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421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圣人文档格式.docx

唯有不自居,才不会失去。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做事情,与道的行为方式相一致。

道,“独立而不改”。

(二十五)独立,是自在的。

道,自本自根,按照自己的法度运行,“道法自然”,(二十五)“自然”就是道的规律。

不改,是永恒的。

道的规律,按照固定密码与程序排列,这种排列永恒不变,处于自动化即无为的状态。

与道相合的圣人,必然像道一样无为,做顺应“道法自然”的“自然”的事情。

   圣人以无言的方式实施教化,与道保持着一致性。

道,几近无语,但一直在教化着宇宙万物。

道教化的方法,就是“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八十一)就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七十九)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五)道,无亲疏厚薄,但总是给予善良的人;

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是与天一样大的罗网,虽稀疏得看不见但却不漏任何东西,以永恒的准则实施奖惩。

圣人与道合,非常珍视自己的语言,几乎不用口说,而用自己身上的道来施以教化,来影响周围的事物,使周围的事物符合道的要求。

   圣人与道同体,与道同行。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二十一)大德的样子,只随从道。

大德即圣人,圣人只随从道,按照道的特征、品性、规律来办事。

道,“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

(五十一)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滋长万物而不为其主宰。

与道相合的圣人必然会像道那样,使万物发生发展而看作是万物自然发生发展的结果,不自以为创造了什么。

万物发生发展尽管是圣人所为,但决不会自恃己能,不会把这当作施予万物的恩惠。

圣人获得了成功,但认为是万物按照自然运行实现的,是自然之功。

圣人这种弗始、弗恃、弗居,正是道通过圣人显现出的风范。

   圣人行事的原则,与道是相同的。

道,“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

(三十四)万物归顺它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则是永远无欲望。

道是自在的,道之所以能够自在,是因为按照固定密码和程序运行的,因此道永远没有欲望。

圣人与道相合,自然显现道性,会像道一样永远无欲望,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功不自居,不自以为是,这样圣人就不会失去道。

2.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三)因此圣人的办法是,空虚其心,充实其肚腹,减弱其神志,强壮其筋骨。

经常没有意识和欲望,使之不敢妄为,而处于无为的状态,这样没有不能治理的。

   虚其心,是让心空虚,就是没有意识,就是静的状态。

宁静才能致远,虚空方可盛道。

实其腹,小腹为人之气海,心静与道性相符,因此真气充实于小腹,气实则合道。

行气方可聚实,聚实才能成道。

弱其志,是减弱神志,神志是人的潜意识。

虚舟方可载道,载道才能无为。

强其骨,人的筋骨靠真气滋养,真气充足髓满而骨坚。

精气神足体健,筋韧骨坚强壮。

这里,老子用隐语讲述了一种修道方法……

   恒,经常。

无知,没有意识。

无欲,没有欲望。

这里说的是修道,就是经常处于没有意识和欲望的修道状态,顺应自然而不妄为,处于无为的状态,这样身体没有不能治理的。

道的行为方式是无为,而其功能是无不为。

人效法道,虚无自然,无私无欲,无执无偏,恬淡无为,人体就会合于道,而使人体得到治理。

以道之无为原则修身,必可无所不治。

3.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与?

故能成其私。

”(七)因此圣人退后而领先,将自身置之度外而保全了自身。

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

所以能成就自身。

   这里,最重要的是“退”字。

退,是不欲。

退,是谦让。

退,是不争。

退,是无私。

退,是无我。

圣人通过修道而与道相合,究极宇宙之至理,洞悉宇宙之奥秘,知晓道的一切。

因此,圣人看透了社会的形形色色,看透了滚滚红尘,看透了你争我抢,看透了尔虞我诈。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自私,来源于一个我字。

我字当头,自私自利,背道而驰,远离了道。

圣人是合道之人,其身上必然显现出道的无为的品性。

在社会生活中,圣人不会也不可能与常人去争,而是主动地退到后边。

既然退到了后面,又为什么身先了呢?

这里所说的身先,是在修道路上走在了前边的先。

圣人达到了合道的境界,具有常人无法想象的本领,与常人相比居于领先的地位。

圣人是无私无我之人,达到了将自身置之度外的程度,因此保全了自身,使自身得以永存。

   圣人的“退”,成为了走在修道路上的领先者。

圣人的“外”,成就了自己与道相合之身。

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

“不以其无私与?

