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61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doc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究

河北省香河县第十二中学肖云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意义,探讨教学设计与整合过程,提出改革地理课堂学习重点,建立新的教学结构,改变地理教材知识的呈现过程和方式等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整合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

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计算机兼地理教师,深感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但由于过去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少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纯粹被动地接受、呆板地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式学习,并加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广,下面本人就中学信息技术课和地理课的整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二、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地理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动漫画,图片照片,图标,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toshop、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

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地理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

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地理学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然牵扯到学校软硬件的建设,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作为地理教师的教具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学具,与其他媒介不同的是,必须首先将地理课本等教学资源信息化,即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这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能否实现的前提。

它关系着整合的质量,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经过信息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包括地理教学基本元素材与地理教学集成元素材两类。

信息化的地理教学资源,为地理教师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打下了基础。

地理教师选择适合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素材,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教师教学的逻辑顺序,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电子教案。

施行教学方案,并加以反馈评价,完成地理教学的全过程。

四、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方式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地理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能力,能方便的呈现出多种教学信息,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各种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对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问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下面本人就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1、播放影视片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青藏地区》一课,开始播放一段青藏高原景观的影视片断,此片断同时配有李娜优美激昂的“青藏高原”,把大家带到了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片中青藏高原的各种景观、藏族人服饰---藏袍,无一不刺激着学生的大脑皮层。

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

2、创设利于发展联想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

发展联想思维的情境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变化,培养其判断、分析、归纳和揭示其内部联系规律的情境。

而区域地理各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整体性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授《欧洲西部》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在电子白板上播放介绍欧洲简介的视频及图片,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呈现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工业、农业等情况。

引导他们分析欧洲西部的这些地理要素后,教师指出正是这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欧洲西部复杂的地理环境。

然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这一区域畜牧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位置、气候、地形对繁荣的旅游业的综合影响等等。

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欧洲西部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欧洲西部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区域地理特征,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情境变化的细心观察,判断、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不但得到锻炼,而且对地理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也能梳理清楚。

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又激发与强化了整体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许多学科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地理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

例如:

介绍《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电脑室,让他们在电脑上演示采用交互式操作方式的《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Flash课件,让学生可以随意的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情景。

同时,学生们在课件中既可以调节地球公转的快慢,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中的任何位置。

当地球处于不同位置时,能清楚地看到太阳的直射点的变化,让学生能具体、形象地认识四季形成的原因。

多媒体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创设“释疑”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释疑”情境,是指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情境的变化,一层一层的进行递进性分析,最终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例如:

讲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时,教师先播放一段新疆的哈密瓜和葡萄成熟时期生动的视频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然后设问:

哈密瓜、葡萄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新疆瓜果特别甜呢?

学生会带着问题饶有兴趣的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教师接着用课件展示新疆的石榴、棉花等图片,再设问:

新疆绿洲农业的特色还有哪些?

最后教师用课件展示配有文字说明的新疆富有特色的农业系列画面:

吐鲁番的葡萄晾晒房、哈密瓜外运、塔里木盆地优质商品棉基地、番茄酱的生产与出口、牧场上悠闲地羊群、吐鲁番坎儿井群。

观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呢?

在新疆农业的开发建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加深了对新疆“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这部分地理知识的认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相关的情境,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地理。

  

    这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1、情景导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时,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组北京著名旅游景区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我们祖国的哪里吗?

在我国具有怎样的位置?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这时鼓励学生讨论同时思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

你想知道为什么要定都北京呢?

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2、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第二语言。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培养。

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例如:

在介绍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时,演示交互式的Flash课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的位置。

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

这样就有效的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

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地理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媒体计算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地理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广大地理教师应当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为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

2、《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

3、《邓小平文选》

4、刘云生《中国教育学刊》

5、侯莉华,《体味初中地理新教材》。

  

6、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初中地理教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