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25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文档格式.docx

(二)巩固创意设计优势 31

(三)培育壮大时尚产业 33

(四)推动“文化+”发展 34

六、培育绿色经济新优势 35

(一)跨越发展新能源产业 35

(二)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 37

(三)大力发展先进环保产业 39

(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40

七、夯实材料基础新支撑 40

(一)提升电子信息材料竞争能力 41

(二)推动绿色低碳材料创新发展 42

(三)促进生物材料应用示范 43

(四)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 43

八、构筑产业空间新格局 45

(一)强化东中西三条发展轴 45

(二)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49

(三)深化国际产业交流合作 50

九、健全规划实施新机制 51

(一)加强组织协调 52

(二)优化资金引导 52

(三)加大用地保障 52

(四)强化评估考核 53

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深圳必须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着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攀升,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引领经济发展新跨越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深圳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

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突出。

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

快速增长态势,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从

8750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增加值从

2760亿元增长到7000多亿元,年均增长17.4%,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0%,远高于全国的8%,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批企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显著提升,增长动力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迈上新台阶。

56

引领式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正从

“跟跑”向“领跑”转变。

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占

GDP比重由2010年的3.47%增加到2015年的4.05%,与世界第二的韩国水平相当。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二年居全国首位,2015年达到13308件,占全国46.9%。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华大基因等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引领式创新、爆发式增长态势,各级创新载体累计达1283家。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累计获国家技

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1项,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着力打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服务功能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集聚配置资源,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基因、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一批带动效应显著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崛起,依托华星光电、迈瑞等龙头企业建设的一批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初具规模,15个重点区域建设有序推进,已完成投资超过1100亿元,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集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了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

设,获批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组织实施自主创新“33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1+4”文件、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制定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拥有“千人计划”人才154人,引进“珠江人才计划”、“孔雀计划”创新团队33个和63个。

科技金融体系日趋完善,累计组建

12支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全市VC/PE机构超过

4.6万家,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

高交会、文博会、IT峰会和BT峰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首届深圳国际创客周成功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继续深化,前沿领域新技术加快推

动生产生活方式颠覆性变革。

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

“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兴产业齐头并进,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互联网浪潮不断高涨,信息技术推动各行业由数字化、网络化向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方向演

进,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重构。

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引发医疗健康、粮食生产等领域巨大变革。

能源革命深度裂变,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渐广,能源输送、存储技术正孕育新突破。

深圳在部分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为掌握新一轮产业变革话语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内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端智能新产品有效对

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国内居民就业和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传统消费正处于

提质升级阶段,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化消费逐步成为主流。

而国内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供给明显不足,必须尽快提升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抢占消费升级市场。

深圳拥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丰富经验和制造基础,有条件率先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加大高端智能产品供给,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级迈进,蓬勃发展新业态加速

释放优质经济增量。

国内经济发展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产业加快向绿色化、高

端化、协同化方向演进升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产业间的跨界融合不断加深,车联网、精准医学、合同能源管理等新业态加速涌现,带动形成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格

局。

深圳得益于早转型快升级,构建起梯次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培育新业态、推动实现更高层级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组织结构加速重构,信息经济新模式深刻影响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

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金融、文化、商贸、物流等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组织模式

和商业模式。

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通过网络平台高效互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速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高度集聚、精准对接和充分共享。

体验经济、流量经济、粉丝经济、分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和惠及民生的重要抓手。

这为深圳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全面推行信息惠民,打造全球信息经济高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准入和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早日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

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国家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总体要求,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方向,加快发展壮大信息经济、生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综合生态体系,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持续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质量引领,创新发展。

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第一追求,深入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瞄

准新兴产业发展前沿,加快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深圳标准,推动优势技术领域的“深圳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进一步增强创新供给,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导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的标杆。

信息先导,融合发展。

主动顺应全球信息化、网络化

发展新趋势,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结合,促进虚拟与现实互动、线上与线下整合、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

前沿布局,智能发展。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精准医疗、数字生命、分布式能源、增材制造等前沿领域作为切入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加快智能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生产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

区域协同,集聚发展。

统筹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布局,

以实施东进战略为契机,规划建设国家级东部产业创新走廊,与中、西部合力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赢的创新型企业群,增强城市对外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与全球产业和创新网络的深度融合。

3.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发展引领能力,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发展

标杆城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新兴产业1增

1新兴产业包括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

四大未来产业。

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达到6家左右,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标杆优势企业达到25家左右,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

技创新中心。

全社会R&

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25%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64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

产业集群。

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围绕通讯设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万亿的产业集群,打造全球信息经济和生命

经济高地,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规模超千亿的高端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加快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和生态驱动转变,以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建立覆盖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生态体系,加速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汇聚和创新文化、政策环境优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

互动,构建有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创新企业高速成长、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产业生态。

(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超前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争取国家信息、生物等国家实验室落户深圳,开展具有重大引

领作用的跨学科创新攻关。

瞄准科技创新前沿,规划建设未来网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和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建设,加快建设深圳综合细胞库、区域细胞制备中心。

聚焦产业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载体落户深圳。

打造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

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将深圳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实施高校卓越发展计划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加快深圳大学城和深圳国际大学园建设,加强与世界百强高校合作,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国际一流学科。

按照“教育+科技+产业”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学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

