语用差异,说明礼貌用语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二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礼貌表达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称呼语是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称呼语的变化常常能反映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如不了解英、汉文化,就很难觉察到对话的内涵。

某一称呼方式在汉语言文化中被认为是恪守礼貌的原则、热情得体的,但在英语言文化中却是唐突无礼的;

而另一称呼方式在英语言文化里是恪守礼貌原则、热情得体、真诚亲切的,但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却是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

在中国长幼尊卑一直以来都是很受重视的问题,而在称呼上英汉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例1.Tom(son):

Phillip,comehere!

 

Phillip(father):

I’mcoming!

《礼貌,语用与文化》P13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在英文化中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但在汉语中却是绝对不可以的,因此这里就不能照字面来看,而应把其对应的身份反映出来:

汤姆:

爸爸,来一下!

菲力普:

来了。

中国人“上下有义,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中国老师不允许学生对他直呼其名,以维护其尊严。

英美人倒恰恰相反,希望学生称呼他们的名字,以示亲切。

再如,在中国,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黄局长”,“马经理”,“李科长”,“李老师”、“张医生”、“王经理”。

说话者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份等考虑,又要根据与自己的亲疏程度、情感深浅、以及说话场合选择适当的称呼语。

而在西方,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教授可称Professor;

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jor等等。

英语中这种职业/职务衔头+姓氏的称呼形式使用范围狭小,用途十分有限。

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认为这样的称呼很虚伪。

在西方国家,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

Tom,Joy,Peter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

在日常的交往中,真诚地称赞、赞美对方,会使双方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加亲切。

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承认。

然而,在对赞美语的反映上,英汉文化存在着非常大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多为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

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型,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

在汉文化中,当人们受到夸奖或祝贺,汉语中常常用“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惭愧、惭愧”来应答,表示被夸奖人的谦虚。

而在英语文化中,英美人受到赞美时,总要感谢一番,以示对发话者观点表示赞同,而达到求同效果,就表达了礼貌。

如果在英语交际中用“Youflatterme.”“Ifeelashamed.”等作答就非常不得体了。

例2.A:

Youlooksobeautifultoday!

B:

Thankyou!

《言谈交际中如何彬彬有礼》P165

由于文化、语用习惯的不同,汉英民族对赞誉反应各不相同,对贬己尊人的理解也完全不同。

西方人的称赞既是恭维,又是其率直品性的表达。

他们往往是很客观的,真心诚意的。

因此,被称赞者会非常愉悦。

汉文化中则不同,受“贬己尊人”准则的影响,中国人受到赞美时,往往是否定对方赞美,自贬一番,以示谦虚。

当英民族人听到汉民族人断然否定别人对自己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并认为汉民族人不真诚不诚实不礼貌,惯于言不由衷。

而英语民族受到表扬或者赞扬时,总会“迎合”对方,流露出高兴的神情,听话人总是千方百计维护说话人的面子,迎合其心意和取悦其语言,说一声“Thankyou”来表示接受。

反之,则被视为无礼。

而汉民族则认为他们过于自信,缺乏谦虚。

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突然分手或匆匆离去。

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

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

“再见。

”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

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

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

"

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

、"

慢走"

再来啊"

等等。

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Walkslowly.Comeagain向英美人道别,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在此类情况下,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

“Docomearoundagainwhenyouhavetime.”(“有空再来”)或“Givemybestregardstoyour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

例3.Student:

Thankyouforyourhelp!

IthinkIshouldgonow.Goodbye!

Teacher:

Youarewelcome!

《礼貌,语用与文化》P43

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

“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国度中,人们有自己的礼貌形式,但各民族的表达方式并不相同。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

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汉文化中常用的招呼语有“上哪儿去?

”“吃过了吗?

”“上自习啊!

”等,还有就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

”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

“你在洗车啊?

”以明知故问来表示对人的关切。

中国式的招呼语涉及他人的一举一动,而西方人则认为你是在“询问”他,了解与你无关的隐私,是对他们隐私的粗暴干涉。

例4.putone’snoseintosomebody’saffair(干预别人的私事);

Don’tputyournoseintoyourneighbor’syard(不要把你的鼻子伸到邻居的院子中去)。

《英语的礼貌语言》P127

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长者见到晚辈时,会随意地问起对方的婚姻状况,如,你结婚了吗?

你的丈夫对你好吗?

而在西方文化中,随便询问个人隐私问题会让对方反感和不快,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

“Whydoyouaskthesequestions?

It’snoneofyourbusiness.”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areyou?

”或“Goodmorning!

”、“Goodafternoon!

”、“Goodevening!

”等。

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aniceday,isn’tit?

”来和对方打招呼。

然而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洋味太浓,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般较少使用。

但在西方国度,询问动向信息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

这些都属于他们的个人隐私,若多问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使他们再不和你往来。

他们所遵循的是人与人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心理界限,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私人空间和隐私,除非自愿提及,否则他人则无权过问,也不必要过问。

这与中国文化中的日常习惯则差异突显。

(五)致谢与道歉语的差异

在致谢语与道歉语中,说英语的人使用“谢谢”要比说汉语的人普遍得多。

“Thankyou”和“Sorry”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的“谢谢”和“对不起”。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经常在得到帮助或表示感谢时听到“Thankyou”或“Thanks”之类的词。

在英语文化中,即使对方的帮助你可能不需要,也要对别人的关心表示感谢。

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丈夫可以对妻子说,父母也可以对孩子说。

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几千年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观念还相当浓厚,加上习惯势力作祟,即使家庭成员之间,也几乎听不到“谢谢”二字。

比如,中国人请客吃饭,面对丰盛的筵席,主人却以“略备薄酒”、“小菜一桌”、“小意思”等言语自谦;

服务明明很尽心,却以“招待不周,请多包涵”自贬,这很令西方人感到迷惑不解,无所适从,甚至怀疑你的诚心。

还有,中国学者在作报告、写著作时,结束语总是习惯谦虚几句:

“本人才疏学浅,文中所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诸位多多批评指教。

例5.A:

Whatdeliciousfoodyou’vemade!

