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54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8)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略)

(9)全班齐读三首诗。

4.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3山行(第2课时)

1.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

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示例】略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

其他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1)对比、比喻新异。

2)情感独特。

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

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

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

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

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

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古人云:

“诗言志。

”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5)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3课时)

1.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从三个角度来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活条件艰苦;

“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营生活的单调孤苦;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3)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略

(5)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2.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2)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

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3)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

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

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1)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

请使用“我觉得一诗(词)情调是的,这从‘’中可以体味的到。

”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4.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4天净沙•秋思

【教材分析】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绪。

是题目。

作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

文末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4天净沙·

秋思(第1课时)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用以下导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入此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

……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

“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

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1250?

一1321?

)简介

元曲的相关常识简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略)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4.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

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略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5)《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

【教材分析】

这首诗一反悲秋传统,直抒赞秋之情。

通过一鹤排云直上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困境,却毫不气馁,仍葆有不屈不挠的雄心和奋发进取的豪情。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1.导入新课。

(1)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研读诗文。

(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

楚·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

魏·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

李白《子夜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F、唐·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句诗?

【明确】古人云:

”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熟读成诵。

1)配乐范读。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3)生配乐诵读。

4)小组赛读,赛背。

3.迁移拓展。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

同:

二者都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

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

《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

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

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

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任选一题)

(1)展开丰富的想象,给《秋词》配一幅画。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片现代文。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

上阕着重赞写战地秋菊,下阕吟咏战地秋风秋景,全词通过重阳佳节即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乐观豪迈的革命主义情怀。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1.预习要求:

(1)自学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

(2)查阅一些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

2.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

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3.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

(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

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

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4.研读诗文。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

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

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

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

“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

④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明确】A、押韵;

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不仅写出了秋天开阔的景象。

而且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5.鉴赏意象。

(1)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意象:

战地黄花、强劲秋风、寥廓江天。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强劲秋风——更似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

毛泽东曾说: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寥廓江天——秋色无垠,革命家胸怀也无垠。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祖国山河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意境(比较法:

联系诗词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比较意境的不同。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6.难点探讨。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

(学生自由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2)初稿时上下阙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

请讨论作答。

(学生可能会有多角度理解,尽可能给予鼓励。

但要引导其从上下阙的关系上来思考,否则,讨论将偏离轨道。

7.结语。

人生的秋天,往往来得突兀。

我们如果只看到飘零的枯叶,散落的黄花,只品味其悲凉与萧索,那么这样的人生将布满灰色的暗云。

只要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眼光,我们可以让心灵在秋高气爽中荡涤污渍,可以让眼睛在霜染红林中点燃激情;

我们以友爱之心迎接大雁的南归,我们以欣喜之心丰收果实的累累。

刘禹锡不是说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

(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

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两极分化严重,但对诗词较感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采桑子重阳》目的在于通过对意象意境和象征手法的具体分析,解读作品,提高对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掌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独领风骚的大诗人,他笔下的秋是可爱的,壮美的,表现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今天,我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描写秋景的词作《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介绍

1、同学们对重阳节了解多少?

北方一般是不过重阳节的,我们来看一下书下注释,了解一下重阳节。

2、重阳节的诗句

(1)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诗人刘长卿《九日登高》: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火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3)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自乐)

3、背景材料:

1929年秋季,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闽西汀江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和扩大了根据地。

所以“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职务。

11月26日,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

所以以《重阳》为题,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929年10月11日是重阳节,此时毛泽东因患疟疾达三个月之久,毛去上杭与朱德会合,闽西山区仲秋的风景,如湍急的汀江和遍地黄菊,给毛留下深刻印象,精神振奋之余,吟成这首小令。

这首词以突兀劲炼、清新健朗、富含哲理的起句,形象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表达了乐观进取、投身革命、争取自由的奋斗精神。

三、讲读课文

(一)熟悉内容诵读法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

(二)分析上片

1、找同学读上片

2、“人生易老”是什么意思?

人生短暂。

3、毛这么写是不是在惋叹世事无常,人生易逝呢?

不是。

这从哪能看出来?

天难老。

4、“天”是什么?

是苍天吗?

苍天怎么会老呢?

天是指自然,或者是自然规律。

天难老是指自然规律不会改变。

自然是四季常新的,可见作者的情感积极向上不消沉。

5、“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是有限的,自然是无尽的。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对比。

6、“岁岁重阳”的“岁岁”是什么意思?

“岁岁重阳”与“人生易老天难老”有什么关系?

“岁岁”修饰“重阳”进一步说明了“天难老”的这一自然规律,是对上句的引申。

7、由每年都有重阳节联想到今年的重阳,那么“岁岁重阳”和“今又重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既是递进,又有重叠和反复。

8、看下一句。

“黄花”就是菊花,作者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呢,战地的黄花就真的跟别的地方的黄花不一样吗?

我们可以在书下注释中寻找答案。

“攻克了上杭……”(注释6)因为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格外美丽、黄花美丽,连它的芳香也远胜于常了。

同学们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对你来说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