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674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中华传统文化,如果大家感兴趣,稍加研究就会发现,它的根基、源头是什么呢?

是《易经》,《易经》由6500年前的伏羲氏创立的,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所以伏羲圣人用八个符号代表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我们称之为先天八卦,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是想“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体现了人类肇创阶段我们祖先的远大抱负;

什么抱负?

(一)用一套人造的符号概括自然界的万千事物,这就是“以类万物之情”;

(二)要用卦象的变化来说明和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种种规律,进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阴阳”的目的。

也就是“观天道以立人道”,通过理解天地的变化规律,明白人该怎么做。

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是一种充满着鬼神的巫文化,人们通过祭祀、占筮等手段想和上天的鬼神取得沟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当时就是对巫师占卜的记录,用八卦占卜是当时占卜方法的一种,到了殷商末期由于一位圣人的推动,这种占卜方法流行起来,这位圣人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在被商纣王囚禁羑里的七年里,发愤治学,创立了后天八卦,由于人世间的变化与日俱增,气象已变得错综复杂,所以文王本着伏羲八卦的原则将卦重叠,形成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而成三百八十四爻,代表时代越往后,变化越多,这正是文王智慧的高超之处,这时有了文字,文王同时写出了每一卦的卦辞和每一爻的爻辞,《易经》由此得到很大发展。

因此《易经》又叫《周易》。

此后用《周易》算卦的方法普遍开来,热潮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介绍以上这些,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在《周易》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用周易算卦非常流行,可以说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会。

但文王的卦辞艰涩难懂,不能被人普遍理解,这时候对中华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三位圣人出现了,他就是孔子。

正是孔子使得《周易》这本占卜的书,变成了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周易》的卦辞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共十部分,被后世称为《易传》。

有人可能会问了,中华传统文化不是还有道家思想吗?

您说的太对了,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释就是指释迦牟尼,就是佛家。

儒家、道家思想是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人在《周易》的基础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

老子比孔子大三十岁左右,孔子年轻时曾求教于老子,他们也算是同时代的人,在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的时代,两位圣人都在思考人类应该怎样生存才能趋吉避凶,活得更好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道家更注重人与天冥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

而儒家更注重人与天合德,注重人自身的修为。

也就是道家更注重天道,儒家更注重人道,但他们又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来自《周易》。

比如说,《周易》第十五卦谦卦,它的卦辞说:

谦尊而光,君子之终也;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什么意思?

君子恒久于谦、不变于谦,才能尊贵;

人生在世,有如涉水,涉水之道,贵乎礼让,不贵争先,争先易落水,不争先,甘居人后,则会化险为夷,万无一失。

进一步解释就是,谦虚能使人心静,能使心不妄求,则生活中更能圆满,就像稻穗一样,愈成熟,愈饱满,而稻杆子就愈下弯。

这些多是孔子儒家的解释。

老子怎么说,《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段话说明,老子崇尚柔弱而排斥刚强,故以人和草木来作比喻,他说:

试看当人活着时,其肌肤柔弱,而富有弹性,一旦死了,便冷硬僵直,不能屈伸。

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弱的,若是死了,形体就变得干枯而僵硬了。

所以说,坚强是属于死的哪一类型,柔弱是属于生的这一类型。

因此,在作战时,较强的一方,如果只看到自己强大,而轻视对方,一旦交战,反而不胜,此为“骄兵必败”的道理。

树木一旦长得高大粗壮时,就会被砍伐。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

凡是好强、争胜、自夸的、想居于人之上的,结果必定是被人厌弃的,反而居人之下;

能以柔弱自守的,不想居人上的,结果却总是被人拥戴,而居于人之上呢!

以上是证明儒家、道家同出于《易经》的一点,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了。

那佛教思想怎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呢?

大家知道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由于它的哲理部分讲究内证自觉,觉悟,崇尚悟。

而提到觉悟,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哲学,它更讲究觉悟,比如,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家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说明它们都强调觉悟,为什么它们都强调觉悟呢?

