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463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三年来江苏卷经济类试题特点和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2积累和消费

13商品服务市场

14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15对外贸易

16通货膨胀

30个人所得税

31宏观调控政策(税收、财政)

32竞争的手段

35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

39经济全球化和走出去战略

17非公有制经济

18企业的含义

19关税和对外贸易

20产业结构调整

21关税

2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3债券的种类

24经济全球化

30股份制改革

31按生产要素分配

32央行的职能与宏观调控

33企业经营者素质和市场交易原则

35第三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

36诚信问题

38树立科学发展观

39三农问题

16消费税调整

17影响价格的因素

18化解通货膨胀的措施

19市场经济的特征

20非公有制经济

21财政

22商业保险

23企业兼并

24对外经济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30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政策

32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3正当竞争

35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39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

通过对表一列出的三年来江苏卷考查的经济常识考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常识内容的考查,重在突出教材主干知识和核心考点的考查,这可以从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和核心考点的出现频率上得以证实。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考查较为集中和频繁:

一、我国的经济制度。

如:

04年试卷中10题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05年试题中17题的“非公有制经济”、31题的“分配制度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06年试题中20题的“非公有制经济”、31题的“收入分配政策、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

二、市场经济知识。

考查了04年35题的“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31题的“宏观调控政策”;

05年32题的“央行的职能和宏观调控”,36题的“诚信问题”和33题的“市场交易原则问题”,06年19题的“市场经济”、21题的“财政”、33题的“正当竞争”、39题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等。

三、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原则。

在04年试卷中13题考了“商品服务市场”、32题考了“市场竞争”;

05年的18题考了“企业的含义”、33题考了“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市场交易原则”、36题考了“诚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06年23题考了“企业兼并”、30题考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2题考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33题考了“正当竞争”、30题考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四、对外贸易和关税。

04年试卷中考了15题的“对外贸易”、39题的“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走出去战略”;

05年试卷中19题的“关税和对外贸易”、21题的“关税”、24题的“经济全球化”;

06年试卷中的24题“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应坚持的原则”等。

五、货币、银行与货币政策。

包括04年高考试题中9题的“货币职能”、14题的“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16题的“通货膨胀”;

05年高考试题中32题的“央行的职能与宏观调控”;

06年试卷18题的“化解通货膨胀的措施”、39题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等考点。

六、税收和财政政策:

具体考查了04年试卷中30题的“个人所得税”、31题的“宏观调控政策(税收、财政)”;

06年试卷中16题的“消费税调整”、21题的“财政”、39题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等。

以上经济常识中的主干知识和考点在前三年的江苏卷考查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频繁的。

显然,它们就是经济常识中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这里用一句话对以上知识加以概括,以帮助教师和考生深化对这些考点的认识: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市场主体遵循着市场交易原则在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上开展着经济活动,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加以调控。

3.考查时政内容逐年增加,试题时代感日趋增强

表二:

三年来经济常识试题涉及的时政热点数量和内容

①我国对外贸易的成就

②食品安全问题

③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三个)

①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②商务部作出了对部分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的决定

③04年我国征收关税

④03年我国钢材、水泥、原煤消耗

⑤我国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⑥央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贷款政策

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

⑧2004年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

(八个)

①消费税调整

②海尔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③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显著发展的原因

④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⑤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

⑥中美就纺织品问题经过七轮磋商最终达成协议

⑦“短信陷阱”

⑧农民工的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

⑨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

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个)

通过表二可以清晰地看到:

首先,经济常识类试题对时政的考查逐年增加。

04年仅仅涉及到3个时政热点,05年涉及到8个,到了06年就涉及到10个,从趋势看,对时政的考查明显一年多于一年,这是一个正确的、必然的选择和变化。

这是由思想政治课时代性特点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科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对经济知识的考查,如果脱离日新月异的经济生活,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经济理论就没有生命力,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04年选择题题干基本上仅仅就教材内容设题,选择肢也基本上来源于教材,这不仅是降低了试卷难度的问题,也是一个导致了试卷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的问题。

05年、06年经济常识的考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经济理论的考查反映了现实的经济生活,体现了经济常识的特点。

其次,经济常识试题涉及的时政内容主题较为突出。

05年、06年两年考查的时政,基本上是以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或是体现和贯彻经济政策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成就作为背景:

如05年涉及的时政中,从表中可见:

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作出了对部分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的决定、2004年我国征收的关税、2003年我国钢材、水泥、原煤消耗、我国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央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贷款政策、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等等,这些时政数量上占经济类时政总数的接近九成,它们都是与国家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的。

在06年试题涉及的时政中:

消费税调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显著发展的原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中美就纺织品问题经过七轮磋商最终达成协议、农民工的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也都是与国家政策直接相关的,这些时政在经济类时政中占到七成。

可见经济常识考查的时政主题是很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在时政复习中少走弯路。

再次,经济常识试题涉及时政的切口都很小。

就2005年考查的时政而言,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一个规定为背景,考查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财产与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被取消,同时我国商务部作出了对部分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的决定,考查我国政府加征出口关税的目的;

以2003年我国钢材、水泥、原煤消耗占世界总消耗的比重为背景考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2006年考查中则是以我国对消费税调整为背景考查此举的意义;