”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

无私,是没有私心,没有私欲,没有私行。

成其私,是成就了自身,成就了与道相合之身。

无私才能无为。

人修道,人体必须处于开放状态,这样才能与宇宙同步运行并产生谐振。

做人自私,一切从我出发,自己把人体封闭起来,封闭的人体与开放的宇宙就无法同步运行乃至于谐振,人体就无法积聚宇宙能量与信息。

修道者只有无私,才能进入修道状态,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界。

无为才能无不为。

道是处于无为状态的,是按照道的密码和程序自然而然地运行着的。

道的作用是无不为的,这种无不为也是按照道的密码和程序进行的,宇宙万物皆由道生。

修道者必须像道那样无为,才能与道相合,才能成就自身。

道成自身,人与道一样处于无为状态,其身上的道就会自动化地发挥出道的功能,这样就能无不为。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正是因为无私无我,才成就自身而成为圣人。

  

4.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八)圣人性格好像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保持平静。

居处众人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里善于深沉虚静,给予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天下,处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随顺天时。

因为他不争,所以无怨咎。

   上善,就是具有上等的善的人,指与道相合的圣人。

水利它,不为自己而生存。

水善择,依据利它来选择。

水柔顺,温柔地顺从天意。

水,是老子以其慧眼观察万物,选择的对圣人性格的形象比喻。

水,滋润着大地,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

这,就是水的利它性。

水,滋养万物而保持着平静,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功能,从不要求回报,从不要求赞誉。

水,非常平凡,但确是伟大的,伟大就伟大在它的无私,它的无争,它的付出,它的奉献。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这不正是圣人的真实写照吗?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二)圣人的弗始、弗恃、弗居,正是道通过圣人显现出的风范。

   水与世人正好相反,人往高处走而水则往低处流,哪里的地势低就在哪里停步,哪里地势洼就在哪里住脚。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处众人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道,总是处于不足的地方。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七十九)因此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天之道,指的是道。

损有余,就是道不支持有余的事物,不支持就是不居住有余的事物中。

益不足,就是道补益不足的事物,补益就是支持,支持就是居住在不足的事物之中。

圣人与道同步,居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也就是居于卑下的位置。

   圣人性格如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里善于深沉虚静,给予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天下,处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随顺天时。

   一是居善地,就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

水往低处流是顺乎自然的选择,圣人在选择居处的时候,也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圣人居处的选择,是一种顺从道的选择。

一是居恶。

所谓居恶,是在环境恶劣的地方居住。

为什么呢?

圣人必须顺从道,执行道的意志,为维持生态平衡出力,为维持宇宙平衡出力,这是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就会遵循道的“益不足”的原则,选择自然环境恶劣而影响生态平衡乃至于宇宙平衡的地方居住,这样圣人身上的道就会作用周围的一切,弥补那里存在的不足,改变那里已经变形的结构,从而使本来已经不平衡的态势得到改善,由不平衡转变成为平衡。

二是处下。

所谓处下,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弱势群体,是不足的人,正是道支持的人群。

圣人与道合,所行乃道行,必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而这种帮助是通过圣人身上的道自动地实现的。

为此,圣人要舍弃常人难以舍弃的名利地位,心甘情愿地处于社会底层,与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给予无私的帮助。

   二是心善渊,就是心里善于深沉虚静。

水沉静而深远,默默无闻。

圣人心如深渊,虚静不争。

圣人是与道相合之人,表现出道的深不可识、深不可测的特性,显露出非常深沉的样子,深沉得如黑洞似深渊。

圣人之身已经道化,必然表现出道的柔静和凡的特征,必然会有静默之相,而静默自然不会去争。

   三是予善天,就是给予善于效法上天。

水滋润着万物而自己无所求,圣人替天行道而无欲无求。

圣人之心即道心,道心至善,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滋长万物却不为其主宰。

圣人是道行者,慈悲为怀,从善愿出发,对万事万物按照道的规律即道义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圣人的给予执行道的规范,按照道所规定的数量实施给予。

这个数量,即所谓定数。

定数,说穿了一点也不神秘。

首先,是谁定的?