因为不管儒家、佛家都认为人性向善,美好的东西原本就在人的自性之中,像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爱、和平等都是人自性本来就有的,觉悟者,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会这样,所以儒家、佛家是相溶的,佛家后来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在中国把佛教发扬光大的是禅宗,而禅就是综合了儒、道、佛三家,用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在中国出现“家家有观音”的文化现象的深刻原因。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释道三家思想各有侧重,但都与《周易》相通。

即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是一家,汇合于“易家”,《周易》一书包含了宇宙万物,包含了各家的精神。

今天,我们不可能都讲都学,我们主要来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核心思想。

特别要指出的是,于2500年前相比,我们也是处在一个大的时代变迁时期,人类经过工业化的洗礼后,普遍感到再这样发展不行了,怎么办?

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也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地发展,要有良心、有道德地发展。

这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要多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但学习一定要有一颗虔诚的、恭敬的心,因为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误解。

二、几点启示

(一)“人定胜天”是什么意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XX词典》《国语辞典》中,“人定”指人的谋略或力量。

“人定胜天”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苍天(大自然),这种解释显然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排斥对立。

‘天人合一’,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把人类看做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千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因此,妄谈‘征服自然’,为所欲为,就有破坏环境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危险。

科学发展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这个认识,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经历了无数惨痛教训之后才获得的。

因此,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

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可以理解为“重于一切”或“高于一切”。

“人定胜天”的正确种解释就是:

“人心安定高于一切”或“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

人心安定,于个人,可以创造内心的和谐,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于家庭,可以做到家庭和睦、长幼有序、孝悌传承,和谐发展。

于社会,可以使社会忠、信、礼、义具备,知廉耻,知荣辱,孝亲尊师,传承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因此,人心安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们今天搞的是单位内部培训,其实把“人定胜天”的思想用于我们教培中心也是非常好的,如果大家都能内心安定,坚守岗位,守自己的本分,严格按照教师岗位规范去做,我们教培中心的凝聚力、创造力将会更强大,那样的话,任何困难我们都能克服,轻松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整体不断提升。

很多人把“人定胜天”误解为破坏自然的一种狂妄。

实际上,破坏自然的人群一般只谈消费、索取,不谈“人定胜天”精神的。

“人定胜天”的现代本意,首先是掌握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战胜”,使人类脱离了动物低层次的生存,使人类和自然的互动不再是一种低层次的被动控制,变成了主动控制;

其次,掌握自然规律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让自然与人类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人定胜天”,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顺应规律、改造自然的历史。

谁才是破坏环境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祸首呢?

是只知道掠夺、索取的人们,他们不是去改造自然,也不是去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而是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的人群,他们遵循的是“我定胜他人”的思想,而不是“人定胜天”。

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穷奢极欲的学问,把人类的穷奢极欲和破坏自然跟“人定胜天”挂钩,那是错怪了中华传统文化。

由此我们想到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怎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首先就是家庭。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不和谐,这个社会肯定不和谐。

家庭怎么才能和谐呢?

就要每个人身心和谐。

如果每一个人自己跟自己都过不去,家庭怎能和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绝对不会和谐。

人心怎么就不和谐了呢?

我们发现是今天的人们的价值观出问题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人心坏了,人心不安定了,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浮躁的情绪,世风日下,人们都不讲道德了。

针对这种现状,比较适合调整人的心态,重塑人的道德基础的是儒家思想,所以,我们接下来讲的内容,儒家思想要多一些。

(二)什么是“道”?

什么是“德”?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但是大家找不到幸福、安全、快乐、和谐的感觉,为什么?

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太久了。

到底什么是道德呢?

用中华传统文化来解释

  什么是道?

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

比如说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

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

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

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

早晨太阳升起,阳气上升,人就应该动起来,开始活动、工作,就不要再睡觉了;

晚上月亮出来,阴气上升,人就应该收敛、休息了,这样做就叫有德。

可现实生活中,好多人不这样,他反着来“早晨不起,晚上不睡”。

所以这个德最重要的,就是按照规律去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我们现在把树都砍掉盖大楼,搞房地产,就破坏了自然规律。

因此,道德的这个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秩序,自然的关系。

按照自然的规律、秩序和关系,去生活去工作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通过《弟子规》、《四书五经》等很多的经典,一代一代的教育我们按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秩序、关系去生活,做有道德的人。

