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8739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几首现代诗歌了,具备一定赏析诗歌的能力,但就本诗而言,《峨日朵雪峰之侧》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生命意识,学生对于这一点会难于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昌耀及诗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意象,体会凝重而又壮美的意境氛围;

  3.感受诗歌当中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歌意象,体会凝重而又壮美的意境氛围;

  2.感受诗歌当中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第2课的第三首诗——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本诗为自读诗歌,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教师课堂点拨,所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堂更为合适)

  二、相关介绍

  1.作者介绍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负伤回国,同年进入河北省荣军学校。

1956年到青海文联工作,后长期在农场劳动,1979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作。

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

》《意绪》等。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

  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

由于长期生活在青海地区,其作品带有青海高远的民风民情和高原气质。

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吸取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探索的成果,从民间文学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又接受了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中的有益经验。

昌耀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

  2.创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是一九六二年八月。

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

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意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

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

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告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对于昌耀写于1963年8月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色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按照“由内而外”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峨日朵”雪峰的所在地,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百姓对“峨堡”的发音。

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的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

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三、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朗读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①结合文本末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②本诗主要写了什么?

  ③说一说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明确:

  ①石砾(lì

)铆钉(mǎo)揳入(xiè

)罅隙(xià

  ②内容:

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昌耀在攀登峨日朵雪峰时,从其侧方看到的景与物,还有作者当时感受与思考。

  ②感受:

博大、苍凉、浑厚、孤独、凝重、壮美、惊险……

  2.听朗读音频,指定3名学生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三、精读涵咏,梳理内容(本活动为内容梳理,简略讲解)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第2篇

  语文教案语文试题语文课件作文大全语文知识教学文档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峨日朵雪峰之侧》名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昌耀写的这首诗,是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

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

“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

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

但西沉之势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

山海的幽杳又似有黑洞般无穷的引力。

石砾不时的滑坡,深渊兴起

  一派有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嚣鸣。

诗人猛然惊觉,本能的将“指关节铆钉一样的楔入巨石的罅隙”。

这句极为生动形象。

千层底被撕裂的细节,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有峨日多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二、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诗人,籍贯湖南桃源。

1936年6月27日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

昌耀早年丧母。

父亲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

父亲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的指导员,后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伯父王其梅早年即为中共党员,曾是北京“一二·

九”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

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

1958年被划成右派。

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

1979年平反。

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昌耀主要作品:

《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

》《大山的囚徒》《一百头雄牛》《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峨日朵雪峰之侧》《哈拉库图》《慈航》、《意绪》、《哈拉库图》《一十一枝红玫瑰》;

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三、阅读理解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课堂活动:

同学们自主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各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形象、主题、表达艺术,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寓意。

  四.合作探究

  1.诗歌首句说: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

  探究: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

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2.“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3.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诗人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

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

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第3篇

  1.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意境美。

  【核心素养】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鉴赏水平。

  2、赏析诗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3、联系语境,品味诗歌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1.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2.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诗人柏桦曾说:

“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

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

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欣赏这部长卷。

  二、作家作品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

》、《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

三、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

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四、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

“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

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

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的视觉形象,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

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这是诗人精心雕琢的一个“特写镜头”,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这不起眼的细小的意象比司空见惯的“雄鹰或雪豹”更有力量,也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

请简要分析。

  寓意:

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分析:

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

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6.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探究下面的诗句的寓意。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等奖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情感,学习借鉴抒情达意的表现方式。

  2、通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学习,继续强化理解分析表达的规范。

  。

  3、从抒情表达的角度,进一步落实新诗创作实践。

  教学重点: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教学难点:

新诗创作的模仿与借鉴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内容: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象、境、意

  一、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

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

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二、创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

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

  三、阅读与赏析——学生落实在笔头上

  1.词语积累:

  薄壁石砾深渊嚣(xiāo)鸣

  铆钉锈蚀赐予

  揳(xiē):

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

  罅(xià

)隙:

缝隙。

  2.题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侧”如何理解?

  相关联想——雪峰之巅、雪峰之麓、雪峰之侧。

  雪峰之侧——半山腰。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紧扣题目,互作注释:

“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

这是历尽艰辛的攀登,这是竭尽所能才达到的高度,这是我当下生命所及的高度,今后还将有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与自己的目标尚有距离,是丰满的自信、现实的坚持与客观的无奈的交融。

  3.如何理解“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这一形象?

  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雪豹、锈蚀的岩壁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构成雄浑、壮美、崇高的审美特征(意境),与蜘蛛与弱小与可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热爱,对生命力的赞诵。

使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4.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视听合一: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

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特写镜头: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

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强烈的对比:

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

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

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

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5.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

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

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

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