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395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6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手少阴心经Word下载.docx

少冲,曲池。

  [刺灸法]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艾条温灸3~5分钟。

少府

  HT8少府Shao fu

府,指神气所居处。

穴属手少阴心经荥穴,居神门之后手掌中,故称“府”。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掌远纹中。

握拳时,当小指尖所指处。

横与劳宫相平。

“在小指本节后陷者中,直劳宫”;

《循经考穴编》:

“居小指本节后歧骨缝陷中”。

  肌肉:

掌腱膜、第四蚓状肌、指屈深、浅肌腱,深层为第三骨间掌侧肌和第四骨间背侧肌。

第四指掌侧总神经(尺神经分支)。

指掌侧总动、静脉。

  [类别]荥(火)穴。

  [功效]清心火。

心悸,胸痛,臂酸,小指拘挛,掌中热,阴挺,阴部瘙痒,卒疝,小便不利,遗尿,久疟振寒,烦满,少气,悲恐畏人,嗌中有气如息肉状。

心律失常。

  嗌中有气如息肉状:

少府、蠡沟。

  小便不利、癃:

少府、足三里。

  心律不齐:

少府、通里、内关、大陵。

  [刺灸法]直刺0.3~0.5寸。

禁用直接灸。

神门

  HT7神门Shen mēn

  [别名]中都、兑冲。

  [释名]神,心神;

门,门户。

穴属手少阴心经原穴,与心神相应,故名。

因近豌骨骨,别名“兑冲”(《针灸甲乙经》)。

  [位置]腕部腕掌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当豌豆骨后方。

“在掌后兑(锐)骨之端陷者中”。

尺侧为尺侧腕屈肌腱。

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尺神经掌支双重分布,桡侧为尺神经干。

桡侧为尺动、静脉。

  [类别]输(土)穴;

原穴。

《灵枢·

卫气》: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

  [功效]安神宁心,清火凉营,清心热,调气逆。

头痛,眩晕,痴呆,癫闲,健忘,怔忡,心烦,失眼,呕血,唾血,黄疸,胁痛,发热,脏躁,喉痹,鼻寒,遗溺,咽干不嗜食,失音,喘逆上气,手及臂挛。

失眠、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舌肌麻痹。

  手臂挛:

神门、少海。

  笑若狂:

神门、阳谷。

  惊悸少气:

神门、蠡沟、巨阙。

  呆痴:

神门、少商、涌泉、心俞。

  惊恐心痛:

神门、少冲、然谷、阳陵泉、内关。

  气虚怔忡:

神门、中脘、气海、足三里。

  不寐:

神门、三阴交。

  [刺灸法]直刺或在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刺入0.3~0.5寸,或向灵道作透刺。

不宜作直接灸,艾条灸5~15分钟。

阴郄

  HT6阴郄Yīn xī

  [别名]少阴郄、手少阴郄。

  [释名]阴,指手少阴心经;

郄,孔隙。

穴属手少阴心经郄穴,故名。

  [位置]前臂掌侧,腕横纹上5分,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

当神门上5分。

“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

“在兑骨大筋下阴分间,阴郄在筋上,阳谷在筋下”。

尺侧腕屈肌腱与指屈浅肌之间,深层为指屈深肌。

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尺动脉。

  [类别]郄穴。

  [功效]清心火,潜虚阳,安神志,固表分。

头痛,眩晕,心痛,惊悸,洒淅恶寒,鼻衄,吐血,喉痹,盗汗,小儿骨蒸,失音不能言,霍乱,胸中满,寒嗽。

神经衰弱,肺结核。

  心痛、烦满舌强:

阴郄、中冲。

  多惊:

阴郄、间使、二间、厉兑。

  盗汗:

阴郄、后溪。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3~5分钟。

通里

  HT5通里Tōng lǐ

  [释名]通,通达;

里,虚里,指心。

穴属手少阴心经,与心相应,故名。

  [出处]《灵枢·

经脉》。

  [位置]前臂掌侧面,腕横纹(神门)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当灵道下5分。

  《灵枢·

经脉》:

“取之掌后一寸”;

“兑骨直下一寸,子骨之内,大筋之外。

又法:

居神门后一寸”。

  [类别]络穴。

  [功效]宁心安神,熄风和营。

头痛目眩,热病懊憹,心悸怔忡,舌强,喉痹,肘臂痛,手腕痛,月经过多,遗尿,脏躁,崩漏。

心律失常,房颤,急性舌骨肌麻痹,神经衰弱,癔病。

  头目眩疼:

通里、百会。

  经血过多:

通里、行间、三阴交。

通里、心俞。

灵道

  HT4灵道Ling dao

  [释名]灵,心灵;

道,穴道。

穴属手少阴心经,为心灵所行之穴道。

  [位置]前臂掌侧面,腕横纹(神门)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

“在掌后一寸五分”;

“一法:

在阳谷后一寸,子骨之下,大筋上。

  [类别]经(金)穴。

  [功效]宁心、安神。

心痛,脏躁,暴喑不能言,肘臂疼痛,肘挛,瘛疭,悲恐。

癔病,房颤,心悸。

  暴喑不能言、口噤:

灵道、天突、天窗。

  肘挛:

灵道、尺泽、少海。

少海

  HT3少海Shao hǎi

  [别名]曲节。

海,指脉气汇集处。

穴为手少阴心经之合穴,脉气深大如水流入海处。

位居时部,别名“曲节”(《针灸甲乙经》)

根结》

  [位置]肘内侧,屈肘时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

《外台秘要》引甄权云:

“穴在臂侧曲肘内横纹头,屈手向头而取之”;

《太平圣惠方》:

“在肘大骨外,在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

得之。

旋前圆肌、肱肌。

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

贵要静脉,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

  [类别]合(水)穴。

  [功效]疏心气,清包络,宁神志,化痰涎。

心痛,呕吐涎沫,两臂顽麻,手颤肘挛,腋痛,瘰疬,健忘,气逆。

淋巴结炎,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尺神经痛。

  心疼手颤:

少海、阴市。

  两臂顽麻:

少海、手三里。

  瘰疬:

少海、天井。

  尺神经痛:

少海、神门、阴郄,通里,青灵。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方斜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青灵

  HT2青灵Qīng ling

  [别名]青灵泉

  [释名]穴与“清冷渊”相近而得名。

“青灵”为“清冷”之音转。

  [出处]《太平圣惠方》。

  [位置]上臂内侧,肘横纹(少海)上3寸,肱二头肌内侧沟中,当腋窝顶点(极泉)与少海连线的下1/3折点处。

  《太平圣惠方》:

“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

《动功按摩秘诀》:

“伸肘之时,臂

对眼,与乳相平,赤白肉际青筋上是穴也”。

肱三头肌、肱肌。

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

肱动脉、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

肩臂不举,头痛振寒,目黄胁痛、双目冷泪。

尺神经麻痹、漏肩风。

  双目冷泪:

青灵、合谷。

  [刺灸法]在肱动脉外侧直刺0.5~1寸。

极泉

  HT1极泉Jiquan

  [释名]极,尽端、深凹处;

泉,水泉,指穴位。

穴居腋窝之中,故名。

  [位置]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举臂开腋取之。

“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中”。

背阔肌腱、大圆肌。

臂丛(腋动脉为臂丛的主要分支所包围。

前方为正中神经内侧根;

后方为臂丛后束,有腋神经和桡神经;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有正中神经外侧根和肌皮神经。

腋动脉内侧伴有腋静脉,两者之间的前方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方有尺神经。

腋静脉的内侧为臂内侧皮神经。

腋动脉,内侧伴有腋静脉。

心痹、干呕哕,四肢不举,心痛,渴而欲饮,胁下满痛,臂肘厥寒,马刀挟瘿,黄疸、嗌干。

上肢手术针麻用穴、腋窝痛、吞咽不利。

  心痛干呕烦满:

极泉,侠白。

  咽干:

极泉、太渊、偏历、太冲、天突。

  四肢不收:

极泉、日月、脾俞。

  腋窝痛:

极泉、肩贞、少海、内关、阳辅、丘墟。

  [刺灸法]上肢外展,避开腋动脉,向肩峰方向直刺0.5~1寸。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

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

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

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

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

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

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

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如眼睛带黄。

耳朵重听。

脸颊、喉咙肿痛。

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

头重、头痛的感觉。

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

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

小肠经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个。

听宫

  SI19听宫Tīng gōng

  [别名]多所闻。

  [释名]耳司听,宫居中。

穴位于耳屏前中央,故名。

刺节真邪》。

  [位置]面部,耳屏(耳珠)中央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在耳中珠子……”;

《难经》丁德用注:

“在耳内珠子上是也”;