所以,做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明白了解道、规律,再按规律去做,才会有德。

但问题是我们平常人一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不理解、不明白,他就不会主动按规律做事。

那怎么办,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著书立说,教育后代子孙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因为这样做就是按规律,就是有德,就会趋吉避凶;

那样做就是违背规律,就无德,就有灾祸。

比如,儒家思想中有“五伦”一说,“五伦”就是人类社会固有的五种关系,它是维系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法则,违背它,就会遭受惩罚。

这“五伦”又叫“五常”,就是“三纲五常”里的“五常”,你可能说,那不是封建糟粕吗?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是你对它不了解。

其实,当年董仲舒提出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他说的“纲”是模范、榜样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应该成为子女的榜样,丈夫成为妻子的榜样,家庭才会和睦幸福,君王成为臣子们地榜样,国家才能兴旺富强。

不是我们通常讲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五伦”是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不能破坏,不能违背,破坏了就是不讲人道,就会有灾难。

先看“父子有亲”,什么叫“父子有亲”,亲就是爱,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是本能的、无条件的爱。

如果父母子女之间的这种最原始的爱,这种亲情不存在了,人间悲剧就会上演。

电视上、网络上时常有这样的报道,子女把父母杀了,为了财产兄弟姐妹打成一锅粥,告上了法庭。

这就是“父子有亲”被破坏的结果。

那什么叫“父子有亲”,举个例子,有一天您和您的父母子女一起在马路边散步,突然有辆汽车冲了过来,奔你的父母或子女而去,您怎么办?

问100个人,100个人会说,我冲上去把父母或子女推开,反正不能让车撞他们。

至于自己会怎么样了(死了、残了等等),不考虑。

这是一种本能,是不讲任何条件的。

有一次老师在台上讲“父子有亲”举这个例子,有个小青年举手示意有话说,老师问你想说什么,小青年说“老师,我碰到这种情况就不这么做”,老师问“为什么”小青年说“我父母六十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都经历了,这样死了不遗憾,可我的人生才开始,这样死了太遗憾了,所以我不这么做”然后,他就问老师,“老师你不是说都会这么做吗,我怎么就不这样做呢?

”很有挑战性,向老师挑衅,老师瞪着他足有一分钟,希望他醒悟,见没反应,老师就说“小伙子,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为什么?

因为你不是人了吗!

”这种家伙没点人味。

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大家还记的08年汶川地震时的那件事吧,官兵们扒着扒着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年轻的母亲弓着背,她的身上头上压着水泥板、砖块等杂物,可在她的身下是她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活着,旁边有个手机,手机上留了条短信,写着:

“孩子,如果你能活着,一定不要忘了,妈妈爱你”每次看到这个故事我都喉头发紧,鼻子发酸,眼眶湿润,母爱呀,多么伟大的母爱。

还有个新闻,是说一位大三的学生,和父亲要钱去打游戏,父亲不给,捅了父亲二十多刀,父亲倒在血泊中,临死之际还说:

“儿啊,你拿上钱快跑吧,你杀人了,很快警察要来抓你了”一个故事正反两面,形成鲜明地对照。

考虑到这种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这种到死都不变的爱,我们就该知道作为儿女应怎样做才对得起良心,才对得起“人”这个称号。

所以,“五伦”中“父子有亲”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它是孝顺、情义、忠诚等等其他优秀品质的基础。

再举个父杀子的例子,春秋五霸里的齐桓公,之所以成为五霸之首,主要是因为有个贤能的宰相管仲,管仲对人性非常了解,管仲临死之前,齐桓公问他:

“仲父,您百年之后,谁能接替你呢?

”管仲就给他说了几个,唯独没有齐桓公的三个宠臣,其中之一是齐桓公的厨师易牙,齐桓公就说,你看易牙把他的儿子杀了给我做粉蒸肉吃,对我这么忠心,他为什么不行,管仲说:

“子之不能爱,焉能爱君?

”所以说“父子有亲”是忠诚等优秀品质的基础,2500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知道,并告诉了我们。

那“父子无亲”是怎么造成的呢?

