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05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 母语习得Word文档格式.docx

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对儿童学习语言的这种神奇现象非常重视,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关于第一语言获得的理论。

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后天环境论

  后天环境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是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

儿童生下来时大脑只是一张白纸,他听到成人的说话便受到了语言刺激,然后就模仿成人的话语。

通过不断地刺激和模仿,儿童就学会了母语。

  这种机械模仿说虽然比较合乎一般的外行人的看法,但是,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一些话语儿童并不模仿,为什么儿童可以说出他从不可能听到的一些话语。

如儿童常说的一些可笑的话就不一定是他从成人那里听到过的。

为了克服机械模仿说的缺陷,人们又提出了“强化说”和“选择性模仿说”。

  强化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他认为,当儿童对成人语言模仿正确时,就会受到鼓励,从而使正确的语言行为得到强化;

如果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正确,就不会受到鼓励,因而得不到强化。

儿童就是在不断地强化中学会语言的。

但是,许多研究发现,父母对于儿童的意义表达非常重视,但是并不太注意儿童语言形式上的正误;

有时父母的强化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并不一定发挥作用。

这说明强化说还是一种不尽人意的理论。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并不是对成人话语进行机械模仿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当儿童对某种语言现象具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时,才会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模仿;

而且模仿也不仅限于具体的语句模仿,儿童还会对语句的结构进行模仿,并依照这种结构造出新的句子。

选择性模仿说比机械模仿说前进了一大步,指出了模仿的条件和模仿与新话语产生的关系。

但是仅用模仿来解释儿童语言的发展,仍然是有偏颇的。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同后天环境论恰巧针锋相对,认为第一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说”和伦内伯格的“自然成熟说”。

  乔姆斯基极力反对行为主义的模仿说、特别是斯金纳的强化说。

他认为,语言是由无限多个句子构成的,句子的无限性决定了儿童不可能对一个语言的所有句子都进行模仿;

但是儿童却可以听懂或说出他从未听到过的句子。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儿童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这种经典性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对儿童语言发展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简称LAD),这个装置具有一套抽象的全人类共有的语法系统和类似于语言学家一样的语言分析能力。

当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成人语言之后,就会利用LAD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概括出各种具体语言(如英语、法语等)的语法规则;

这些语法规则作为一些具体的语言参数,赋值到与生俱来的抽象的全人类共有的语法系统上,就像是给方程中的未知数代入具体的数值一样。

这样儿童就学会了各种具体的语言。

  伦内伯格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先天性的。

他从多个方面比较了儿童生理发育和语言发展的同步关系,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同生理的发育一样,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

比如儿童生下来时不会走路,但已具有了走路的可能性,后天的生理发育一旦成熟,儿童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路。

儿童生下来时也已经具有了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在后天的逐渐发育中成熟。

许多生理发育都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或临界期,当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或临界期之后,即使具有发展的条件,也不能再发展起来。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或临界期是几岁,学术界意见尚不一致,但是人们一般都承认它的存在。

例如在印度发现的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两个孩子,当她们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虽经专家细心教育,因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而再也不能学会语言。

  乔姆斯基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儿童的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充满创造的过程,并把第一语言获得同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联系在一起考察,是富于启发意义的。

但是,他所说的LAD只是一种假设,人们还难以在大脑中找到它的踪迹。

伦内伯格的理论使我们看到了先天因素和生理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但是他只是揭示了语言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而仅靠此来解释儿童的语言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是以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说为基础的。

皮亚杰认为,语言学习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儿童并没有先天的独立于认知能力的之外语言学习能力,语言的发展是受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的,是儿童的主体因素与可贵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过程。

  在皮亚杰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用认知的发展过程来解释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

许多研究发现,语言的发展确实与认知发展的有关,比如,一般说来,认知难度较低的语言现象总是比认知难度较高的语言现象先发展。

但是,这种理论只承认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或否认语言发展对认知的影响,也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现在的一批学者,综合前人研究之长,又提出了一新的理论,社会交往说就是其中的一种。

社会交往说既承认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学习能力,也不否认认知因素对儿童语言的影响,并且还批判地继承了行为主义的一些合理的思想。

