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40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

③在这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中,市工商局清查并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

④招聘会上,面对考官们略带挑剔的提问,王虹,对答如流。

A.清晰水落石出烧毁滔滔不绝

B.清脆山穷水尽烧毁胸有成竹

C.清晰山穷水尽销毁滔滔不绝

D.清脆水落石出销毁胸有成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洪山的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B.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陈涉世家》——司马迁——西汉

B.《水浒传》——吴承恩——清代

C.《故乡》——鲁迅——现代

D.《龟虽寿》——曹操——三国

6.古诗词默写填空。

(6分)

①关关睢鸠,。

,君子好逑。

(《诗经》)

②,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③秋天总给人凄凉悲伤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

”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意境,毫无悲秋之意。

④毕业了,你和好友将天各一方。

这时,你会用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

“,”祝福朋友。

7.下午第三节课,班上张伟同学肚子疼痛厉害,王明和李强连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

经医生诊断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手术费为2000元。

王明和李强商量先打电话通过张伟父母,然后再跟自己父母打电话。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设计出两次电话的内容(称呼及部分内容已给出),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4分)

①王明给张伟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

叔叔(阿姨),我是张伟的同学,(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30字)

②王明给自己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

爸爸(妈妈),(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15字)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

(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文者气()之所形也

②称()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④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甚矣,汝之不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句:

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养气”的两条途径,其中一条途径是,另一条途径是,并强调自己特别重视通过的途径来“养气”“治文”。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联系全文看,你认为他的目的能达到吗?

为什么?

(二)阅读《你在谁的伞下》,回答14~20题。

(21分)

你在谁的伞下

李钢

⑴某个雷雨之夜我赶路回家,没带雨具,前面几步远的距离,一位姑娘持伞而行,那伞宛若一朵无雨的云。

⑵雷雨交加,街上行人稀少,那姑娘不时地回头望我,目光带着疑惑甚至惊恐,很显然,我的存在使她有后顾之忧。

这虽让人心寒,但也不能怪她,因此情此景颇像一些虽不高明却足以令人紧张的小说情节了:

深夜,一条汉子尾随一个年轻的女郎,在雨中。

⑶君子坦荡荡,为了她的安宁,我加速走到她前面去。

我只担心在经过她身边时,她别吓得尖叫起来。

电闪雷鸣之际再加上女人的尖叫声,会搞得这城市神经错乱的。

⑷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样便显得更纯洁些。

我哼着小调,步伐坚定从容,并竭力装出好人的样子——大概世界上再没有比好人假装好人更加狼狈的事了。

⑸雨至滂沱,我已浑身湿透,忽然发现她竟跟了上来,走在我身边,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有意无意地向我靠拢,慢慢地又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

雨被截住了,拍着伞。

⑹我给了她安全感,她给我信任和帮助。

转眼之间,我们成为一柄伞下的同路人。

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

人与人的心灵原是可以相通的,凭借着雨夜,伞是小小的道具。

⑺起初我挺拘谨,东张西望,有做坏事的心情,见四周一片茫茫,也就释然了。

我接过伞来举着,路过自己的住所也未停下,像个真正的保镖一样,把她护送到家门口。

她要我带走伞,我谢绝了,尔后我们像朋友似地道别。

⑻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然而时隔数日,我在街头再次遇见那姑娘,互相一愣,犹豫了一瞬,又像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连招呼也未打。

这是白天,没有雨,街上人涌如潮。

⑼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无疑令人失望。

我为此假设过多种结果,反过来看看,唯有它真实得不可动摇。

因为它绝对符合现代城市的性格。

⑽在日趋冷漠的城市里,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挨得很近也无法连成陆地,孤独感使人对沟通和交流产生抗体,再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

想一想,人真可算作一种自相矛盾的生物。

人类创造出现代文明来掩埋自身的情感,同时,又渴望着人性能够破土抽芽。

城市实在是司芬克斯一般的怪物,人建造了它,住在里面,它却把人变成难以解开的谜。

⑾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又在谁的伞下?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7段故事内容。

(3分)

15.雨夜,我走在年轻女郎的后面,让她感到了,后来,“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时,她的表现是。

她这样做是因为

16.用“~~~~~”在文中标示出“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所指代的内容。

17.作者认为这个“结果”“破坏”了什么?

请你设想一个不是“破坏性”的结果。

18.说说第⑼段中“现代城市的性格”在文中的含义。

“现代城市的性格”的含义是。

19.第⑻段中作者说“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想想看,故事真的到此为止,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有不同吗?

请简要分析。

20.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又在谁的伞下?

”作者以此问结尾,流露出对城市人们之间多些沟通与交流,多些友好互助的期盼。

B.文章以记叙为主,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作者对现代城市性格的思索,对日趋冷漠的现代城市的不满。

C.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全文主旨虽然是在议论部分点明的,但前面的叙事中已多处留有伏笔。

如“这虽让人心寒”“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等。

D.文章叙事具体生动,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请重视“弹性水库”》一文,回答21~25题。

(15分)

请重视“弹性水库”

陈良瑞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

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

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

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

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

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

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

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

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

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

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

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

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

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

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21.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

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

③“弹性水库”。

2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主要说明它在和方面的功用。

23.“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

”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

24.根据本文末段介绍的内容,完成下面比喻。

树林还是。

25.如果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你打算写些什么?

(不超过50字)(3分)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26.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

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

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

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

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题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1.略2.C3.D4.D5.B6.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②问渠那得清如许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①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正在市中心医院等待手术,需2000元钱。

②我班同学病了,我在照顾他。

二、

(一)8.①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

(意近即可)②相当,配合③显现,(表达)。

④无拘束。

9.B10.如不先养气,只是学作文,文章是写不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11.为文与养气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2.加强内在修养丰富外在阅历丰富外在阅历13.示例:

作者“求见”的目的能够达到。

因为文章能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以卓越的见识、非凡的才华吸引人,以正当的理由、严密的推论说服人。

(二)14.雨夜“我”送陌生女郎回家。

(意近即可)15.惊恐、害怕、恐惧、不安等意近词语都可跟上来,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我”给了她安全感,她就给“我”信任和帮助(或“她”信任“我”)16.从“时隔数日”到“连招呼也未打”17.破坏了人类生活中友好、互助、热情、信任等美好的东西示例:

微笑点头,或相互打声招呼,女郎表示谢意等18.冷漠,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的。

19.会有不同。

若故事只到此为止,则文章重在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互助。

加上“破坏性”结果,则文章重在表达作者对日趋冷漠的现代城市的不满。

20.D

(三)21.②比喻树(林)具有(在天旱时)放出水分的特征。

③比喻树林具有雨季蓄水,旱季吐水(完全根据外界形势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22.树林蓄水抗旱(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23.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树在干旱时放出水分的客观事实,因为能放出99%水分的只是特例,是极限值。

24.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25.略(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作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