再看“长幼有序”,什么是“长幼有序”,就是在家里,长辈有个长辈的样子,后辈有后辈的样子,通俗的说就是爷爷有个爷爷样,父母有个父母样,子女有个子女样;

在单位,领导有领导的样子,下属有下属的样子。

当今社会,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和不懂得“长幼有序”关系甚大。

刚才举的那个例子,大三的学生为什么会杀他的父亲,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来,后来警察审问他,他就说,他从小家里人都很疼他,不管想要什么,父母都尽量满足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要的越来越得不到满足,他就开始怨恨父母,最终发生悲剧。

还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母亲每天在孩子快放学的时候,都倒一杯水,等孩子放学回来,正好能喝,但有一天学校早放学了,这个学生养成习惯了,来家就喝水,但喝之前也没试试热不热,一喝,烫着了,他拿着水杯就来到厨房,照着他妈妈就泼了过去,嘴里还喊:

“你想烫死我呀!

”他妈妈那个伤心呀,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儿子会变成这样,后来有明白人指点,就是太娇惯孩子了,从小吃穿用都是父母递到跟前,爷爷奶奶、姥爷姥娘更是娇惯,不知道在一个家庭里面,吃穿用应该是先有长辈,才有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尊重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弟子规》里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现在好,“儿子呼,应勿缓,儿子命,不敢懒;

孙子教,须敬听,孙子责,须顺承”整个反了。

比如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按照“长幼有序”的要求,应该是爷爷奶奶坐在上座,然后是父母,最后是孩子。

现在不这样了,“小皇帝”或“小公主”坐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家人众星捧月般的围着他,爷爷奶奶给孙子夹菜,爸爸妈妈也是给儿子夹菜,这孩子从小就享受这种待遇,我是天,我是老大,你们都得伺候我,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此他的头脑里不存在先有长辈再有他的意识,自私、霸道、无法无天等等不好的品行具备了,怨谁呢?

怨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我们首先没做到“长幼有序”,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给父母夹菜而不是给孩子,睡觉前,应该给父母倒洗脚水而不是给孩子,……这种传统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断了100多年了,因此我们今天应该反思,是不是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再进行起来,学学《三字经》、《弟子规》等,而且不要一上来就带着批判的态度,因为你对它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你就批评它、批判它,你有资格吗?

今天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你们的学生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诸位责任重大呀,《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它的卦辞是这样说的“蒙以养正,圣功也”什么意思,“蒙”就是幼儿,对幼儿用正确的东西教育他,功德无量呀!

我觉得关于“长幼有序”的教育对幼儿们很重要,因为好多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孝顺、无私、宽容、敬畏等都是通过这种教育、这种训练才具备的。

在单位同样要“长幼有序”,就是领导和员工之间要有秩序,很多领导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和职工不分彼此,亲如兄弟,很多员工也这样认为,和领导兄弟相称,发展到一定程度,领导在员工眼中没有了威信,领导说话很多人不听。

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称呼来加以说明,在私下我们和领导是哥们,可以兄弟相称,但在公开场合一定要叫他的职务,xx厂长、xx主任,好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公开场合直呼领导名字,以显示他和领导多么亲切,关系多么好,殊不知这样违背了“长幼有序”,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伦理秩序,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单位,这样做带来的只能是混乱、灾难。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现象,都是盲目接受西方所谓的民主思想,忘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

在网上,很多人称呼温家宝“宝宝”,称呼胡锦涛“涛哥”,我就想温总理70多岁的人了,你叫他“宝宝”,那你叫你的父母什么?

既然称“涛哥”,那哥说的话我们可以不听呀,这不乱套了吗。

同样,在家里,儿子称爸爸哥们,女儿称妈妈老姐,做父母的还很高兴,可当有一天哥们、姐们不听话的时候,哭、上吊都晚了。

所以,“长幼有序”是人间正常秩序,应自觉遵守,而不能违背、破坏。

一个人知道“长幼有序”,他才能知道礼仪,才知道尊重。

今天我既然坐在讲台上讲课,我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子,要正襟危坐,大家在下面,就要扮演学生的角色,要认真听,如果有人在下面说话,就是违背了“长幼有序”,就显得您不懂礼仪,没教养。

