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464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Word文档格式.doc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完美的结合这一重大课题就落在了每一位地理教师的身上。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整合中的误区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上,总体情况是:

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考虑;

硬件投入大,使用少;

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

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2]。

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对象就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俨然已经成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标志和代言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也就是开发多媒体课件及应用。

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程教学被表面化成了制作多媒体课件。

可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普遍的误区。

因此我以多媒体的应用为例阐明我的观点。

(一)“蜻蜓点水”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很多教师为了追新,一上课就使用多媒体,有时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明明大屏幕上显示课件,教师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全然不理会课件的存在和学生的感受。

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就叫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的现象着实普遍存在。

这种现象就如“蜻蜓点水”,将信息技术留在了“水表面”,不曾深入整合。

(二)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方位冲击,索性将一切与本节地理课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全都用上。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如同走马观花,确实是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学生们对于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几乎没有印象。

同时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因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

请问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把“人灌”改为了“机灌”[3]。

我们教师成了地理课的“导游”,而学生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座位上被黏上了万能胶水,不能移动。

教师埋进课件里,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忽视了授课过程中的“生成”,也忽视了学生的“微表情”,造成师生之间丧失了交流的机会。

有时候由于设备故障,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这位教师就无法授课,只能灰溜溜收场,失去了教师对课堂的主动把握。

如此种种实事无疑证明了一件事: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

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教师成为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者,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4]。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

要真正做到“整合”的关键是“融”。

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要营造一种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还有我认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如说成是“融合”,更能反映时代的特征。

以后我们只谈融合二字。

(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育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具有了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品德。

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变成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方法亦出现了多样化:

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

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情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提供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无不体现着“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地理课程的每一部分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所追求的目标。

1.让备课“信息化”

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交搜、索流、下载有利于我们备课的各种资源,例如:

我常用的几个课件网站(百度文库)、ware(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技术)、Director(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开发工具)、FLASH(Macromedia公司出品)、ScienceWord等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和文档处理软件,呈现出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减少抽象概念认知具像化的负担。

2.电子课本、人机界面必将取代传统教育模式

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

学生不用再背着沉重的书包,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计算机、U盘等存储设备。

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国家印刷课本的费用,又让孩子们摆脱了书本的束缚。

或许我国的减负可以如此行事,必将带来新的体验。

这个想法如同英国的教学,英国政府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应用在教育领域,不仅是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电脑的更新速度更快,值得一提的是,交互电子白板在英国基础教育中已经普遍展开。

那清晰的可视化界面、便捷的操控方法和灵活的交互功能不仅节省了教师授课时间,而且容易激发其教学灵感;

另一方面,电子白板生动、形象的展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些都让人向往。

3.让学生放开接手脚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的信息素养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讲授各种信息如何取舍,课件如何制作等等,教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初级信息素养。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东》和八年级下册的《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上网搜寻资料、制作课件,并以小老师的身份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给同学们讲课并且将自己分析整理后的资源同大家分享。

这种体验会让学生快速成长,同时也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既然放手,就不要再“自以为是”地插手了。

你别看他们是初中生,他们的总结、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一点也不差。

如此反复让学生思考、练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各种能力,正好符合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敞开信息资源的大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交流互动

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中学生。

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富金山"

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

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

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初级信息素养,通过这些基本能力实现知识探索和创新,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你想象不到的能力。

例如:

在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我提前布置一些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到底是什么原因?

火山的类型,各种火山喷发的情形,以及火山喷发后只会给当地带来恶劣影响吗?

日本的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相关,这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哪个特性?

学生在浏览相关网站之后,经过讨论并作相应论述,条理清晰,丝丝入扣,实在让我刮目相看。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应用分析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新手段,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显著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一)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有的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太低,还有网络教室的设备不会使用,不会打开,关机,也不会控制网络教室软件,严重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5]。

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同时课件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这种“渔”,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鱼”。

地理课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并学会使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课程要求达到的目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收获“鱼”以及“渔”这种能力。

(三)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

但是计算机辅助地理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图1:

简单的图却能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做出对比。

我们可以知道夏天正午的杆影要比冬天的杆影短。

冬天太阳照入室内的阳光要比夏天照进室内的阳光要多。

借此可以用简单的现象来解释地球公转致使同一地区的太阳高度不同。

(如图1所示)

(图1)

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那所谓的“重点、难点”已不再是教师难啃的骨头。

(四)尽管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仍不能忽视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

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或方法都要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需要。

不能一味追求新潮,对教学内容不加分析地套用多媒体技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技术也有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面。

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文字和背景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而且多变,容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但却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放映过程中,文字、图片一幅幅的放过去,学生对其板书内容只有零碎的而没有整体的概念,学生只顾看和听,不能顾及思考与练习,而独具匠心的板书,灵活的板图,既能很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分析和理解[5]。

一组好的地理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整堂课知识的回顾和记忆。

(如图2、3所示)

(图2)我国东部雨带推移图(图3)黄河流域各河段存在的问题

在讲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我用了这样一个板书(如图2所示),动静结合地讲了雨带推移这一难点,同学们大部分可以在我的指引下自己描绘雨带推移图。

“5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此时我国华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

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

7月中旬—8月中下旬夏季风北跃到华北和东北地区,为夏季风鼎盛时期。

9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势力减弱迅速南撤。

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带随之结束。

又如我在讲完黄河流域存在问题时,还剩5分钟下课,忽然意识到少了点什么,于是我临时设计了这个板书(如图3所示)。

先引导学生和我一起画出黄河主干图代表流域,标出中下游,按照河段边回忆,边提问,标出存在问题,同学们不仅说出了本节重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严重的地上河,还开拓思维,讨论出了黄河上游荒漠化问题、黄河流域两个平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饮用水等过量用水问题、“塞上江南”是黄河水的功劳。

同时还激发了我的兴趣,我饶有兴致地讲了凌汛的发生条件、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并把凌汛的现象引申扩展到凡是有结冰期且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南北向的河段都会发生凌汛。

俄罗斯的叶尼塞河就会发生凌汛。

这节课因为这个板书,我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因此,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寻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切入点,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才是高效的教学方式。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地理日常教学当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地理教师任重道远。

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部中,还需要更多教师去亲身实践。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它不仅能融合到地理学科中,我们或许可以统一叫它“通用技术”,它可以应用于任何学科,帮助任何学科发展壮大。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践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道路上,与我同行。

[参考文献]

[1]蒋鸣和.融合重构拓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J].教育情报参考,2007(39-40)

[2]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1)

[3]高娟.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J].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2011,(124-125)

[4]丘萍彭玲.浅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A].教育与职业,2008,(186-187)

[5]李庆红.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生物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2011,(17-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