《医学入门》:

“在耳前珠子旁”;

《针灸集成》:

“耳前肉峰内面”。

颞筋膜。

(深层为外耳道外侧的软骨部)

面神经、耳颞神经。

颞浅动、静脉分支。

  [类别]交会穴: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功效]宣耳窍、宁神志。

癫狂痫、惊、耳聋、耳鸣、耳痒、瞤耳、耳出清汁、齿痛、心腹满、臂痛、瘛疭、眩仆、喑不能言。

聋哑、眩晕(美尼尔氏征)、中耳炎、外耳道炎、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

  耳聋气闭:

听宫、听会、翳风。

  瞤耳:

听宫、颊车、合谷。

  心下悲凄:

听宫、脾俞。

  痰火耳鸣:

听宫、肾俞、中脘、丰隆。

  中耳炎:

听宫、翳风、合谷。

  [刺灸法]微张口使下颌小头前移,避开血管,直刺或稍向下方斜刺0.5~1.5寸。

如以85°

角向前下方(对侧咬肌)深刺2.5寸,可越过下颌小头后缘及茎突前方,而达咽后壁与第1~2颈椎椎体前缘之间。

禁直接灸、艾条温灸10~15分钟。

颧髎

  SI18颧髎Quanliao

  [别名]颧髎、权髎、兑骨。

  [释名]颧,颧骨;

髎,又作窌,骨孔。

穴在颧骨下凹陷处,故名。

  [位置]面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与迎香相平。

“在面(九頁)骨下廉陷者中”;

《外台秘要》:

“兑骨端陷者中”;

“上直瞳子髎”;

“直瞳子髎二寸,少在颧骨下。

咬肌起始部、颧肌中。

面神经、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

面横动、静脉分支。

手少阳、太阳之会。

  [功效]祛风、利面颊。

口眼歪斜、面赤、目赤黄、目眩、口眼瞤动、(出頁)肿唇痈、口不能嚼、齿痛、颊肿痛。

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颅脑手术针麻用穴,拔上颌牙针麻用穴。

  口僻:

颧髎、龈交、下关。

  齿痛:

颧髎、二间。

  目赤黄:

颧髎、内关。

  目(上疒+下贵):

颧髎、大迎。

  [刺灸法]直刺0.5~1寸。

禁灸。

天容

  SI17天容Tiānrōng

  [释名]天,指上部;

容,容纳,指咽喉部能“容”物。

穴居颈部近咽喉处,故名。

本输》。

  [位置]颈外侧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在耳曲颊后”;

《灵枢经脉翼》作:

“在耳下曲颊后”;

“约去颊分许陷中”;

“在颊车向后二寸大些”。

胸锁乳突肌停止前缘,二腹肌后腹下缘。

浅层有耳大神经前支、面神经颈支、副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

前方为颈外浅静脉及颈内动、静脉。

  [类别]《灵枢·

根结》:

“足少阳根于窍阴……入于天容……”。

《针灸甲乙经》则称本穴为“手少阳脉气所发”,现从《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归入手太阳。

  [功效]清咽消肿。

耳聋、耳鸣、咽肿、喉痹梗咽,颈项痈肿,不能言,咳逆上气,胸痛,胸满不得喘息,呕逆吐沫,齿噤,喘喝坐伏病恶埃烟、疝积,寒热,颈项瘰疬不可顾,瘿,肩痛不可举,齿牙龋痛。

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中心性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病变、中风。

  肩痛不可举:

天容、秉风。

  颈肿项痛不可顾:

天容、前谷、角孙、腕骨、支正。

  耳聋,嘈嘈若蝉鸣:

天容、听会、听宫、中渚。

  咳逆上气、喘息、呕沫齿噤:

天容、廉泉、魄户、气舍、譩譆、扶突。

  急性扁桃体炎:

天容、少商、合谷、曲池。

  咽喉炎:

天容、天柱、合谷。

  [刺灸法]仰卧,将肩部垫高,充分暴露颈部。

先用左手摸清血管搏动位置,在胸锁乳突肌内缘与血管之间进针,以40°

的倾斜角向后、向内、向上缓缓刺入1~2寸。

禁用直接灸,艾条温灸10~15分钟。

天窗

  SI16天窗Tiān chuāng

  [别名]窗笼。

窗,孔窍。

穴在颈部近耳窍处,故名。

  [位置]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喉结相平处。

当扶突后上5分。

“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

”《针灸集成》:

“在直耳下

二寸”。

斜方肌前缘、提肩胛肌后缘、深部为头夹肌。

枕小神经。

耳后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分支。

“手太阳根于少泽……入于天窗……”。

  [功效]清咽、消肿、开音。

颊肿痛、肩痛引项、耳鸣、耳聋、暴喑不能言,咽冷声破,中风缓纵不随,喉嗌痛、乳蛾、喉痹、瘿气、颈痛、头痛、瘾疹、癫狂、肩痛引项、齿噤、汗出、痔漏。

甲状腺肿大。

  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

先灸天窗五十壮,息火,乃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窗五十壮。

  口噤:

天窗、翳风。

  乳蛾:

单蛾,天窗穴……以针深刺患边一、二寸许,至喉内当处,而后即出。

旋使病人吞涎无碍,神效。

双蛾,天窗、尺泽、神门、足三里、太溪,并针少商及大拇指爪甲后根排刺三针。

  瘿:

天窗、臑会。

  [刺灸法]避开血管直刺0.5~1寸。

艾炷灸3~9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肩中俞

  SI15肩中俞Jiān zhōng shū

  [释名]穴居肩背部,与肩外俞相比,靠近人体纵轴(中线),故名。

  [位置]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旁开2寸处。

“在肩甲内廉,去脊二寸陷者中。

”《循经考穴编》:

“当是大椎旁开二寸”。

浅层为斜方肌,深层为提肩胛肌,第一胸椎横突端。

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

深层为颈横动、静脉分支。

  [功效]宣肺降逆。

咳嗽、哮喘、唾血、目视不明,肩背疼痛,寒热,小儿奶痨。

支气管炎、落枕、颈椎病、支气管扩张。

  肩胛上神经痛:

肩中俞、曲垣、臑会、少海或肩中俞、大杼、肩外俞。

  支气管炎:

肩中俞、肺俞、内关、足三里。

  肩背酸痛:

肩中俞、大椎、肩井、支沟。

  支气管扩张:

肩中俞、身柱、至阳、孔最。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慎勿深刺,以免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艾炷灸3~10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肩外俞

  SI14肩外俞Jiān wai shū

  [释名]穴居肩背部,与肩中俞相比,位偏于外,故名。

  [位置]背部第1胸椎棘穴下(陶道)旁开3寸处,当肩胛骨内上方。

“在肩甲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

”《类经图翼》:

“与大杼平”。

斜方肌、小菱形肌。

(深部为肺脏)。

副神经、第一胸神经后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

深层有颈横动、静脉。

  [功效]祛风。

肩胛中痛,热而寒至肘,颈项强急。

颈椎病、落枕。

肩外俞、外劳宫。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慎勿深刺,以免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曲垣

  SI13曲垣Qū yuan

  [释名]曲,弯曲;

垣,矮墙,形容肩胛冈。

穴当肩胛冈内侧端弯曲处,故名。

  [位置]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凹陷处,当第2胸椎棘突与臑俞连线的中点。

上直肩井。

“在肩中央,曲甲陷者中”;

“在(肩井、天宗)二穴之中,微向外些。

斜方肌、冈上肌。

第一至三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重叠分布、副神经、肩胛上神经支。

颈横动、静脉、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分支。

肩胛周痹,肩臂热痛、肩膊拘急疼闷。

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肩胛下神经痛、颈椎病。

  肩胛下神经痛:

曲垣、臑会、天宗、肩髃。

  冈上肌腱炎:

曲垣、臂臑、阳陵泉(均病侧)。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

秉风

  SI12秉风Bǐng fēng

  [释名]秉,执持,又通“柄”;

风,指风门。

穴近风门,两穴同居肩胛冈上,故名。

  [位置]肩胛部,冈上窝中央,举臂呈凹陷处。

当曲垣与巨骨之间,天髎外下方,下直天宗。

“侠人(天)髎在外,肩上小臑骨后,举臂有空。

”《医宗金鉴》:

“从天宗上行”。

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胛上神经。

肩胛上动、静脉。

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

肩痛不可举、肩胛疼痛、项强、腠理不密风邪易入、咳嗽顽痰。

颈椎病、漏肩风。

天宗

  SI11天宗Tiān zōng

  [释名]天,高处;

宗,宗仰。

古以日月星辰为天宗,穴在上背部肩胛高处,故名。

  [位置]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