是道。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五)道,洞悉宇宙中的一切,以自己的准则裁判一切,善会给予善报,恶会给予恶报。

道,处于无为即自动化状态,会把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自动记录,这就是定。

其次,是数量。

取决于受益人自己,取决于受益人的德。

那么,数量的标准又是怎么定的呢?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八十一)善是德的本质,因此能获得道的支持。

道,根据每个人的德的水平自动定下所给予的数量。

这,就是定数的全部内涵。

   四是言善信,就是说话善于遵守信用。

水截止开流皆有度,圣人说话守信用。

圣人非常人,早已没有了常人的思想。

圣人说话并不会太多,这是身与道合的必然结果。

圣人是通的,与道通,与时间通,与天地通,知晓过去、现在与未来,明了事物发展的结果。

因此,圣人说话是算数的,是最有信用的。

因为,不具有可能性的事情他不会说行,具有可能性的他不会说不行。

这就是圣人与常人的差别,而这一差别决定了圣人说话的信用度。

   五是正善治,就是从政善于治理天下。

水无有不洗,能净化污秽,净化环境。

圣人从政公道正派,善于治理。

圣人是道行者,天道无亲,圣人也是无私的,无私就会公平,无私就会公正,无私就会公道。

圣人是洞察秋毫之人,具有超人的智慧,具有超乎寻常的方法,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因此圣人从政一定能够治理好天下。

   六是事善能,就是处事善于发挥才能。

水能方能圆,曲直随形。

水随物成形,无所不至。

圣人旷达悠远,无微不至,善于发挥才能。

圣人的旷达悠远,是与道相同的。

圣人的无微不至,是与道一致的。

圣人是道通过人显现于世的途径,圣人只随从道,按照道的特征、品性、规律去办事,会非常善于发挥才能。

   七是动善时,就是行动善于随顺天时。

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干涸满溢顺应天时。

圣人是刻苦修道而获得成功的人,从而变成与道相合之人。

圣人修道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自我来随顺天时的过程。

因此,圣人的一切行动,必然是随顺天时而顺应自然。

   圣人“七善”具足,是十全十美之人。

圣人为什么会如此?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他不争,所以无怨咎。

圣人是与道相合之人,身上具有道的功德,具有道的品格,具有道的风范。

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圣人不可能去争,不与人争,不与动物争,不与植物争,不与山水争,不与天地争,不与万物争,因为他没有什么好争的。

圣人与宇宙万物无争,就不会产生冲突,没有矛盾和斗争,因此也就没有怨咎。

   圣人性格如水,为世人树立了楷模,特别是为修道者指明了方向。

修道者应处于下位,与世无争,努力养成水一样的性格,水性近道性,如此才能修好道,也才能得到道。

5.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九)功成就退出,才是道之理。

   这句话,是对圣人而言的。

因为修道者的成功,就是超凡入圣。

为什么功成就要退出呢?

“反也者,道之动也”。

(四十一)返本归根,是道的运动。

道的运动,是向道生万物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是返本归根,最终回归于道。

修道成功者,身已与道合,必然体现出道的运行规律,因此功成就要身退。

6.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十二)因此圣人的主张是,为了肚腹而不为眼睛,所以舍弃声色物欲而选取肚腹。

   “彼”即社会,“此”即道,这是老子与道相合而形成的独特观念与视角。

圣人深知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狩猎、难得之货等声色物欲的害处,主张为腹而不为目。

为腹,指的是修道,因为意守下丹田是修道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此来代指修道。

不为目,指的“五色”,是以此来代指眼、耳、舌、身、意“五根”。

沉湎于物欲享乐,使眼、耳、舌、身、意“五根”不得清静,这样就难以静下来,不静就无法修道。

因此,要舍弃物欲享乐,让“五根”清静,要去掉物欲享乐的彼,而选取修道这个此。

舍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红尘滚滚,充满诱惑,要从这里走出来谈何容易?

