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073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C项是对论证方法的分析。

第二段有两处“比如”,即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而两处举例论证所论证的内容概括为“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由此可知C项准确。

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结构的分析。

原文第一段提出新媒介发展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中间两层分别从“媒介的技术革新”和“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水平”两个方面实行分析,最后一段则作出总结,得出结论。

3.【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实行分析和推断的水平。

【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源于第二段,后半句是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做的推断,文章第三段分析的就是“受众理性的媒介素养”,从现实生活逻辑也能够推出这个判断。

所以A项准确。

B项是对“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条件的推断,这个推断符合生活逻辑。

C项是对“缺少媒介素养”对一个人在新媒介时代可能有的结果,相关内容能够从第三段实行推断判断。

C项对推出的两大结果“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表述过于绝对。

D项是对“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体水平不能提升”的影响分析。

文章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与“受众媒介素养”“良性互动”实行分析论证,内此推知“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成立,可知D项准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水平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A项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后文又提到,方快因为朗读而成当了班长,有了名气,并带动班里朗读的风气,而“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所以A项准确。

B项,文中提到“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方面他“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这体现他“坚持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面对方快的恶作剧,他连声叫好,还提拔方快做班长,方快成了好学生,并获得全选朗读比赛第三名,这体现他“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所以B项准确。

C项,三个“成了”、三个“全不顾”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加语势,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可知这种语势正是表现了方快成名后的快意,“我”朗读时的忘我,所以C项准确。

D项,“文章借此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

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

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在文中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5.【参考答案】

(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

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

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

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

(4)使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5分)

【命题立意】本题拟从画线句子的鉴赏角度着重考查考生对散文语言鉴赏评价水平。

【试题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是语文课上学习的新课《青蛙》的一段,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朗读的内容。

这段“引文”有多重别有意味之处。

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的巧妙吻合:

“老青蛙”—语文教师,“满塘的蛙”—“我们”;

“先发出单音的独唱”—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我们齐声朗读。

第二是引文中的“青蛙”与课堂里的“青蛙”。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被方快踢倒瓦罐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是“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

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

等到教室内因青蛙的出现而大乱时,只有方快一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这里的“青蛙”比喻的是语文教师。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

呱!

……”所以,这段引文与文章内容的贴切,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表达效果。

同时划线部分的老青蛙,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和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

老师对此浑不自知自己正被嘲笑,依然带着学生激情的朗诵朗诵,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

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了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

这种表达效果能够从情境的象征意味、画面声色情态的生动可感、人物关系的多重写照等多处实行鉴赏。

6.【参考答案】

(1)为了深化文章主旨。

“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

“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

(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

“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

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

(每点2分,共6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实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水平。

水平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看题目主要是发生于“我”、“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有“宕开一笔”的写法。

“宕开一笔”也称之为“闲笔”,就是主发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

在写文章上,其实闲笔不闲,表面上它是节外生枝,实际上它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中心的表达、调动读者的兴趣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

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是无法让读者获得对“读”的“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但是,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

“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

”而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

题目设问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而没有用“表达有什么作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设问方式,也是以此任务事引导学生实行真实的阅读,避开答题套路。

这个“延宕”或“闲笔”写法,主要从对揭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兴趣等方面实行鉴赏与评价。

7.【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检索、筛选材料中重要信息的水平。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通过寻找、锁定、分辨、提炼,来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

本题的阅读范围在题干上已有明确,就是材料四即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解读”的理解。

A项来源于“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A项只概述“新能源汽车”正负积分的转让与抵偿办法,对于正积分,用语为“能够”,对于负积分,用语为“只能”,A项选择准确。

B项来源与A项相同,是从油耗积分的角度来考查。

原文表述为“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可知B项前半句“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能够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积分来抵偿”准确;

根据原文“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可知后半句“也能够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准确。

C项来源于“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由此能够推知,“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时,不一定需要通过“买分”来解决。

所以C项错误。

D项内容属于对材料四政策引导效果及作用的理解与推断。

应该说,这几则材料都是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所做的对补贴政策实行调整来展开的。

应该结合材料三的表格以及材料四的最后一句“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实行推断,这项自2019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策的用意,当然包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两项内容。

材料四“相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也进一步证明了要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

所以D项准确。

8.【参考答案】CE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材料中信息的水平。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选题,要求选出准确的两项。

A项内容源于材料一,“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既说明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又能证明补贴政策的促动作用。

且材料一明确指出补贴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所以,A项中“补贴政策的促动作用十分有限”表述有误。

B项,“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来实行技术升级”有误,根据材料二,“这个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免征的车辆购置税直作用于消费者,并非直接给车企,政策表明带给车企实惠的方式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

C项,准确,根据材料二,“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由此能够倒推这些车型在续航和电池方面表现不佳。

D项,“相比2019年,2019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有误,材料三显示,2019年比2019年多80-150公里档位的补贴,“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有误,根据材料三,对2019年续航里程大于400公里的纯电动车,补贴并没有减少。

其真实意图是:

从总量上减少补贴,同时通过差异化管理,促动纯电动车提升技术,延长续航里程。

E项准确,根据材料三,2019年对续航表现不佳车型(80-150、150-200两档)减少补贴,对续航表现优秀的车型(300-400、大于400两档)增加补贴。

9.【参考答案】

(1)从补贴门槛等四个方面做严格的规定。

(2)延长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期限。

(3)“减少补贴金额,并提升新能源汽车获得补贴的技术门槛。

”或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答案点1、2、3分别对应材料二2019、2019、2019三年的国家政策。

答案点3的表意略有偏差。

首先,原文用的是“并”字,可能同时施行两个政策:

“减少补贴”“提升获得补贴的技术门槛”。

第二,补贴政策不是提升汽车的技术门槛,而是只有达到某门槛的汽车才能获得补贴。

第三,如果从后文倒推,能够得出没有达到技术门槛的汽车获补将减少。

但无法证明减少的补贴只有这个块,可能存有总补贴额减少,里面技术类补贴额也消减了的情况。

所以,建议如上表述)(4)实施积分管理,由国家补贴变为市场补贴,使新能源汽车得到实惠。

(每点1分,共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多则材料内容分析综合的水平。

【试题分析】本题目要求考生在检索、提取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将多个材料的内容实行梳理、贯通重新组合,然后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

“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表述来源于材料一,这应该是下面几则材料的背景材料,下面几则材料都是基于这种“大而不强”而采取的各项政策。

考生能够从对这则几则材料的时间界限以及这个时间区间内所采取的政策实行概括。

这道题是考查概括、整合内容的水平,要有全局观,概括起来不会太难。

整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难度在于阅读心理的影响而不在回答问题上。

阅读心理的影响主要是材料看似多而杂,数字、图表、文字的夹杂,给考生在应考心理上制造压力,但是,围绕几则材料涉及的中心话题有一个整体印象和把握,然后再对多则材料稍加梳理,在细致处多用心细读,在问答题上多有整体观、概括提炼,这种意在考查考生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要求的题目,也很难出多么难的题。

所以,这类题要心细、沉稳而有求满分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水平。

水平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A项设置两处错误,“据险厄”“立关堡”应该为并列的举措,“以备不虞”为目的。

C、D项各设置三处错误,“不白正使”为动宾搭配,不可断开;

“为缓急用”中的“为……用”搭配不可断,“据险厄”与后“立关堡”为同一结构。

(原文为“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白正使。

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

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

松又不能用”。

11.【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语境中文言实词的水平。

水平层级B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对其相关内容实行解释,反映其中文化意义,要求选出不准确的一项。

A项考查漕运方面的知识。

“漕”字的本义即为“利用水道转运粮食”,“计”,根据原文中“亏”可知“数量”。

B项考查古代考核政绩方面的内容,“闻”指得名,被知晓等。

C项考查是是关于古代地理、户籍的词语。

根据原文“考图籍以疏财用之源”,可知这“图籍”应该与理财相关,可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

(《荀子·

荣辱》:

“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所,慎不敢损益也。

”杨倞 

注:

“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谓书其户口之数也。

”)D项“檄”字比较熟悉,但也要结合文意判断。

文中“檄咸议事,咸不往”,可见并不是文书之意,能够理解为用文书征召。

12.【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实行分析和概括。

A项分析概括的内容是传记的第一部分内容。

陈咸任职内江县尉,面对当地“官员贪贿无为,赋民不均”的现状,陈咸作为一个中等官吏,自己陈情上级部使官,借助上级的力量和委任施行官职,可见他在政事的“得体”与“尽责”上,都是有特点的;

从他担任“调整赋税的工作”的目的上看,他处理政事是从“体恤百姓”的角度去考虑的。

B项分析概括的主要内容为陈咸任迁利路转运判官期间。

当时身为四川宣抚副使的吴曦叛宋投金、造成乱局,陈咸为稳定局势,主要做的工作有“督促收集军粮”、“檄其守杨震仲”,但是具体的“发布文告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的行为都是“太守杨震仲”所为(在实施),这是第一处错误。

第二处错误则是对安定民心效果的概括,原言为“民稍安”,“百姓最终安定下来”的表述不准确。

C项涉及陈咸到利州和武兴两地后的内容。

“安丙寻奏以咸总蜀赋”、“与丙商榷利病,兵政财计,合为一家”等内容概述准确,“不二岁,钱粮布帛饶足”为效果的表述,也准确。

D项涉及陈咸“疏导嘉陵江”的内容,“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可知他处变不惊的心态。

具体内容,转述不误。

13.【参考答案】

(1)安丙暗中把吴曦投金弃宋的谋反计划告诉陈咸,陈咸马上就派人告诉程松,程松却不去核查这个情况。

(关键实词有“密”“察”;

关键虚词有“以”“即”;

重点句式“松不之察”。

(2)陈咸说:

“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

”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做好的准备来固守不失。

(关键实词有“犯”“无及”“未几”;

关键虚词有“而”“以”;

重点句式“赖以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方文的理解和翻译的水平。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章的理解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1)小题关键词有“密”“察”两处。