以江苏省个私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背景考查个私经济发展的原因;

以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为背景考查财政的作用等。

这些时政的考查都是体现了我国的重大经济政策,对应了我国的重大经济现象,但在问题的设计上却是从小处着眼,从小切口入手,这充分体现了时政考查上的大背景和小切口相结合的特点。

3.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基调不变,考查难度不断加大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在2004年高考试卷中体现的最为充分。

2004年是我省自主命题第一年,整张试卷P值大于0.7的题目,即基础题约占总分的34%,比考纲规定的30%多出了4个百分点;

P值小于0.3的题目,即较难题约占总分的6.7%,比考纲规定的10%少了3.3个百分点。

这就是说,试卷不仅是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还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经济类试题的考查也是这样。

就经济类试题而言,难度降低的主要表现是:

选择题较为容易,选择题的题肢都来自于教材语言,选择肢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原话,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题肢的正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这种情况在05年、06年的试卷中就有很大的改变。

特别是在这两年经济类试题的选择题上就可以看出来:

如2005年试卷中经济常识试题的选择肢:

“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财产与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北京故宫博物院”、“优化纺织品的出口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等观点和提法,以及2006年经济常识部分试题的选择肢:

“有利于间接调节收入分配”、“坚持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完全运用市场经济原则”、“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等观点和提法,不是象2004年试题中的题肢那样,直接在教材中摘下来某一句话作为选择肢,而是对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变通处理,或是教材语言与时政语言的结合,这些题肢都需要考生仔细分析和思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

4.重视对变动和新增考点的考查,新增考点成必考考点

自2004年以来,各年的政治科大纲都有一些考点上的变化,或者是修改、变动的考点,或者是新增的考点,这些考点在当年都是高考的重点,经济常识中的变化或新增考点也无不在当年的考试中得到重视。

下面是三年来江苏卷对变化和新增考点的考查情况。

2004年:

政治试卷中对考纲修改、变动或新增的知识点进行了考查,其中经济常识考点有:

第12题考查“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第13题考查“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第16题考查“通货膨胀的产生”,这些是考纲予以修改或变动的考点。

2005年:

试卷第17题通过对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相关规定的解读,考查了新增考点“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调整的考点“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36题的辨析题“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

在考查内容上,既考查了常规考点即哲学常识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经济常识中的“市场交易的原则”,又考查了新增考点,即经济常识中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哲学常识中的“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提倡诚信”。

2006年:

经济常识的新增考点“兼并与破产”在选择题23题中考到,另外考纲中涉及的新增形式“综合探究”在39题中单独以一个新的题型出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经济常识的变化和新增考点都是当年的考试重点,这也是经济类试题考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应对2007年高考,经济常识备考复习的策略选择

1.依纲据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要全面认真地做好每一个考点的复习工作,并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考点的复习。

一轮复习要老老实实地回归课本,努力夯实基础知识,对经济常识的每一课的知识都能在理解基础上识记、掌握和运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化对经济常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轮复习要整合大纲规定的考点,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分清知识的主次,准确把握主干知识。

三轮复习即综合复习过程除了要对知识加以综合训练、综合运用,对学生加以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之外,还要对经济常识的重点考点重点复习,反复运用和训练,以达到对那些重点考点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时政内容复习要精心选择,以免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或功夫白费。

从前三年江苏卷对经济方面时政的考查来看,经济常识方面的时政材料的选择,要以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为主,加之能体现贯彻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时政作为时政复习的背景依据。

且在选择背景材料时也不要过于庞杂和宽泛,设计试题时一定不要过于宏观和抽象,而是要从大政策的某一角度,从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成就的某一方面即从一些小处着眼,找小切口。

一定不要求大求全,那样会因贪多求全而冲淡主题、淡化重点,从而造成时政复习的方向发生偏差,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找到证明,即高考的这一特点已经被一些出版社和图书策划者捕捉到了,这两年的时政热点专题资料编写体例上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原来的热点专题都是从大专题的角度编写,近两年多是从小视角来编写,都是先设计一个大专题,具体编写的体例则立足小视角。

这也是从适应高考的时政小切口的考查方式而在编写教辅体例上的调整。

3.在各个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都要注意结合各个阶段复习特点,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设计试题的难度梯度,适当地增加试题难度,以达到各阶段的复习目的和适应不断提高的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

对学生的基础训练、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的过程,经济常识要同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一样,在试题选择或编制上要体现出难度要求,不断加大训练难度。

尤其是选择题的题肢设置上,要注意经济常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变通性,或能将经济类时政语言和经济常识教材语言融合到一起,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常识考点或经济类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适应高考的能力。

4.高度重视变化考点和新增考点的反复、多角度训练,以更大可能地提高得分。

考试大纲在每一年都会有一些修改、变动或新增的考点,经济常识中也会有相应的变动或调整。

这些考点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高度注意。

三年来的江苏卷显示,每一年的变化考点特别是新增考点是当年的必考内容。

因此,在考前应对这些调整或新增考点反复地、多角度地训练,甚至要对这些考点搞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专项训练或强化训练。

可以说,对变化和新增考点的复习,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这是在高考中得更多分数的一条捷径。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