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2301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0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欣赏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

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

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

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

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二、解读文本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

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

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

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

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

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

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

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三、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

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

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

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

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

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

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

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

如:

  “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

”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

“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

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

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

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五)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

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

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作者在强调什么呢?

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

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

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

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

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

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二、主旨探讨

  提问:

“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

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墙上的斑点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

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

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

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

“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

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

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

乔伊斯和多罗西·

理查逊等。

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

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

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

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概括小说的写法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

“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二、概括小说的结构特点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三、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

她呼吁:

“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第二单元场景

炮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三幕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主人公郎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为塑造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服务。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

4、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而言)。

三、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1、作者

维克多·

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2、文学知识:

《九三年》简介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出版于1874年,以共和国军队平息旺代叛乱为中心事件,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代,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极为激烈。

法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保王党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和旺代地区率领十万农民发动叛乱,前侯爵朗特纳克成为叛乱的首领,企图占据一个海边据点引英国军队登岸。

国民公会派遣教士出身的西姆尔丹作为共和国政府代表前往旺代的一支平叛部队督战。

这支共和国军队的年轻司令郭文是被作者赋予美好理想的人道主义者,他是朗特纳克的侄孙。

共和国军队与叛乱的农民军发生数次激战,后来,朗特纳克被围困,他以被他劫走的三个小孩做人质,要求换取自由,被郭文断然拒绝。

由于偶然原因,朗特纳克得以逃脱,共和国军为搜捕他而放火烧了一座城堡,城堡有很厚的铁门,钥匙拿在朗特纳克手中。

当看到三个小孩困于火海中的惨况时,人性使他回来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国军队手中。

郭文震惊于朗特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他放走,自己承担全部责任。

作为郭文童年时的老师,西姆尔丹视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特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的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私人感情。

西姆尔丹最终下令处死郭文,在郭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举枪自尽。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

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

从叙事的角度看,小说《炮兽》属于全知视角。

二、问题探究:

1、结合标题,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肆虐猖獗,最终被人制服。

2、《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