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75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Word下载.docx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解析】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内战双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渔利。

【答案】A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考点】

(1)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之战

(2)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

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答案】

(1)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

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2分)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

将士贪生怕死;

洋员鼓动投降;

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

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

2.(2010·

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根据

图示提供的信息:

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所以经分析此役的影响应该选择A。

3.(2009·

8)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军。

【答案】B

辛亥革命

1.(2012·

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2.(2011·

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答案】A

3.(2010·

22)(9分)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影响的理解。

可以从政治上: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等方面加以解答。

【答案】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影响的理解。

可以从思想上: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方面考虑。

【答案】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

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但图中未涉及檀香山,与“20世纪初期”也不尽相符,故A项错误;

图中带★处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一致,以此为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故B项正确;

1915年,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而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时间顺序不对,故C项错误;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早期组织,时序不对,故D项错误。

2.(2013·

22)(13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5分)

【考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革命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问根据地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注解的三大军阀、国民党和地图名称,不难判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据点。

军事斗争从地图名称可以归结:

北伐。

结局一是从取得的成果上归结,而是从最终国共关系的破裂上分析。

(1)状况:

军阀割据;

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

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

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五四运动影响的理解。

可以从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4.(2009·

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解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故C项表述错误

【答案】C

国共政权的对峙

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

……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解析】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原因是“国家又濒于危亡”,AC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直接导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D项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可乘之机,都反映的是国内矛盾,与国家危亡没有直接关系。

B项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符合题意。

抗日战争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考点】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

“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

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战争

(2)问错误估计据材料二可以从民族凝聚力、军事力量、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

表现政治上主要从统一战线角度回答;

军事主要从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配合抗战上归结。

(2)错误估计:

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

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2011·

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

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

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

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

此事(  )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①表述错误;

武汉空战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武汉会战的组成部分,②表述正确。

【答案】C

4.(2010·

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进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

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伏击战,故应排除;

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故排除;

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5.(2009·

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根据现代化史观,近代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近现代化的历程。

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比较多,现代化只是其中一条线索;

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

6.(2008·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

……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了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

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1)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察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

(2)问要分析材料中话错在哪里。

第(3)问考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

第(4)从民间、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

(1)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解放战争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并不是与国民党设想的那样,从而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计划。

2.(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