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42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微生物细胞型的区分。

  ⑵识记:

八大类群微生物的细胞型归属。

  第一章 

细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排列方式,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了解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

了解细菌营养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规律和人工培养的要求。

  ⑴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的形态。

球菌的排列方式,弧菌和螺菌的区别。

  ⑵细菌的大小

  ⑶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的基本结构成分;

核质的原核特征以及染色体外的DNA。

  ⑷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的特征和功能。

  2.细菌生理

  ⑴细菌的主要的物理性状:

比重、比面积、光学性质、多相胶体、渗透压和带电现象。

  ⑵细菌的营养与代谢:

细菌的营养要求,营养物质的运送方式,细菌的营养类型;

细菌的主要酶类,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类型;

细菌的主要代谢产物。

  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的概念,细菌的繁殖方式、生长曲线;

人工培养细菌的要求。

  1.细菌的形态、排列和结构。

  2.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

  3.细菌的营养。

  4.细菌的代谢。

  5.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1、细菌的形态、排列和构造。

细菌的基本形态。

  ⑵领会:

球菌分裂后由原浆带连接而表现出五种排列方式。

  ⑶领会:

弧菌和螺菌的区别。

  ⑷识记:

细菌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⑸简单应用:

细菌的特殊构造和功能。

  ⑹领会:

菌毛的分类和数量。

  ⑺领会: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主要成分。

  ⑻领会: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主要成分。

  ⑼识记:

细菌的量度单位。

  2.细菌主要的物理性状

  领会:

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

比面积、比重、光学性质、多相胶体、渗透压和带电现象。

  3、细菌的营养

细菌的主要营养要求。

细菌的营养类型。

细菌体内外物质运送的方式。

  4、细菌的代谢

  ⑴领会:

细菌的固有酶和诱导酶。

细菌的呼吸概念和呼吸类型。

细菌分解(糖、蛋白质)代谢与合成代谢的主要产物。

  5、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细菌的繁殖方式。

菌落的概念。

  ⑶识记:

细菌生长曲线的各期中菌体的变化情况。

  ⑷简单应用:

人工培养细菌时应给予的基本条件。

人工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病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病毒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了解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掌握病毒的检验和鉴定程序。

  1、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

  ⑴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⑵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

  2、病毒的形态、结构、血凝性

  ⑴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⑵病毒的结构及化学成分:

病毒的核心、外壳、囊膜等结构的化学组成。

核衣壳的构成。

  ⑶病毒包涵体的概念。

  ⑷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温度、PH、脂溶剂、甘油和抗生素对病毒的影响。

  ⑸病毒的血凝性。

  3、病毒的增殖

  ⑴病毒的增殖特点和方式。

  ⑵病毒的增殖过程:

吸附、进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⑶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4、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⑴病毒性材料的收集和送检。

  ⑵病毒学的检查:

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病毒的概念及病毒的主要特性。

  2、病毒的大小及形态。

  3、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病毒的血凝性。

  6、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

  7、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8、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的细胞型的归属。

病毒子的概念。

  ⑶理解:

病毒的主要特性。

病毒包涵体的概念。

病毒的量度单位。

病毒的五种形态。

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⑵简单应用:

温度、PH、脂溶剂、甘油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4、病毒的血凝性。

病毒的血凝性。

病毒的血凝抑制现象。

  5、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

病毒的增殖方式。

病毒增殖的五个步骤及其中的变化。

干扰素的概念。

病毒的干扰现象和意义。

  6、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⑴简单应用:

病毒材料收集的对象和送检、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病毒只能在活的细胞中生存,分离培养病毒必须在动物、禽胚和细胞培养中进行。

  ⑶综合应用:

鉴定病毒的四个基本程序。

  第三章 

真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真菌主要类群、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

  1、真菌的三大类群。

  2、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3、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⑴霉菌的细胞特征。

  ⑵霉菌的菌丝和菌丝体。

  4、真菌的繁殖方式。

  ⑴真菌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⑵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

  5、真菌的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

  ⑴对营养、PH和温度的要求。

  ⑵常用的培养基。

  ⑶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6、真菌的抵抗力。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3、霉菌的形态结构。

