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159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经典诵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

(2)分组研讨

A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个人而言,你该怎样做?

B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班级而言,作为一个班长,你将怎样带领你的同学?

C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一个学校而言,作为一校之长,你该怎样做?

D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再大到一个国家,你准备怎样做,有何好建议?

2、再回到原文,齐诵、背诵。

六、结束语(由一些读书名言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文伴你一生!

课末,让我们再次喊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用声音装点文字

教学目标:

1.朗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环节:

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

温,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秀,超级男“声”女“声”秀。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内容:

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

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上的震撼。

方式:

课件播放美文诵读素材。

材料:

《我们和你同在》视频片断,《生死不离》音频朗诵。

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

① 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② 明确朗读误区。

③ 介绍朗读的三层境界。

④ 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

课件播放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

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

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历史上运用诵读教学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像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吴承恩、曹雪芹等这样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近代国学大师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

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遗产中的精华。

每个学子都应当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

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

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

朗读的误区:

念字式“朗读”:

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念经式“朗读”:

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

八股式“朗读”:

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朗读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

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

(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

第二层次——入其境界求静。

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

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

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

(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

朗读的方法:

①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

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

②读通词句——这是诵读的基础。

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

③读准停顿——这是诵读关键。

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

④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深入。

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

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

⑤读出感情——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

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

论说类诗文语调较为平稳;

记叙抒情类的语调较有表情;

散文类的语调要体会其真情实感;

韵文类的语调则要体会其韵律与节奏,声入心随。

⑥读懂内涵——这是诵读的深化。

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朗读表现至完美。

三、温,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学生自由选定所学过的课文篇章语段,进行温习式是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师先行范读引领,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进行诵读练习。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华南虎》、《马》、《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安塞腰鼓》音频朗读。

四、秀,超级男“声”女“声”秀。

学生表现自己非凡的朗读才华。

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秀,然后选出最佳人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超级男“声”女“声”朗读秀。

选出优秀选手推送到学校站,在“校园之声”中向全校师生展现自己的诵读才华。

结束语:

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是幸福的,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也是幸福的,用声音装点文字的人则是双倍幸福的。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有感情吟颂《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3、通过与《小重山》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介绍有哪些古代诗词被吟唱成歌曲的?

复习学过的诗词。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1、教师激情导题。

曾经有一位申明大义的母亲,曾经有一位赤胆忠心的儿子;

母亲对儿子一生的愿望浓缩成四个字“精忠报国”,儿子对母亲唯一的承诺会聚成四个字“精忠报国”;

母亲的名字无人知晓,儿子的名字无人不晓。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响当当的“岳飞”,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他,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板书题目、作者)

2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生字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境界。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通过自己诵读体会词人的感情,从中受到感染。

3、几个学生说出读后的感悟,大家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读出气势,营造氛围。

4、用两个问题梳理全文,分析作品。

问题:

①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说出理由。

②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

③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评,理清思路,了解情感。

②《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

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③“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

(板书)

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节奏稳健,抒发了岳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5、学生根据以上理解接着朗读――体味本词意思,找出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试读,其他同学体会,进一步理解把握岳飞的感情

四、开展小组活动,深入体会作者内心世界,依据文本进行再造。

1、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完成本词的自我阅读体会和讨论,要求每小组按照该词的意境描述画面,可用各种形式(如散文性语言、画画、小品等)来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3、抽取几个小组进行现场展示。

(要求学生推荐代表进行解说或展示,并上交文字说明)

五、教师点拨:

岳飞这首《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

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

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

它和《汉乐府·

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

“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 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

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五、最后在学生中选取一位诵读尽量做到“岳飞再世”把感情推向高潮

战争时期、国家危难时刻,需要像岳飞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其实和平时期又何曾不是这样?

2008年的中国同样遇到了困难,8.0级地震突袭四川,国家有难了,关键时刻,怎么办?

21世纪的青年勇敢的站出来了,21世纪的“岳飞”一个个走向了四川。

中国有了他们怎能不腾飞!

六、比较阅读《满江红》与《小重山》从而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投影《小重山》:

姓氏的由来

1、通过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学习和感受,对百家姓的认识,通过深入浅出的寻根问祖,知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的渊源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拓展知识领域。

3、培养学生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对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形成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姓氏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是调查访问的形式,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本课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对自己家族、姓氏的了解和认识,力争了解本门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姓氏文化知识。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浏览岳五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的塑像,跪在岳王庙前,悲愤地写下这样两句诗: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可见秦涧泉对自己的姓的尴尬。

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代传人。

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2、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有多少个姓氏?