他们发现,成人同儿童交谈,所使用的言语同成人之间的交谈很不一样,这种“儿向言语”同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而且,没有语言交流,儿童也不能获得语言。

比如有一对聋哑夫妇的孩子,各方面都很正常,但因身体原因不能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只能让他对着电视学习语言,不过,这种单向的非交流式的学习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孩子跟着父母学会了聋哑手指语,而没有学会自然语言。

  迄今为止,人们对儿童语言获得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学说纷呈,有时是针锋相对。

但是有一点似乎是较为明朗的,即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先天的和后天的、生理的和心理的、主体的和环境的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现在离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还相当遥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交往说是一种处于发展完善中的很有希望的理论。

 

二、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照理研究第一语言的获得,即要研究口语的获得,也应研究书面语的获得。

但是,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是没有书面语的,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成功地获得书面母语,再加之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书面语获得的成果相当有限,因此,这里主要是讨论儿童的口语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大约可以粗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岁之前是语言准备阶段;

一岁至学龄前是语言的发展阶段;

此后是语言的完善阶段。

下面对这些阶段作梗概性的介绍。

 

(一)准备阶段

婴儿出世便踏上了学习语言的征程。

在0~1岁期间他的与语言有关系的生理器官和心理素质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话语,并开始说出单词句。

大约在四个月时,婴儿已经能发出母语中的一些音素,具有了母语语流模式的雏型;

并开始出现了用声音与成人交流的萌芽。

大约到了六七个月时,语言已开始有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婴儿已能理解一些最简单的话语,例如“灯灯呢?

”“再见。

”“笑一个。

”之类。

到一岁前后,儿童开始说出单词句,如“妈妈”“爸爸”“打”等。

到了此期,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宣告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一开始说出的话语与目标语言有较大的不同,大约在二岁半以后,儿童语言的特殊成分逐渐减少,并在目标语言的框架框架发展,语感开始建立。

这一阶段的内容特别丰富,需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1.语音的发展

在一岁前,婴儿已能发出很多种声音,其中有一些非母语的音。

但是到了此期,非母语的音逐渐减少,而且此前一些会发的母语中的音也发不出来了。

这一方面表明母语对儿童发音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使人看到在此之前儿童所发的音,即使是所发的母语中有的音,也只是声音而不是语音。

所以,当声音同意义结合构成词语时,或者说当声音变为语音时,原来一些会发的音此时也发不出来了。

  雅可布逊的研究指出,儿童音位的发展与人类语音的普遍性有关,即儿童把声音当做语音来学习和使用时,他先掌握的是人类语言中共有的音位,后掌握某具体语言中的特殊音位。

例如:

[a][o][i][p][m]等元音和辅音是人类语言中共有的,因此所有语言社团的儿童在获得音位时,总是先掌握这类音;

而像汉语的送气音、卷舌音、边音,法语和俄语的颤音等,则是汉语、法语、俄语等所特有的,所以学习得些语言的儿童掌握这些音都比较晚。

雅氏的说法已得到了大量事实的验证。

由于儿童掌握语音的先后顺序与语音的普遍性有关,所以,语音共性的研究对于刻画儿童语音发展的先后顺序很有帮助,反过来,对于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的研究,也会对语音共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雅氏还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语音习得与失语症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

语音习得的先后顺序同失语症病人失去语音的顺序恰好呈逆相关,即失语症病人先失去的音,正是在儿童期后习得的音;

而他们后失去的音又正是在儿童期先习得的音。

这样以来,就把语音共性、儿童语音习得顺序和失语症病人患病的程度三者联系起来,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其他方面的研究所借鉴。

  一般说来,儿童到四岁左右,母语的音位系统已基本掌握。

以后的任务就是发展与语用关系密切的韵律了。

  2.词汇的发展

  儿童开始掌握的都是一些常用词和词的常用义。

词汇量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日俱增。

儿童在三岁前大约已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四岁时约为1,600个词,五岁时达到2,500个左右,六岁时词汇量已有3,000~3,500个。

尽管各个研究者所得到的数据有些出入,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3~4岁和4~5岁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对汉族儿童的研究表明:

3岁儿童的日常言语中已有各种词汇类型;