  5、真菌的生长要求和抵抗力。

三大类群的名称。

酵母菌的细胞类型和形态特征。

霉菌的细胞类型和结构。

菌丝体概念。

霉菌菌丝的种类。

真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和有性孢子的种类。

真菌的营养要求,适宜的PH和适宜的生长温度。

培养真菌的常用培养基。

真菌的抵抗力。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

掌握传染的概念。

了解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和传染发生的环节。

  1、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

  2、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⑴侵袭力的概念和与侵袭力有关的结构和酶类。

  ⑵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和类毒素。

  3、传染的概念

  4、传染发生的四个环节。

  ⑴病原微生物。

  ⑵易感动物。

  ⑶入侵门户。

  ⑷外界环境条件。

  5、病原微生物排出的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及其他器官的分泌排出。

  1、病原微生物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

  3、外毒素、内毒素。

  4、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条件。

  1、病原性和毒力的概念。

病原性的概念。

毒力的概念。

侵袭力概念。

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和特殊结构。

外毒素的产生,外毒素的化学组成及对理化因素的敏感性。

外毒素的生物学特性。

类毒素的概念。

  ⑷领会:

内毒素的来源,主要成分和生物学特性。

  4、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的条件。

传染的概念。

传染发生的四个环节。

  第五章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消毒、灭菌、无菌等几个重要的概念。

了解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

  1、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

  2、影响微生物生存的重要物理因素。

  ⑴温度、高温和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⑵干燥对微生物的作用。

  ⑶渗透压对微生物的作用。

  ⑷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

  3、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⑴常用消毒剂的分类。

  ⑵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4、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几个基本概念。

  2、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物理因素。

  3、消毒剂的分类和影响消毒剂作用因素。

  1、几个概念。

  理解:

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定义。

  2、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物理因素

高温灭菌的主要方法。

干热灭菌法所需的温度和时间。

常用几种湿热灭菌法。

快速冷冻保存微生物效果好的原因。

低温保存菌种和毒种的最有效方法。

“质壁分离”和“胞浆压出的现象。

辐射作用的原理。

紫外线波长的选择。

  3、消毒剂的分类和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消毒剂的分类。

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4、生物因素的影响

共生、寄生和拮抗的概念。

  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布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规律,掌握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⑴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⑵水中微生物的来源,水的自净作用,测定水污染程度的指标。

  ⑶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2、动物体及畜产品中的微生物分布。

  微生物在正常动物体中的分布规律:

呼吸道、消化道、体表的分布情况。

  3、畜产品中的微生物来源与分布:

在乳汁、肉类、禽蛋中的分布和来源。

  1、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特点。

  2、水的自净,水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

  3、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的特点。

土壤中微生物最多和最少的土层深度。

  2、水的自净,水污染指标的测定。

水的自净。

测定水污染指标的方法。

  3、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呼吸道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第七章 

微生物的变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表现,掌握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1、微生物变异概念

  2、微生物变异的表现

  ⑴形态的变异。

  ⑵结构和抗原的变异:

荚膜变异、鞭毛变异和芽孢的变异。

  ⑶菌落变异。

  ⑷营养缺陷型变异。

  ⑸抗药性变异。

  ⑹毒力的变异。

  3、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⑴非遗传性变异的特点。

  ⑵遗传性变异的特点和变异途径。

  1、微生物变异的概念。

  2、微生物变异的表现。

  3、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1、微生物变异的概念

微生物变异的概念。

微生物变异的六种表现。

菌落变异的表现。

结构和抗原的变异现象。

毒力变异的表现及其意义。

非遗传性变异概念。

遗传性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途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

基因突变的四种方式及原理。

  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

  1、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的功能。

  2、免疫的类型。

  ⑴先天性的免疫:

种免疫、品种免疫和个体免疫的概念。

  ⑵获得性免疫:

天然自动、被动免疫和人工自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各种因素。

  ⑴非特异性免疫的四大因素,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屏障作用,血脑和血胎屏障的作用;

炎症和吞噬作用;

正常体液因素的作用。

  ⑵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年龄、环境和应激等。

  ⑶免疫增强剂的概念。

佐剂与免疫增强剂的关系。

  4、特异性免疫

  ⑴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⑵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种类和功能。

  ⑶抗原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原类别中的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

  ⑷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功能。

  ⑸机体免疫应答:

感应阶段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反应阶段T、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后分化增殖,最终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

效应阶段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与抗原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⑹体液免疫概念,抗体产生和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规律,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

  ⑺细胞免疫的概念,淋巴因子的种类。

  5、变态反应

  ⑴变态反应的概念。

参与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变应原。

  ⑵变态反应的类型。

  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2、免疫的类型

  3、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因素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4、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的概念。

  5、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6、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有关抗原的概念。

  7、抗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8、变态反应的概念和类型。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概念。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的分类。

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分,天然获得性免疫和人工获得性免疫的区分。

  3、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影响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免疫增强剂和佐剂的概念,常见和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及佐剂。

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5、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器官名称。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

  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的名称及别名,他们主要参与与哪些类型的特异性免疫。

  6、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有关抗原的概念。

抗原的概念。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抗原决定簇的数量与物质分子量的关系。

  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概念。

  构成抗原的条件。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

  7、抗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球蛋白的种类

  淋巴因子的种类。

抗体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肽链的名称,氨基端的作用和名称,羧基端的特点和名称,Fab段和Fc段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的双重性。