同样道理,单位开会,领导在上面讲话,员工在下面不认真听,说话、打电话,或者没让他讲话,员工随便插话,打断领导的讲话,都是违背“长幼有序”的表现,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都会笑那个人,心里想这人怎么这么不懂礼节,追根溯源,我们对“长幼有序”的传统教育生疏了。

再看“夫妇有别”或“男女有别”,这一伦常,这一人间规律是根据《易经》来的,因为《易经》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合而生成,两仪就是阴阳,只有阴阳平衡才和谐,才美好。

那么具体到家庭,夫妻二人,一男一女,一阴一阳,男人代表阳,女人代表阴,阳代表主动、阳刚、刚健、力量,向外;

阴代表被动、阴柔、柔顺、宁静、向内。

所以,在一个家庭中,男人要勇担家庭重担,是顶梁柱,女人要贤惠、温柔、顺从。

但是这一规律,现在被打破了,好多家庭正好相反,丈夫像女人,妻子像男人,天翻地覆了,由此灾难不断。

男人天性属阳,你叫他做女人,女人天性属阴,你叫她做男人,能有好结果吗,于是家庭纷争不断,离婚率年年攀升,子女受伤害,社会不稳定。

您可能说,现在女性独立了,经济上不依靠男性了,干嘛非要温柔顺承呀,诸位职业女性们哪,女子柔顺是天地造物的结果,你只要生活在天地之间,柔顺是您的天性,违背天性后果自负呀。

什么后果,身体不健康,生活不幸福。

身体就容易得一些诸如乳房癌、宫颈癌之类的妇科病,为什么?

你不想当女人了,你净干些男人想干的事,上天为了惩罚你,就把你的一些象征女性的器官给拿掉了。

身体不健康,生活能幸福吗?

您可能说,弭老师你是男的,所以你向着男的说话,不是的,男人没个男人样,特别是丈夫没给妻子做出榜样,对家庭不负责,同样会受到惩罚,诸位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前些年我遭的难,自找的,没有尽到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没有做妻子、儿女的榜样,必然受到惩罚。

所以,一个家庭,丈夫要有丈夫样,妻子要有妻子样,这就是夫妇有别。

我特别奉劝在座的女士们,两口子有争议时,您最好谦让一下,因为柔顺是女人的天性,再说了,您让一下,对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老子早就说了“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太刚强的容易死,柔弱的容易活,您知道为什么男性的寿命比女性的短吗?

男人刚强女人柔弱之故也。

两口子好比牙齿和舌头,男人坚硬是牙齿,女人柔软是舌头,两者相遇,舌头躲着牙齿不就没事了吗,起码不受伤害呀;

再说了,我们听说过某某人的牙齿掉了半截的,没听说过谁的舌头掉地上半拉的。

所以,不管你在外边是多大的官,能挣多少钱,回到家里就要当好丈夫或好妻子,做男人、女人该做的事,否则,破坏伦常,必有灾殃。

再看“君臣有义”,这里的“君臣有义”现在来讲主要指在单位领导和职工之间要有情有义。

什么是有情有义?

晋朝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有群隐士在山上竹林里聚会,他们雇了一个下人负责给他们烤肉,然后他们就喝酒吃烤肉,吟诗作对,好不畅快,其中有个隐士叫顾荣,他就发现那个烤肉的下人一边烤着肉一边咽唾液,看样子很难受,于是这位隐士就说:

“我的那块烤肉不吃了,把它给这个负责烤肉的人吧”。

其他隐士就劝他,烤肉一人一份,你给了别人自己可就没有了,这位隐士就说:

“无所谓,怎么能光叫人烤肉不叫人吃肉呢!

”于是他的肉给了这个下人。

后来,在战乱之中,这位隐士每当遇到危险要被人杀害时,总会有个壮士出来救他,几次之后,这位隐士忍不住就问这个壮士,你为什么救我呀,这位壮士说:

“我就是那个吃你的烤肉的人”。

多么有情有义啊!

在单位,领导关心爱护职工,职工家里遇到困难,领导尽最大努力给以解决,职工好好工作,完成任务,领导给发工资奖金;

职工看到领导这么好,更加努力的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我们期盼的结果。

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人们做不到这一点,或是领导认为职工就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