“密”意是暗中,暗地里;

“察”意为了解。

关键虚词有“以”和“即”。

“以”的宾语是“曦反谋”,动词是“告”,可知“以”为介词“把”;

“即”意为“就”,“马上”。

重点句式“松不之察”,为宾语前置句,即“不察之”,指“曦反谋”一事。

(2)句关键实词有“无及”“未几”“犯”“赖”;

【参考译文】

陈咸字逢儒,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

(初)调内江县(属四川)尉,当时县吏受贿,不能公平收取民赋,陈咸把这种情况上报部使,让他授权地方官吏听取百姓反映陈述弊端,部使官员委托陈咸平均民赋。

后改南充(属四川)知县,转运司征召陈咸主管文书。

那年大旱,朝廷税司部门免除百姓两种税赋,转运使安节认为这样会影响朝廷的漕运收入,陈咸禀告安节说:

“如果这项措施是对下户平民有好处的,违备它是不应该的。

”安节听从了陈咸的建议。

蜀地每年强行征收绢钱,致百姓怨声载道,陈咸禀告安节,应该核定收入,节约开支,并奏请上司每年减免20余万缗。

陈咸还大修学宫,政绩卓著,改任普州(今四川)知州。

开禧元年(1205年)边关发生战事,四川宣抚使程松视其才华出众,授陈咸主管机宜文字,他向程松写书信建议程松拿出金帛,招募为国效死的将士,网罗人才,考查土地和户籍(材料)以疏理财用之源,根据险要的地势情况来决定攻守的策略。

程松复信深表接受,实际上没有采用。

副使吴曦瞧不起程松,调动将兵,不告诉正使。

陈咸对此深感忧虑,又劝程松收纳义士作为战情紧急的备用,要据守险要扼口,建立关隘战堡,来防备意外的变故,程松仍然没有采纳。

陈咸后来迁任利路转运判官。

吴曦叛宋投金,关外四州(阶、成、和、凤)相继被割给金国,民情大惊。

陈咸留下大安地区的军队来督促军粮,发布文告给大军地区的太守杨震仲让他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才稍稍安定。

安丙暗中把吴曦造反的阴谋告诉陈咸,陈咸立即派人告诉程松,却不去深入了解(侦察、核查)这个情况。

吴曦觉得陈咸是蜀地名士,就想欲先胁迫他让他来影响其他将兵(投降金人)。

他向陈咸用公文征召请他来议事,陈咸(觉察到其中的阴谋)没有前往,于是就去了利州。

安丙不久又上奏朝廷让陈咸总理蜀地赋税财政,陈咸接受了这个建议。

当时国家动乱之后,国库出现赤字。

陈咸到武兴,与安丙商讨(现实中)赋税政策的利弊,把军事和行政财政合为一体,请安丙上奏朝廷。

(陈咸)又查核诸司财政盈余,移支常平广惠粮仓的米粮。

减弱兵二万多,精心规划,所以用于发展军队的新增支出的资金,全不从百姓收取。

陈咸日夜精心理财,调度有方,不到两年,钱粮布帛充盈富足。

嘉陵江流量突然减小,有人说这是金人在上游截流造成,陈咸并不为所动,在当地疏通河道引导流向,从宜昌到鱼梁,确保粮草运输无阻。

金州地势险要,陈咸增拨金州粮草来充实战斗力,人们都说:

“金州地势那么险要,金人根本不可能有进攻的可能,那给金州增加粮食有什么必要呢?

”陈咸说:

”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的准备来固守不失。

(后来)被朝廷征召为司农少卿。

去世后,安丙上报他的功劳,赐谥“勤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参考答案】AE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试题分析】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与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诗的首联写两人相逢的背景。

选项A。

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

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和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所以,全诗感情基调愉悦,选项A错误。

选项B,第三句“犹存袖里字”,两人阔别多年,诗人仍然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并时时放在袖中,方便展看,可见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选项C,忽然发现鬓发中已经有了银丝,两人这次相遇,跟上次相比,从变化中推测人生际遇,理解准确。

选项D,颈联“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写相遇后两人再一起共印同行,表达作者的快乐之情。

两人在旅舍中对饮满杯的美酒,在江边并辔而行交流满箱的诗句,当然让人兴致高昂。

所以表述准确。

选项E,“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这首诗突出的思维跳跃、起承转合的特点;

但意象不是绚丽,而是多用日常细节,风格也不属于飘逸豪放,而是清新自然。

所以,选项E错。

15.(6分)

【参考答案】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动喜悦之情)。

“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

“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动了一层。

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

(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

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写出一点得3分,其中结论句2分,分析句1分。

总分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水平。

水平层级D级。

【试题分析】

韦应物这首抒与老友意外重逢的五律诗,恰如多级台阶的渐进登高,一层层提升,尾联虽为收结,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并没有收束。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上都不同于寻常所见。

关于这个特点,在E项的选择内容后半句“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有所涉及,可为考生阅读时的提醒。

本题题干“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能够有四层指令,一是定位尾联,二是笔法灵活,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