建设全球一流的科研机构。

立足补短板强基础,加强

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在数字生命、材料、数学等领域,谋划建设数学研究院、数字生命研究院等基础研究机构,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和战略性新兴

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联动”的新型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和科研攻关,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撑。

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深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二)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

支持设立深圳知识产权法院,建立重点产业和重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

识产权担保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并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将故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设立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深圳中心,加快建设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引进或培育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打通国际知识产权引进高速通道,精准对接技术需求与供给。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支持国家技术转移南方

中心开展技术转移全球交易、知识产权运营等服务,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与数据服务平台。

建设深圳国际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深度合作,吸引全球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深圳落地转化。

支持推动组建多领域多形式的产业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

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机制,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专业化校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完善科研收入分配和激励政策,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技成果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重,激发科研人员知识创造和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

支持深圳组建跨部门、跨

层级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争取国际、国家检验检测机构在深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医疗器械检测和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通过创新券等形式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中小微企业开放。

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

(三)完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群。

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引领产业创新变

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队伍。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提升企业家话语权,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

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体制机制,依法保障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

益。

培育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

围绕科技攻关需要,面向

全球加速汇聚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才,重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获得者。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深化和拓展“孔雀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借鉴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理念,

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与境外知名职业院校、企业等合作,加快建设中德智造学院等一批高技能人才特色学院。

加强科教融合与校企联合,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

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实施“技能菁英工程”,加大技能人才培训支持力度。

创新人才激励和评级机制。

探索科研项目全球悬赏制

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

探索建立符合新技术与新产业发展规律要求的多要素评价体系,以高质量就业岗位为主导,以创新质量、创新贡献、创新效率为标准,开展高层次、急需人才职称直聘试点,完善青年人才“举荐制”。

(四)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信贷。

引导银行机构在战略性新兴

产业聚集区域设立专门的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中心或科技信贷业务部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适当提高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建立相适应的准入标准和授信审批机制。

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模式试点和政银合作信用贷款试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辟科技信贷绿色通道。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股权投资。

推动组建一批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推动国有资本参与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创新能力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

鼓励本土优质股权投资机构和企业设立海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基金,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企业进行投资并购。

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海外市场上市融资,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储备、改制、辅导和培训支持力度。

支持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或本市区域性股权交易所注册挂牌。

支持企业到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开展债务融资。

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

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费用贴息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贷款形成的坏账损失给予补偿,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切实有效转移企业科技创新风险。

建立战

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增进机制,推动企业信用评级工作,

支持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贷款、发债等提供信用增进服务。

(五)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

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强化创新、

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乐园。

强化创新创业基因,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形成更加浓郁的创新气氛和广为共识的创新文化。

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优势,

推动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南山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一批服务完善的支撑平台,集聚一批创新活跃的高端创客,培育一批活力迸发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成本低、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的“双创”生态体系,建成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新标杆。

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积极拓展创客发展空间,支持各

类机构建设低成本开放式的创客创业基地、应用孵化平台等创客载体建设。

培育壮大创客群体,实施创客培养项目资助计划,鼓励创客团队在深发展。

全面提升创客服务能力,搭建多层次创客服务平台,壮大创客导师队伍,开发创客教育培训课程,鼓励开展创客辅导、融资、软硬件开源共享、产品推广等全过程服务。

举办创新创业品牌活动。

办好高交会、IT领袖峰会、

BT领袖峰会等高端行业论坛、展会和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创客马拉松等系列创客活动,打造“深圳国际创客周”(MAKER WEEK)品牌。

支持举办制汇节(MAKER

FAIRE)、国际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年会、创客高峰论坛等活动,吸引国际创客人才汇聚深圳。

(六)探索弹性准入监管体系

争创国家创新特区。

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有条件的区域

搭建现实应用模拟场景,重点推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试验发展和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市场准入、行业监管、应用示范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并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放宽产业市场准入。

采取底线监管思路,切实完善以

负面清单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准入管理制度,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原则,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

建立适合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组织工程等新兴技术和业态发展需要的新管理机制。

争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DFA)等在深设立分支机构,探索试行国际通行的药品、医药器械的监管审批制度,缩短重大创新药品的评审和审批时间。

探索灵活审慎监管制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

适应新经济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对处于研发阶段、缺乏成熟标准或完全不适

应既有监管体系的产业,探索事前备案并同步研究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

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

专栏1 产业生态优化工程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筹建信息科学与安全国家实验室和生物科学与健康国家实验室,建设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和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在信息经济、生命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新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载体。

2020年,国家级创新载体突破100家。

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建设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深圳知识产权法院,加快建设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引进2-3家示范性国家科技转移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区(新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产业人才供给体系:

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领军人才。

到2020年,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获得者超过300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

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支持混合型并购基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等市级产业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投资力度。

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开展新型融资模式试点,强化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种子期、初创期创业企业的融资支持。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加快南山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组建一批创客空间和创客服务平台。

到2020年,新增创客空间200个、创客服务空间

40个、创客个人和团队3万名(个)。

弹性准入监管体系:

在国际低碳城、国际生物谷、深汕特别合作区等有条件的区域,探索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生命经济、共享经济、大数据等

领域等创新产品和服务试验发展和推广应用。

三、打造信息经济新引擎

积极落实网络强国和“互联网+”战略,以产业跨界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泛在高效信息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