3~5岁以实词的增长速度为最快,5岁以后虚词增长的速度加快,这说明5岁是儿童言语能力朝着连贯、简练进展的转折点,也是语言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

  儿童对词义的掌握是人们非常感兴趣也是认识最分歧的问题。

较为流行的看法是:

儿童一开始并没有把一个词的义素像成人那样掌握得很好。

有时他所掌握的义素少于成人,从而造成词义的过分概括,比如他一开始可能把所有的四条腿的动物都叫“狗狗”,因为他此时尚没有掌握狗区别于其他四条腿的动物的义素;

有时他所掌握的义素又多于成人,从而造成词义所指过于狭窄,比如他一开始可能只把自己家的那只小花猫叫“猫猫”,而不把其他的白猫、黑猫等叫“猫猫”。

词义的过分概括称为“泛化”,词义的过于狭窄称为“窄化”。

  儿童对于词义的学习,受到他最先把该词义同某事物联系的深刻影响。

比如,当他首先把麻雀叫做“鸟”,那么,麻雀就被他当做“鸟”的原形,从而影响到他对其他鸟的认识。

当他再学习“鸡”“鸭”“燕子”“老鹰”之类的词时,就要看它们与麻雀的相似程度而认为哪些属于鸟哪些不属于鸟。

为什么西方人把知更鸟看作鸟的典型而汉族人则往往把麻雀而不是把知更鸟看作鸟的典型,就在于汉族儿童在学习“鸟”这个词时,首先是把它与麻雀联系在一起的,而西方儿童则是首先把“鸟”同知更鸟联系在一起的。

这可以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对事物的分类和归类上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约不把下棋、打桥牌看作体育活动,也是这一原因造成的。

  3.语法的发展

  儿童的语法发展一般认为要经历独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和复杂句四个较大的阶段。

独词句又称单词句,是儿童语言发生时的最初语言形式。

儿童说出的是一个词,而其实表达的是一个句子的内容。

这时的句子对语境的依赖性特别大,同一个独词句的意思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所不同。

比如儿童说“妈妈”,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的意思是“叫妈妈抱”、“让妈妈给拿东西吃”、“要把发现的新奇事物告诉妈妈”、“碰到了危险向妈妈呼救”……要理解儿童话语的真正含义,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语境因素。

  儿童大约到一岁半开始进入双词句阶段。

儿童的双词句有些与成人的由两个词构成的语言单位相同,如“爸爸抱”“妈妈吃”“不要”等;

但是也有很多是与成人不同的,如“这花花”“妈妈糖糖”“狗狗没”等。

有人认为儿童此期的语法并不是成人语句的简缩,而是遵循轴心语法。

所谓轴心语法,是把双词句中的词分为两类:

一类称为轴心词,它的位置固定,要么在另一个词的前面,要么在其后面;

轴心词出现的频率高,词的范围较小。

一类称为开放词,它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以在另一个词的前面出现,也可以在其后面出现;

开放词出现的频率低,词的范围广泛。

轴心词和开放词的配列主要有以下四种:

  A 轴心词+开放词

  B 开放词+轴心词

  C 开放词+开放词

  D 开放词+φ形式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一理论并不很合适:

第一,它难以说明儿童怎样由此进入到成人的语法结构的;

第二,与很多事实不符,人们发现,所谓的轴心词也可以单独使用,而且其位置也不那么固定;

第三,只强调了语法而忽视了语义。

现在人们比较相信,双词句的配列主要是以语义角色关系为基础的,儿童在此基础上选择某种语序,比如,把施事放在受事之前,把领有者放在领有物之前等。

这种被人称为“语义关系说”的理论,考虑到了儿童早期话语的意义,得到了早期语言普遍性的验证,并可以解释儿童怎样由此发展到成人的语法结构的。

  电报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在儿童两岁左右时开始出现超出双词的句子,这种句子较少使用关联词语,较少修饰成分,有点像打电报用的语言,所以称为电报句。

电报句是对双词句的扩展,已具有成人语句的雏形,但也有许多特殊的组合方式,如“爸爸牛奶拿”(爸爸拿牛奶)、“吃饭走”(吃了饭再走)等。

儿童进入电报句阶段以后,语言发展神速加快,几乎没有经过三词句阶段,句长一下子增长起来,如“两个娃娃玩积木”“×

×

积木放盒子”“我在中山公园和爸爸划船的”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把双词句和这一阶段合称为电报句阶段,这是技术上的问题,不是学术上的本质分歧。