  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三个阶段,其中的抗原处理,免疫活性细胞的变化,免疫物质产生和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

  ⑶简单应用:

免疫球蛋白出现的顺序及意义。

  母源抗体存在的意义。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应用。

  8、变态反应的概念和分型

变态反应的概念。

变态反应的分型、原理及名称

 第九章 

血清学反应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本质。

熟悉血清学反应的特点和影响的因素,了解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名称和特征。

  1、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⑴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⑵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特异性和交叉性,结合的可逆性,最适比与带现象,反应的二阶段性。

  2、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电解质、温度、酸碱度。

  3、常用的血清学试验

  ⑴沉淀试验。

  ⑵凝集试验。

  ⑶中和试验。

  ⑷免疫标记技术。

  1、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2、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和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3、常用的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2、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及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血清学反应的四个特点。

影响血清学反应的主要因素。

  3、常见的血清学试验。

沉淀试验的性质和表现。

  凝集试验的性质和表现。

  中和试验的性质、试验载体和表现。

  标记技术的含义和常见的标记技术的名称。

  第十章 

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免疫诊断用的制剂的种类和使用意义,掌握免疫防治用的制剂分类及其制备基础。

  1、免疫诊断和检测

  ⑴免疫诊断用的抗原:

来源。

举例制剂名称。

  ⑵免疫诊断用的抗原的实用意义。

  2、免疫预防与治疗

  ⑴免疫预防用的疫苗种类:

死菌苗或灭能苗,弱毒苗,类毒素,亚单位苗,基因工程亚单位苗,人工合成肽疫苗的制备或特点。

  ⑵免疫治疗制剂:

高免血清制备和应用,免疫球蛋白。

  1、免疫诊断用的制剂

  2、免疫防治用的制剂

常用的免疫诊断用抗原制品的概念。

诊断用血清的制备。

  免疫诊断用的抗原和血清在生产上的意义。

免疫预防用的疫苗种类和制作的基本知识

  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

  免疫球蛋白制备的基本方法,主要成分。

  第十一章 

主要病原性细菌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重要病原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养特征和生化特性,以及微生物学的诊断方法。

  1、葡萄球菌属

  ⑴葡萄球菌的分类

  ⑵葡萄球菌的毒素和酶

  ⑶主要生物学性状:

革兰氏阳性,球状、葡萄串状排列的形态及染色特性;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生化特性,培养要求,菌落特征以及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溶血的特征。

  ⑷微生物学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及生化试验,动物试验等三项的主要表现。

  2、链球菌属(猪链球菌)

  ⑴主要生物学性状:

在组织涂片中,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

具有荚膜;

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须加入血清或鲜血才能生长良好,在鲜血琼脂中的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完全溶血环。

  ⑵微生物学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等的主要表现。

  3、炭疽杆菌

在组织中,菌体呈单个或3-5个短链状排列的粗大杆菌,两端稍凹陷或平截,呈特征性的竹节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本菌在体内形成荚膜,荚膜对腐败的抵抗力较菌体强,所以在腐败的病料中常可看到无菌体的空荚膜,这样的荚膜结构称为菌影。

经人工培养基培养后,呈长链状排列,荚膜消失,但因环境中氧气充足而能形成芽孢。

  本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易于培养,菌落灰白色、不透明。

表面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低倍显微镜下的边缘呈卷发状。

明胶穿刺培养倒丛树状生长,且出现漏斗状液化。

  ⑵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特征性的细菌及其特殊结构;

分离培养;

动物试验;

血清学试验(炭疽环状沉淀试验)等的主要表现。

  4、魏氏梭菌

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粗短、两端钝园的杆菌,能形成荚膜和芽孢,芽孢位于中央或偏端,其直径稍大于菌体而使细菌呈梭状。

本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

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培养基中,经厌氧培养后,可出现园形,表面有辐射状条纹、边缘呈锯状的“勋章”样菌落,菌落周围有双重溶血现象。

  在紫乳培养基中,经厌氧培养8-10小时后,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乳糖被分解而产生大量气体,致凝固蛋白被穿透而呈海棉样变化,此为之“暴烈发酵”现象。

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等的主要表现,以及动物接种呈现泡沫肝的重要特征。

  5、丹毒杆菌属

  ⑴主要生物学性状,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正直或稍弯曲纤细的杆菌,无特殊结构;

培养特征主要表现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中,长出如针尖大小的菌落,菌落周围可出现狭窄绿色的溶血环;

肉汤培养呈极轻微混浊;

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生长。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