(你做的菜真好吃!

B:

Thanks,I’mgladyoulikeit.(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言谈交际中如何彬彬有礼》P175

  

  在这里,就要充分考虑汉文化的“贬己尊人”的原则,将其汉化为:

A:

你做的菜真好吃!

B:

哪里,几个家常小菜而已。

社会语言学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社会结构是平等取向,个人主义至高无上。

所以,不论是上级还是下属,只要冒犯了别人,就等于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就必须诚恳地道歉。

对中国人来讲,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人际间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受到表扬或恭维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

在享受自以为理所当然的服务时,一般也不予致谢,这种现象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一些服务性行业更是司空见惯,很令在场的外国人感到困惑。

他们不理解中国人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怎么这么不尊重他人的劳动?

其实,这只是两种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体现。

总之,由于礼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每一个时刻都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餐桌文化绝不是简单的请客吃饭,其中涉及的中西文化差异是需要我们引起足够重视和注意的,否则会引起笑话,致使事倍功半,好事变成坏事。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

”“招待不周,多多包涵”等客套话,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

“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

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

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

英美人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

“Wouldyoulikeanotherpieceofmeatpie?

”(“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

”),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

“Yes,please!

”或“Thankyou.Apieceofmeat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

“No.Thankyou.”就可以了。

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

但在中国,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

“我饱了,不用了。

”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

例6.客人:

It’s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meatisbeautifullytender.(这肉鲜嫩可口。

主人:

Thankyou.I’mgladyoulikeit.(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英语的礼貌语言》P135

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的不想吃。

英美人第二次的问法经常是:

“Areyousure?

It’snotrouble.”(“真的不要吗?

一点也不麻烦的。

”)注意,这可是最后一请,如果你再客气,只好去喝西北风了。

此外,英美人认为菜吃不完留在盘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

”Oh,thisisdelicious.”(“哦,这真好吃啊。

”)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的菜,会感到很高兴。

 

首先,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能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东方传统的观念里,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

集体价值至上文化推崇的是社会和集体的价值,而不是个人的价值,集体的存在比个人的存在更重要。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是寻求个性化,而是要求个体符合群体要求,不提倡个人突出,不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制约性,使人难以表现个性和追求个性的发展。

汉语里“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词语典型地代表了这一观念。

集体价值至上者不愿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也不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保持沉默比回答不妥或者答非所问而使自己丢面子要好的多了。

在英语国家,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保持沉默或付之以微笑则被认为是严重失礼,所以在演讲或者报告结束时,英语国家的听众喜欢提一些相关的问题,中国听众则很少发问,即便发问也多采取“递小纸条”的方式。

在英文书面语中,“I”字无论如何都要大写,而“我们”、“你们”、“你”、“他”则不用大写。

从这些小细节中可以看到,英美文化中,“我”要比“我们”、“你们”、“你”、“他”、“他们”的地位重要,英语是世界上唯一将“我”字大写的语言。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说“我”时,常用“鄙人”、“寡人”、“不才”、“愚兄”等谦辞。

其次,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人普遍实践的伦理是儒家伦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必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这样以家庭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一层一层向外延伸,即便是毫无血缘关系或非亲属关系,都以亲属身份称呼。

所以非亲属关系的人们见了面也像家人之间那样热情问候,人们不知不觉以家人亲戚相待,在交谈中不断问及对方起居饮食等琐事,常常以对方切身生活为话题,诸如:

年龄、工作、收入、有无对象、是否结婚等等,以显示亲切和关怀。

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

在西方社会,随便询问个人隐私问题会让对方反感和不愉快。

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念上是以个人价值至上,在这种伦理观念的支配下,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很少“拘礼”。

即使熟人相见,不论辈分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直呼其名。

美国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经常是直言不讳,非常坦率,而这在中国人看来不免有些唐突和无礼。

对于中国人的自谦,美国人则常常误认为“假装”,认为中国人婉转表达方式是没自信心的表现,对中国人捉摸不透的“兜圈子”更是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都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缘故。

第三,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问候语:

“Howareyou?

”“Howarethingsgoingwithyou?

”这些询问语在更多的情况下已成为人们见面时的寒暄语,并不是真正要问别人情况,一般来说,只要回答“Fine,thankyou”这句客套话就行了。

汉语中有吃了吗?

 忙什么呢?

去哪呀?

(用于常见面的熟人之间)还好吗?

过得怎样?

混得怎么样了?

(用于见面不多,甚至久别的熟人、朋友之间)。

英美人在打招呼时会说:

“Hi,Ann.Howareyoudoing?

Youlooknice.Youhavelostweight”,其中“Youlooknice”(你看上去很好)和“Youhavelostweight”(你瘦了)这两句对英美人来说实为礼貌用语,即恭维语,但对中国人来说,前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则不尽然。

因为后句会让听者感到不安,会以为自己看上去脸色不好,是否得了什么病等。

“你瘦了”这句话在汉语中有时也可用来打招呼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告诫、提醒对方要多注意休息或者需要注意营养。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