3、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播放视频)

师小结:

中华的姓氏就这样伴随着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脚步产生了,其实,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中国的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化民族的形成。

我们现在的姓氏大部分都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那么,姓氏的产生究竟有哪些方式呢,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读后交流姓氏产生的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

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国名为姓。

如齐、鲁、宋、郑、吴、越、赵、楚、秦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

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

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

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

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

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

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

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

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的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四、谈谈自己的姓氏

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自己的姓氏是怎么来的,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

(学生自由发言)

师:

一个姓,一部史,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真情。

有人说,伴随你一辈子的,除了你的影子,就是你的姓名了,这话真有道理。

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看看这几个有趣的姓氏。

五、奇妙的姓氏(播放视频)

中国的一些偏姓,小姓,收集起来确实有意思,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中国最好听的10个姓氏和最难听的10个姓,也很有趣,有时间,你们都可以看看。

六、读读姓氏中的多音字

不知你们是否留意了,有些字做姓氏时它的读音就非常特别。

(视频)

七、出示姓氏树,让学生明白中华万姓一家,同根同源的道理。

现在,咱们看一幅图,这可不是给你看哪个小孩子的图画,这叫姓氏树,你的姓打哪儿来祖先是谁,根在哪儿,他都有能给你提供一定的线索,你看这么多的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姓氏,有你的,有我的,有大姓,也有小姓,所有的叶子依附在一根根的枝条上,枝条又依附在树杆上,树杆的根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根,所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

要更好地看清,理解这个根,那我们每个人的姓氏就是一个通道,一把钥匙。

愿同学们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中国历史这座厚重的文化宝库。

毛泽东诗词二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纪录片。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3.歌曲《长征》

教学过程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教师调控,补充),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挥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

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领袖的风采。

[从交流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实例,借助工具书弄清每句诗的大意,教师不要逐句的讲解,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

3.注意个别词语:

“霜晨月”.“马蹄声碎”。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在小组中的交流。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大家知道这首诗写了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概,那些地方体现了红军的环境恶劣和地势的严峻?

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学生共同理解词意,老师可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①“西风烈,长空燕叫霜晨月”,“形象的点明了红军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

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不仅让人感觉到战事的严峻。

“马蹄声碎”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喇叭声咽”是说在西风的呼啸声中.迂回曲折的道路上红军的军号声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写出红军行军时的紧迫的纪律的严明。

②上半阙的情感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下半阙写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它的基调是乐观豪情的,令人振奋。

③你怎么理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综合要点:

一个“铁”

字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越”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

④有的同学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它还包含了诗人的某种感情,你认为是什么呢?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代诵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回忆那感人的年代。

[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五、再读课文,感受意境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练习背诵

2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对对子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活动“对对子”,掌握一定的对联知识,学会推敲语言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2、掌握推敲语言拟写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推敲语言对对子。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本课通过对对子这种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一组、印发晨读对韵诵读材料和学习卡1、学习卡2。

学生:

对诵读的材料熟读成诵。

一、复习旧知:

(师生合作对诗句)

1、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2、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3、(学生拍手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二、读课题,质疑,引入新课。

1、读了这些词语,你想提什么问题?

2、你在哪里见过对联?

3、教师点拨什么是“对子,对对子、对课”

三、牛年佳联欣赏。

1、谁能展示一下你找到的对子?

你在哪儿找到的对子?

2、黄老师家门上的对子:

黄老师的爸爸写的对子:

冬鼠退位称心适时犹远虑

春牛开犁和风细雨宜精耕

横批:

春满人间

说明:

我以“冬鼠”自喻我这个退休的老教师,现在退休正是称心如意的时候,但我仍有长远的忧虑。

我希望我的儿孙们,像春天开犁的牛儿在和风细雨的美好春光中精耕细作那样地去学习,去工作。

但愿他们能在勤奋努力中,学业、工作精益求精,再创佳绩!

3、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春联:

五福临门燕哺和谐春暖意

八方凝爱牛耕锦绣世情浓

放飞希望

火树银花醉良宵莺歌动地

国泰民安逢盛世牛气冲天

四海同春

4、点拨: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读、挂的知识:

从右到左;

如果加上横批,放在什么位置。

古人挂对联、读对联都有一定的讲究。

古人确实很伟大,你发现吗?

竖读是不断点头、肯定的过程。

横读是不断摇头、否定的过程。

师生合作,在对联中找一对一对的好朋友。

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我们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喜欢在门上贴对子。

今天我们也来一起学对对子,好不好?

我们初学,就从最基础的一字对开始。

四、小试牛刀。

单字对子。

松( 

) 

海( 

雨( 

红( 

云( 

瓜( 

月( 

马( 

五、连线对对子。

水面 

三峡 

开口 

田鸡

四海 

熊猫 

 

落日 

羊城

狼狗 

湖心 

荷塘 

流星

渔父 

文豪 

牛市 

点头

武士 

牧童 

壁虎 

萍沼

六、双字对子。

(先自己想,再同桌讨论)

青松( 

冬雪( 

山腰( 

春雨( 

蝴蝶( 

细雨( 

秋菊( 

作文( 

绿豆( 

) 

炒菜( 

七、三字对子。

(先自己想,然后同桌讨论)

两棵树( 

)水帘洞( 

丹顶鹤( 

三鲜面( 

)吸尘器( 

学习卡1

八、四字对子。

(先自己思考、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夕阳西下( 

莺歌燕舞( 

九、连线题

门庭多喜气 

绿风柳十围

门含千山秀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楼览万里春

红雨桃千树 

桃花逐水来

柳絮随风去 

山水遍春光

十、牛年佳联欣赏:

牛铃飘翠岭;

燕语暖春风。

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春到人间新燕舞;

喜盈门第铁牛忙。

牧童牛背春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