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7643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作业docWord格式.docx

材料中并未说明外交手段,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说明当时洪秀全是利用宗教的宣传,维护其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宗教宣传,并未涉及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故C项错误;

材料中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打破清政府的围剿,故D项错误。

4.“……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是以数以百万计军民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是以中国丧失近代的最后机遇而长期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为代价的。

”这一叙述实际上(  )

A.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B.肯定了义和团运动

C.客观上评价了辛亥革命

D.是对国民革命的片面认知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区域性政权,持续十多年,战争波及大半个中国,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涉及的范围有限,主要在山东和京津地区,与材料中“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不符,排除B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获得局部成功”相悖,排除C项;

D项国民革命是历史的进步,与材料叙述不符。

5.《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材料中的“社会革命”(  )

A.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材料“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作用”是《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意识的体现,这脱离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故B项正确,D项错误;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6.[2019·

湖南联考]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

《资政新篇》并没有涉及农民阶级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A项错误;

《资政新篇》未体现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故C项错误;

《资政新篇》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D项正确。

7.[2019·

江苏常州模拟]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

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省份

1851年

1874年

安徽

约3760万

不足1460万

江苏

约4430万

不足2000万

浙江

约3000万

不足1100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从表格看出,安徽、江苏、浙江三地人口都大量锐减,故A项正确;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江苏开辟口岸有镇江、南京,浙江开辟口岸有宁波,故B项错误;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1840~1842年,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浙江等三地也是近代工业的集中之地,故D项错误。

8.[2019·

江苏南通模拟]“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

”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与材料中“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相符,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故B项正确。

9.清朝的省级行政长官总督和巡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

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B.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根据材料“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湘军”“21位将领”等可知,A项正确;

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掌握中央政权”说法错误,排除;

D项“最终得到解决”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0.[2019·

江西赣州模拟]1858年,英国侵略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

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统治,不会承认清政府所签条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内河航运权,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很好地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予以有效的还击,故D项正确。

11.[2019·

山东济宁模拟]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承借人

贷款者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

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

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部分湘军军饷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

队军需等费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借款用途是支付“常胜军”“湘军”军饷及“淮军”运输费用,结合史实可知,清政府对外借款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故D项正确。

12.[2019·

山东菏泽模拟]“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列强国家对中国人民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

13.[2019·

云南保山模拟]赫德说:

“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

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由材料赫德对义和团运动的分析“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可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A项正确。

14.“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120年前,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曰: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

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C.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D.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材料“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结果失败了,没有挽救清末统治危机,故A项错误;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无法对抗强大的封建势力,很快失败,故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戊戌变法失败后其采取的变法措施都被废除,故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不是其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

15.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

“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

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

……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该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因果倒置,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朕不知”“朕不觉”,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项错误;

除官吏腐败外,该项不能体现“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等信息,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

16.[2019·

山东德州模拟]19世纪末,革命党人基本上以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以及从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旧籍进行革命宣传。

这说明当时革命党人(  )

A.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

B.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

C.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

D.利用排满思想进行革命宣传

根据材料“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革命的宣传均是针对满清统治,故A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革命党人的宣传,与改良派无关,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19世纪末”,结合所学,此时尚未提出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革命党人将革命与反对满清政府统治联系在了一起,故D项正确。

17.《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

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

这一叙述表明(  )

A.孙中山有效地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

B.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

C.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

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

孙中山是革命党的领导人,故A项与“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人物不是孙中山,故B项错误;

从材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不能得出袁世凯不择手段,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袁世凯在不利于自己的形势下,就策略性地退让,反映出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故D项正确。

18.1911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

“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

……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

”这说明(  )

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

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

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

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海关的旗子是黄龙旗,材料中“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所以江汉海关并未被革命政权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中呈现的是在革命地区,英国悬挂黄龙旗,可看出是对辛亥革命的抵制,故B项正确;

材料中呈现的是莫理循对苏古敦的评价,所以C项错误;

材料直接说明的是英国人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抵制,但并不表明他们一定支持清政府,故D项错误。

19.[2019·

咸阳模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清朝政权

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辛亥革命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共和之路,故B项错误;

材料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不是论证它的成功之处,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D项正确。

20.一位历史学家说:

“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

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

”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

A.推翻满清反动统治B.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列强在华势力D.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历史学家说的“民族革命”是指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其含义是推翻满清反动统治,故A项正确;

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权主义”,故B项错误;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驱逐列强在华势力,故C项错误;

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1.[2019·

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模拟]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

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依所学,近代中国中外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

依所学,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这种变化说明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故B项正确;

依所学,中国近代的潮流是向西方学习,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并未减弱,故C项错误;

依所学,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否定,故D项错误。

22.[2019·

唐山模拟]1907年,中国有人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

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力”,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

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

这种认识(  )

A.宣传三民主义B.唯恐天下不乱

C.鼓吹民主革命D.绝非时代主流

题目中并未牵涉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07年”得出此时中国正在由改良走向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得出中国鼓吹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

根据前面的分析,此种思想属于时代主流,故D项错误。

23.“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此次革命”即辛亥革命,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有“国体改革”的作用,A项强调的是推翻了清王朝而已,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

“国体改革”就是国家性质的改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形式上的资产阶级政权,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其他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并没有清除,故D项错误。

24.[2019·

呼和浩特调研]1927年10月,国民党在纪念辛亥革命宣传中提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这一态度旨在(  )

A.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B.突出辛亥革命反帝的内涵

C.有意淡化民生主义的宣传

D.委婉承认辛亥革命的失败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10月”,此时国民大革命已经结束,革命统一战线破裂,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民权革命的确立……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得出突出辛亥革命反帝的内涵,故B项正确;

题目中并未牵涉民生主义,以及对民生主义的态度,故C项错误;

D项表述与题目中“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不符,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⑦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拜上帝教)“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这旨在强调拜上帝教(  )

A.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 B.强调发展对象的民间性

C.中西文化畸形结合的产物D.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拜上帝教出现之前,基督教早已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不能得出其发展对象的民间性,故B项错误;

“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得出中西文化的结合,但不是正常的结合,故C项正确;

“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故D项错误。

昆明一中月考]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称:

“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官盐运营

B.清政府放宽了官盐民营政策

C.出于对太平军经济封锁的需要

D.川、粤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称:

‘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引起国内局势的变化,对官盐运营造成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湖南怀化考试]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

“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

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

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据材料“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

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可知,在太平天国占领区经济比较稳定未出现赤地千里的现象,故D项正确。

4.[2019·

重庆调研]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

百磅)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

1050810

59500

5.7

1854

1190340

204900

17.2

1856

1306770

409726

31.4

1859

1109152

465944

40.2

A.英国市场的需求B.内外战争的冲击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材料中1853~1859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故B项正确。

5.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

“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

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错误;

“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表明对天王的尊重,不是严厉批评,故C项错误;

“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故D项正确。

四川乐山模拟]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1911年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13人中,皇族7人。

这一改革(  )

A.标志近代立宪运动起步B.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需要

C.彰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D.旨在应对国内政治浪潮

材料反映的宪法大纲和责任内阁仍以皇权至上,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宪法大纲和责任内阁维护皇权地位,不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的皇位世袭和皇族内阁,不能体现出民主观念,故C项错误;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了缓解反清革命高涨而实行的骗局,故D项正确。

云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D.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

结合所学,清末新政中有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此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