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活页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年级下册活页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活页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全册教学措施
学校检查
同心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微小世界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
单元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教学措施
同心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
课题
1、放大镜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第次:
年月日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学习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方法
探究、观察、分析、记录。
辅助手段
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
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
教案附页
附件一:
拓展材料()附件二:
作业设计(√)
附件三:
其他参考资料()附件四:
教学反思(√)
同心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后修改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
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同心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教案附页)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二、简答题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放大镜要具备多种类型,既要有大小(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一组,也要有大小(直径)不相同、放大倍数相同的一组;
使学生认识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只与凸度有关。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的讨论活动,发现学生的思维使不能低估的,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并给予必要的鼓励。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图片资料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
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讲述:
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
(师出示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图片。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
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
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
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实践活动:
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三、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1、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的多。
昆虫触角的作用是:
(嗅气味)、(辨方向)、(感触物体)、(平衡身体)。
昆虫的触角形状(多种多样)。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昆虫的眼睛分为:
(单眼)和(复眼),特点是对静止的物体(反应迟钝),对运动的物体(非常敏锐)。
3、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教学反思: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制作晶体。
探究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等。
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
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
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晶体是怎么形成的?
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
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4、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3、食盐、白糖的颗粒是(立方体),味精的颗粒是(柱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主见、有思维的个体,留给学生充足的和空间学习探究,让学生之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
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巩固知识,深化认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周围食物中,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一个忠实的听众不要随意发表意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一点暗示,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得以顺利开展。
4、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自制简易显微镜。
探究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辩论法、实验法等。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肉眼看
放大镜
希望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看到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更多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
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
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电子显微镜:
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
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
如何放得更大?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评价本课所学内容。
1、最初的显微镜是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2、最早发现微生物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
学生在本课经历了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
学生课前可能有过用两个放大镜同时观察同一个物体的经历,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让学生试着用两个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的晶体。
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会找到最佳的组合方式,再用教师提供的卡纸或纸筒等制作简易显微镜,就比较容易了。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正确使用显微镜。
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制片:
擦玻璃片—滴水—取材并展平—染色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一、谈话导入:
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3、汇报交流、才艺展示。
4、评价。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