要舍,就要道心坚定,从心里相信道,心里不信或者半信半疑,就割舍不掉物欲享乐。

要修道,就不能贪图享乐,不为其所动,让“五根”清静,使自己处于平静自然的状态,修道时才能入静,才符合道的特性,才能“去彼而取此”,才能走进清静的世界,也才能得到道。

7.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曰:

豫呵其若冬涉水。

猷呵其若畏四邻。

严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沌呵其若朴。

旷呵其若谷。

混呵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十五)古代善于修道的人,微妙而深奥通达,深奥通达得难以认识。

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进行形容。

说:

动作缓慢呵好像严冬趟水过河。

谋划思虑呵好像害怕四邻。

庄严严肃呵好像在作宾客。

涣散随和呵好像冰凌消融。

浑沌纯朴呵好像朴素的自然。

空旷开阔呵好像空虚的山谷。

积厚深沉呵好像江河的浑水。

浑水静下来慢慢就会变清,安静的东西积累深厚会动起来而产生变化。

保有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安于亏缺而生命永无穷尽。

   “猷呵,其贵言也。

”(十七)深思熟虑呵,最高的圣人珍视自己的言语。

   圣人与道相合,必然反映出道的品性。

道是静的,静必然话不多。

道是隐的,隐必然不张扬。

因此,圣人就表现出好像很珍视自己的言语的样子,话特别的珍贵特别的少。

9.

   “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

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忽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众人快乐,如享受盛大宴会的美餐,又像春天登台远眺美景。

唯独我淡泊恬静无反应,像婴儿一样不会笑。

疲劳呵!

就像无家可归。

众人都富足有余,唯独我有所遗失。

我蠢人的心,愚笨无知呵。

世人清醒,唯独我昏昧呵。

世人精明,唯独我糊涂呵。

沉静呵,好像大海。

飘忽呵,好像无止境。

众人好像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又鄙陋。

我希望唯独与众不同的,只重视仰食道。

   众人好像在享受着盛大的宴会,又好像在返青吐绿的春天里登上高高的台子观望和欣赏美景,是那样的快乐,是那样的欢喜,是那样的高兴。

老子通过对世人盲目快乐的描述,把世人的愚昧无知描写得淋漓尽致。

世人不懂得居安思危,不懂得死亡的危险,更不懂得摆脱危险的办法、手段、路径,而是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快乐、眼前的享受,而不知时间如流水,人生转眼即逝。

通过这一段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子对世人的关心与关怀,可以看出老子对世人不悟道的焦急心情与心态。

   老子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正话反说,形似自嘲实则自赞,以获得其它修辞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和世人相比,老子说他自己是处于淡泊恬静的状态,对周围的一切都毫无反应,正像那初生的婴儿一样,就连笑都不会笑呢。

老子自述的这种状态,乍看上去觉得这不是傻子吗?

细想一下就明白了,这是圣人的状态。

圣人,是大智若愚,而大智若愚给人的感觉就是傻乎乎的,是纯朴而天真的。

从这里,可以悟出三点:

一是淡泊恬静。

这是圣人与道相合的必然反映,是由道的特性所决定的。

淡泊,在道上看世人所热衷的那些事情就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必然会淡泊看之,泰然处之,而处于恬静的状态。

二是毫无反应。

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没有反应是刺激量不够。

圣人与道相合,世人所热衷的事情不足以对道产生影响,故而必然会毫无反应。

三是好像婴儿。

初生的婴儿,天真无邪,质朴纯洁,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虚与委蛇,这是一尘不染的人的本色。

婴儿,是由道发展变化而来的,是道生人后的比较初始的状态,是比较接近于道的状态,圣人是道显现于世的途径,因此其状态就好像婴儿一样。

   这是老子在道上来看世人的:

众人忙忙乎乎的,劳劳碌碌的,疲疲劳劳的,但归属呢?

归属到底在哪里呢?

没有。

人累到了最后,走的并不是回家的路,而是一条不归路。

必须明了,哪里是家?

