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563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散文的特性》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

……(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

(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

7.1935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

“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8.1942年葛琴《略谈散文》

“新文学发展后,在文学形式中通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做散文。

它的含义和英文中间的Prose以及和韩柳所提倡的散文体,却不完全相同。

它大概是抒情诗内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Blankverse)而比较它更自由和广泛一。

”这实际上就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散文”。

“(关于散文的界说,以前还)不曾有人做,似乎也很难精确地做出。

不过我可以约地举出它的几个特点来说的,第一。

它不于诗或散文诗的地方,不仅是形式上较为由广泛,而在内容上,它不采用虚构的题材。

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第二,正为它是以抒发思想与感情为主,所以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这是它不同于速写或报的地方,后者乃是以描写出故事或环境的廓为主的。

第三,散文中间偶然也可以发一些议论,但却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别的地方。

一般说来,它是更接近于诗的种东西,所谓诗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要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她还谈到了散文写作的个“重要条件”。

她说:

“第一个重要条件,是真实的感情”;

“第二个重要条件,便是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雕刻堆砌和虚构,”。

(二)当下的研究成果

1.林非:

“我自己的散文观,概括地说来就是它应该洋溢出主观和个性的色彩,以诚挚的感情去直面人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流畅、明朗和洁净的美文当中,冲泻出内心深处感情和思想的旋涡,并且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深刻见解。

”(《我的散文之路》)

2.刘锡庆:

“当然,结合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对它(郁达夫的四点)也做了一些调整或补充,变成了下面这样四点:

1、篇篇有我,尽显个性。

2、情理兼备,虚实相济。

3、取材琐细,以小见大。

4、真实自然,饶有情致。

”(《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

3.刘锡庆:

中国现代散文是古典散文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又是外国散文(特别是英美散文)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但中国古代的散文是“非韵非骈”的“大散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而外国散文同样是除“诗”以外包含小说、戏剧在内的“大散文”(比中国古代散文更大,即以英美“随笔”而论,也是很庞杂、宽泛的),同样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因此,无论是“求诸已”与“求诸人”,都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样板”—这是散文“文体”当时乃至于今,仍难以完成文体“净化”的深层内因!

(《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4.师陀:

“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散文忌“散”》)

5.林非:

“‘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

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意在不言之中,这有时甚至比直白地说出来,还要能强烈地震荡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形’只能‘散’呢?

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

事实上这种佳作是很多的。

‘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6.有人认为散文的本质是“诗性的”,“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

(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7.还有人认为,“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自然”。

(卞新国《论余光中的散文观》)

8.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王光祖《写作》)。

9.以上对散文文体的种种认识,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孤立的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内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

具体说来,散文是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它抒情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散文的另一端与专事叙事的小说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见闻类小说,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10.散文的这种中间性,被不同时代的散文作家和研究者认识到。

现代作家汪静之在《诗歌原理》中就指出,“诗歌感情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一点,散文文学思想事实的成分比较多一点。

诗歌比较注重情调,散文比较注重描写”(汪静之.诗歌原理.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6页)。

李广田认为:

“小说宜作客观的描写,即使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那写法也还是比较客观的;

散文则宜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的事物,也每带主观的看法。

”(李广田.谈散文.1948年益智出版社.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43页)。

季羡林先生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

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

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

”(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A].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序)

结论:

1.真实

“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2.个性化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3.中间性

散文可以被认为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三者之间应该是渐变的关系,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典型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区别于其他两类文体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生活片段过程。

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

抒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情绪抒发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哲理散文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

(一)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困境

来自教学的现实——

邓彤:

《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陈隆升博士曾经从近15年来各类语文教学刊物和语文教学网站发表的近百个《故都的秋》课例中抽取了45个样本加以统计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百分比最高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5个。

一是课文第一段的关键句(大多数教师称之为“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是课文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5个场景,大多数教师称之为“五幅秋景图”;

三是课文第12段“议论”的作用;

四是课文中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

五是补充的“写秋”的诗文。

具体频数和百分比见下表。

《故都的秋》教学内容分析表

核心内容频数占总样本(45个)的百分比

文眼4497.8%

五幅秋景图4293.3%

议论段的作用3577.7%

南北之秋的比较3066.6%

补充“写秋”诗文2555.6%

散文。

是介乎文章与文学之间的“两栖”文体。

对于散文的定义。

学界迄无定论。

通常有三个层次上的理解:

广义散文。

与韵文相对.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中义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

狭义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中学教学层面的散文,通常指的是狭义散文与中义散文的交叉,但其间并无分明的界限。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

散文,作为一种“边缘、杂交文体”,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等特性,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如何进行散文教学?