  大约到两岁半以后,儿童的语法发展到复杂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关联词语使用渐多,出现了较多修饰语,单句逐渐完整,并有了较多使用关联词语的复句。

这时的语句已渐趋流畅,表意逐渐丰富明确,不合格的句子逐渐减少。

如果说其前几个阶段,成人还需较多地借助语境因素来理解儿童的话语的话,那么,此时已可以较少依赖语境因素来理解了。

大约到了三岁或三岁半,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句型,到了五六岁时,口语已经基本掌握。

  4.语用的发展

  目前,人们对于语用发展的研究不多,所能讲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不断地把语境因素化为语言因素。

在单词句阶段,儿童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说主要是在语境中的,他说出来的单词不过是个提示。

从单词句到双词句到电报句再到复杂句,原来隐含在语境里的成分逐渐变为显性的语法单位呈现在句子里;

原来隐含在语境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各种语法功能词,如各种介词、连词、助词等;

原来多由表情和非语言的声音表达的感情也逐渐变为语气词、叹词和各种表达情感的语调。

这样,使儿童的话语由高语境依赖句逐渐发展为低语境依赖句。

  第二,社会化言语逐渐增多。

儿童的话语可以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两个类型。

自我中心言语是指儿童说话不是为了给他人交际,而是对自己说话,这是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语言体现;

社会化言语与自我中心言语相反,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和人交际,这是儿童社会化的语言体现。

由于儿童早期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

位,因此,自我中心言语的比例较大。

儿童早在不会说话之前,已尝试用非语言的形式进行交际,当儿童开始说话后又尝试用语言的形式进行交际,但社会化言语比例一直不大。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前时期几乎没有社会化言语,这也是言过其实了。

随着儿童的不断社会化,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社会化言语的比例越来越多。

当然,这两种言语形式比例变化的细节以及与儿童年龄的匹配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逐渐学会因人而言。

儿童早期对人与人的关系没有认识,随着他不断的社会化,慢慢懂得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关系,说话应考虑到这种种关系,于是,便渐渐能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据研究,二岁的儿童对父亲和母亲的谈话就有所不同;

四岁的儿童对不同年龄的人,比如老师和同伴,谈话所使用的句法格式就有不同,对老师多使用陈述句和一些礼貌格式,对同伴不仅使用陈述句,而且还较多地使用祈使句。

早期儿童对于交谈对象也要求信息反馈,但当交谈对象听不懂时,只是用重复的方式再说一遍,而三四岁的儿童则会改变说法,方式上有一定进步。

  此外,人们还发现,二岁儿童一般不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谈,三岁时有所发展,但是,几乎到了四岁,尚难见到三个儿童围绕同一话题的交谈。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儿童的语用的发展要落后于语言各子系统的发展。

  (三)完善阶段

  儿童到了学龄阶段,人们研究的注意力由于主要放在了书面语的学习上,所以,对此期口语习得的发展知之甚少。

较清楚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语言系统的细节。

比如,词汇量迅速增长,出现了一些专门术语和书面词语;

一些特殊的句式开始掌握,等等。

第二,此阶段语用的技巧成为语言学习的中心,逐渐学会使用社会所认可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第三,由于教育的普及,书面语的学习对口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这一阶段相当漫长,口语使用技巧的发展,也许要延续到成年期乃至人的一生。

  思考与练习

一、简述有关第一语言学习的三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给以简要评论。

  二、就你看来,模仿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三、认知和语言学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四、儿童在开始说话时,为什么原来会发的音此时反倒不会发了?

  五、按照雅可布逊的观点,儿童音位发展遵循什么普遍性的规律?

  六、儿童最早的词义是怎样获得的?

对以后词义的掌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七、儿童语法的发展大体上经历几个阶段?

各阶段有何特点?

参考资料

 

1.沙平:

《论母语方言对共同语学习的影响》

2.桂诗春:

《20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

3.周国光:

《儿童习得副词的偏向性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