家是生养了人的道。

众人忙乎的、劳累的事情,都是眼前的事情,都是追名逐利的事情,都是生不带来而死也带不走的事情。

忙啊忙,忙到最后,依旧没有未来,依旧没有依靠,依旧没有归属。

因此,世人活得太累了,但累到最后也不能够回归于生育养育他们的道,也不能够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众人都有所得,都显得富余,唯有我遗失了、失去了。

这,是老子的正话反说。

这种笔法,与平铺直叙相比,更发人深省,更具有引人思考的空间。

老子本意是说:

世人自以为富足有余,实际上一无所有;

世人认为唯有我失去了,实际上我是得到了。

因为,世人所得到的东西,仅仅是暂时的东西,而我失去的仅仅是世人争抢的那些东西而已,而实际上我却得到了道,而得到了道就得到了永恒。

   你看看,众人那么快乐而我却淡泊恬静得笑都不会笑像个傻孩子似的,众人都富足有余而唯独我有所遗失,我多么的愚蠢啊!

多么的笨啊!

看到这里,我不禁发笑。

笑老子总拿自己开涮,笑老子的正话反说,笑老子的风趣幽默。

笑过之余,我由心底陡生感叹!

心似明镜的人竟然会说自己是笨人的心,无所不知的人竟然会说自己是愚蠢无知。

是的,老子这个样子,在常人眼中就是一个蠢人、笨人。

在这里,老子是站在世人看圣人的角度来说自己的,在老子看来与其让别人说还不如自己说呢!

老子这样说,也是在作暗示:

把物欲看淡,把名利看淡,不去与众人去争去抢,别怕人说自己愚,别怕人说自己笨,我行我素,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这里,老子把世人叫称作“鬻人”,鬻人就是糊涂人,而昭昭的意思为清醒。

这些糊涂人啊,都是那样的清醒着呢,只有我昏沉、昏昧着呢。

世人好像清醒,实则糊涂得像是一锅粥。

我好像很昏昧,实际上我是最清醒的,世人都在瞎忙却无家可归,而我恬静但已经有了未来。

   这里的“鬻人”指世人,察察指精明。

老子采用对比的方法,正话反说:

世人都觉得自己很精明,实际上真是太糊涂了;

而圣人在世人眼中的糊涂,实际上是大智若愚,是圣人与道相合的状态和行为方式,是圣人只顺从道,是真正的精明。

   道是混沌的,没有一点点的纷乱与纷扰,没有纷乱与纷扰就静,就像处女一样安静。

因此,道就像站在高处来看大海那样沉静而浩瀚。

   道,就像气的状态,像雾的样子,是飘飘乎乎的。

道,是无始无终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是没有止境的。

   这是说世人都觉得自己有成就,认为唯独我愚笨。

老子这里仍然是正话反说。

   我不与别人比什么,唯有希望与世人不一样的,那就是能够得到道的给予。

贵食即仰食,仰食这个词用的奇妙无比。

仰食,指孩子吃妈妈奶时的状态。

仰食道,把道是万物的母亲描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准确。

那么,如何仰食道呢?

只有修道。

这里,老子说明了我只所以与世人不同,是因为我只重视修道。

10.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从远古到今天,它的形态始终没有变,依然是万物萌生之前的样子。

我凭什么知道是万物萌生之前的状态呢?

   大德之人即圣人。

“孔德之容”是说圣人的样子,这里说的圣人的样子不仅是容貌,而是指圣人的所作所为。

圣人的所作所为,只随从道,就是按照道的特征、品性、规律来办事。

圣人是与道相合之人,是与道相通的,其本事尽管无边,但决不是全能,能与不能并不是取决于圣人自己,而是取决于道。

   从远古到今天,道的形态始终没有变,依然是万物萌生之前的样子。

名,指形态。

众父,指万物萌生之前的状态,即道。

也就是说,从古至今,道就没有变化,依然是万物生成之前的模样。

   我凭什么知道是万物萌生之前的状态呢?

换言之,我凭什么知道道的呢?

以道观道,是老子五千言的一个著名论断。

对道的认识与把握,也只有道,道是洞悉无穷奥妙的途径。

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

要知道道的一切的一切,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靠道。

那么,人的道从哪里来?

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修道。

11.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是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二十三)因此圣人按道行事,已成为治理天下的首领。

不自以为是所以显扬,不自我显示所以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见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长进。

正因为无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争。

   圣人执一,就是圣人执道。

执道,就是一切按道行事。

道具有治理天下的功能,与道相合的圣人自然而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