也许一时难有定论。

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

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而一些研究者或散文作者关于散文的研究及体会进入散文教学研究视野后将会有利于散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张晓风认为。

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如下东西: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类似的意见可能有助于教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张广录

《故都的秋》是经典的老课文,已经教过好多遍了。

再教一遍.驾轻就熟。

课文上完了.几个学生笑笑地来找我:

“老师,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不是孪生兄弟?

”我讶然:

“何出此言?

”学生笑嘻嘻地:

“听您讲《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觉得是孪生篇章,一模一样。

“真的吗?

说说看怎么一模一样?

“《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帅全文;

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

而写景都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

两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比喻值得欣赏;

最大的欣赏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还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呢……这难道不是孪生兄弟吗?

照此标准,来套我的那篇《秋天的校园》也不为过呢,好像天下写景的文章都是这个样子的。

我头上有些冒汗.尽管天气并不热。

学生的这种质疑,暴露了长久以来被掩盖着的一个事实:

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性特征。

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并不吻合!

《故都的秋》应该还有更“核心”的价值隐藏着,被忽略了。

没有挖掘出来。

而我们讲了若干遍的那一套说辞。

尽管自成一套体系,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意义,不过老生常谈而已,对学生也没什么真正用处。

来自教材的现实——

以教材中《荷塘月色》学习活动的编写为例,探讨散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人教版

一、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

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

与同学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

(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

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

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

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

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

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

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

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苏教版

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

挑出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

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2.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材料略,另一篇是《听听那冷雨》)

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

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甲组(主题)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张小伟《“逃避”与美:

普遍经验之一》)

乙组(语言)

(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吴周文《谈<

荷塘月色>

》)

上海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

•其单元导语提示:

“意境,是中国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沉浸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吧,你会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并在愉悦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文学素养。

•“思考与练习”内容如下:

一、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

为什么?

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

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三、在以往一些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你是否赞同?

有人认为“江南采莲图”一段使《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显得不圆融完满,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说你的理由。

开明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

单元说明提示:

“散文的意境是‘意’和‘境’的合称。

‘意’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指文章中所描绘的图景(具体事物所组成的画面)。

‘意境’即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意境是散文艺术魅力、艺术生命之所在。

本单元四篇散文,都是具有优秀意境的佳作。

由于作者的处境、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和描写对象不同,所创造的意境也各有特色。

我们学习时,要仔细体味文章中情和景是怎样交融创造出动人意境的。

学习本单元,还要继续进行散文的朗读训练和语言品味练习。

思考与练习内容如下:

一、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练的话概括?

二、细读第一段,试着揣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的心情。

三、品味下面的语句(可与括号内的词语或语句比较),体会作者笔下景色描写的特点。

1.这是一条幽僻(幽静、僻静)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清静、寂静)。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静悄悄、冷清清)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月光皎洁地照着)。

四、从作者对途中心理活动的抒写你能否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五、揣摩第四、五、六段描写景物的层次,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及手法。

六、作者在写月夜游荷塘时为什么会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

七、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意境。

以下从7个方面比较:

1.关于整体感知:

——无

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

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

上海版

一、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

[从文本出发]

开明版

一、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练的话概括?

[从读者出发]

2.关于景物特征: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3.关于情绪情感:

[只有此项是四套教材都有的]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关于意境:

2.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四、在以往一些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你是否赞同?

5.关于结构:

6.关于手法:

——无[通感?

动词?

叠词?

]

7.关于语言:

五、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尝试

1.尝试之一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这一篇“散文”{作者的所见、所闻}外在的言说对象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言语表达|

2.尝试之二

“散文的阅读”的单元样章

《莱茵河瀑布》

《荷塘月色》

《道士塔》

《纪念刘和珍君》

阅读教学中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建议

1.散文教学

2.文学作品的教学

3.阅读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