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64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5套真题Word下载.docx

A.“方”字的笔顺是:

“再”字的第四笔是:

|B.“方”字的笔顺是:

再”字的第四笔是:

─C.“方”字的笔顺是:

|D.“方”字的笔顺是:

7.下图是扇面书法作品,用楷书将其书写在田字格中,

二、综合性学习

8.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②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A.比喻比喻设问对偶B.比喻比喻拟人对偶C.拟人比喻设问对偶D.拟人比喻反问对比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来宾市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

B.节假日里,大家郊游时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能正确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D.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10.阅读文段完成系列题目。

①伴着桂花的香气,我们登上崂山太清宫东面的狮子岩,霜染的枫林、浩渺的烟波尽收眼底。

②此时,日落西山,晚霞散尽,天风海涛,空明一片。

③回望太清宫。

参差楼阁飘飘渺渺,如梦如幻。

④不经意间一轮满月已被点点波光托出海面,分外娇媚。

⑤那玉壶冰镜,将溶溶月色倾洒于海面,浮光潋滟,撩人心弦。

⑥金风暗送,桂香阵阵,沁人心脾。

⑦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发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叹呢?

(1)下列诗句所描写的季节和文段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对文段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

A.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出傍晚时分山间清丽空明的景色。

B.第④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拟作娇羞的女子,生动写出了月亮的柔美。

C.第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玉壶”“冰镜”作为喻体,写出了月亮的皎洁。

D.第⑦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生发的与古人相似的感叹。

(3)根据文段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表达的情感,判断文段所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并说明理由。

三、语言表达

11.开明大戏院有一场文娱演出,你的一位同学给你买了一张票,约你一同去看,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回答得体的一句是()

A.对不起,你怎么买今晚的票?

我正好有事,你另送别人吧?

B.对不起,我正好有事,如果你诚心请我看,就去改换明晚的吧!

C.谢谢你,这场戏,我已经看过了,你自己去看吧!

D.谢谢你,听说这一场演出很吸引人,但因为我正好有事不能同你分享,实在遗憾。

12.①春节期间,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活动。

比如喝腊八粥、贴春联、祭祖等等。

过年期间,你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民俗活动吗?

请选择一到二种具体描述。

②学校“文学长廊”需要定期更换“经典悦读”栏目的内容。

请你从下面备选的作家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家简介、作品内容与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段文字,作为本期“经典悦读”栏目的内容。

备选作家:

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罗贯中、鲁迅、老舍

要求:

①内容符合要求。

②语言得体。

③子数在150-200字之间。

四、诗歌鉴赏

13.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

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请找出描写菊花的诗句。

()

A.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C.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D.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五、默写

1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春夜洛城闻笛》

15.________,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16.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

《逢入京使》

17.草木知春不久归,________。

《晚春》

18.朔气传金柝,________、《木兰诗》

19.________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兰诗》

20.《木兰诗》诗中概括地描写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________,________。

”一句。

21.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诗文。

六、名著导读

22.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下面小题。

一天晚上,祥子拉着曹先生从东城回来,路上越跑越快。

跑着跑着他脚下碰到一堆高起来的东西,栽倒了。

“咔嚓”一声,车把断了。

曹先生在车上喊了一声,也跌了出去。

祥子连忙爬起来去救先生。

曹先生和祥子都受了伤。

回到家,曹先生嘱咐祥子收拾伤处,自己进去和太太要药。

祥子呆呆的看着那断了把的车……

高妈叫祥子进去上药。

祥子进书房,看见曹太太给先生裹伤。

他低下头说:

“先生另找别人吧!

两个月的工钱您留着收拾车……”曹先生让他先上药。

一个拉包月的,摔了人,碰了车……祥子几乎哭出来。

他觉得对不起曹先生,没脸再在曹宅待了。

按照曹太太的吩咐,洗了伤,高妈给他上药。

曹先生把车修好,没有扣祥子的工钱。

生活又合了辙,希望又重新发了芽。

(1)上面连环画的主要内容是①________(不超过20字),从中可以看出祥子②________的性格特点。

请你再写出一个能够体现祥子这一性格的情节③________。

(2)第6幅连环画中写祥子“希望又重新发了芽”,祥子的“希望”是指④________,后因为⑤________(人物)而破灭,使他再次来到人和车厂。

七、文言文阅读

2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机杼声

辔头

(2)选出对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战争)安能辨我是雌雄(怎么)B.愿为市鞍马(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是)C.不闻爷娘唤女声(听)关山度若飞(过)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送儿还故乡(回)

(3)写出下列各字在文中的含义

①郭________②户________③著________④度________

(4)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时发自内心喜悦之情的词是()

A.开坐脱著B.脱著理贴C.门床袍裳D.门床窗镜

(5)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代父从军,表现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广大妇女对男卑女尊的抗议。

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C.木兰代父从军,反映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

D.木兰代父从军,侧面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

24.阅读文言文,好的问题。

藩(陈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日: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藩曰: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清世(使社会澄清)志,甚奇之。

(1)解释划线字词。

尝闲处一室:

________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②勤知其有清世(使社会澄清)志,甚奇之。

(3)你同意陈藩所说的吗?

说说理由。

八、现代文阅读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旮旯”一词探源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

近年,北京艺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

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

旮旯、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

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勒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

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呢?

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

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

“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

开始,阿勒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

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

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

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

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勒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

两个字都有日字。

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

阿勒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

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意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作者推测“旮旯”一词译自外来语,其主要根据是()

A.从字义上看,两个字不能拆开/从字音上看,两个字韵母一样B.两个字有相同的表意的部分/从字义上看,两个字不能拆开C.与阿尔泰语系“格勒”音近/从字义上看,两个字不能拆开D.两个字有相同的表意部分/从字音上看,两个字韵母一样

(2)对“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借用之后含有贬义,现仍含贬义B.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借用时为戏称,现并非戏称C.汉语原无表此意的词,汉语借用,补充丰富了汉语D.原词为阿勒泰语系通用语词,现为汉语的方言语词

(3)已知:

汉语中的“旭”,表示初升的太阳。

由此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汉字构字法,“旮”是表示太阳落山的意思B.按汉字构字法,“旯”是表示太阳当空的意思C.按汉字构字法,“旮旯”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D.原用词与原词意有关,今用词却与原意无关

2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爱

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

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

树不疼吗?

”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

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小孩子不许多嘴!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

”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

”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

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

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2期,乔叶作,有删改)

(1)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儿时:

________长大了:

(2)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好在哪里。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句子。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