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4660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Word文档格式.doc

1、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8年为559万,到2012年突破680万。

在就业方面,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6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而到了2010年也仅为72%,而后公布的数据2011年就业率大抵与上年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历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当年毕业时均未达到80%,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2、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要往往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

近几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效解决。

主要体现在:

(1)地域性差距比较大;

(2)行业差异(部分行业供小于求);

(3)专业矛盾;

(4)学历矛盾。

[2]李建成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2008,03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1、大学生自身原因

从心理上,他们存在不正确就业观念,择业预期过高。

大学生仍存在着“时代精英”“天之骄子”的感觉,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从专业技能上,大学生整体素质下滑。

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

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整体下降。

从职业素养上,多数大学生见异思迁,频频跳槽,让企业感到大学生很不可信认;

缺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很好地处理同事关系是大学生在职场前进的障碍。

2、国家的高校扩招和就业政策的变化

国家在1999实行了高校扩招工作。

大学生就业政策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中的“统包统分”了。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

这一转折改变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分配,更有就业的观念与结构。

政策的放宽原本是想打破体制,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创造力,增加就业的自由度、开放度,但是在国家的发展和整体就业形势之中,“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下岗工人占很大的比例,大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统筹发展造成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已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影响。

[3]李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2010,03

3、从教育学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从建国以来一直是计划招生,统一分配,因此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地立足于国家产业的调整,依赖于自身的师资条件,这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产生结构矛盾,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

[4]车桂兰、寗佐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2011,05

这些特点对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践都带来了影响,也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4、从社会学角度看,就业机会不平等,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帮助

虽然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强调的是公平、公开、公正,但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这就存在着就业机会不平等。

对于没有社会关系的大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只能依托个人实力。

甚至出现优秀大学生在艰难地闯过面试关以后,却被某些有关系的子女“挤下来”而落选的情况。

这种种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三)、通过基层就业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1、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赵翠萍提出制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是观念,多数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时都存在“求稳观念严重、创业理念滞后”的情况。

[5]赵翠萍,《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分析》[J],2012,02

一味追求稳定的就业观念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村急需人才的结构性偏差要求高校必须多种方式因势利导,强化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改变一次到位的就业观念。

同时,高校在宣传相关政策时应该强调到村任职对同学们长远发展的意义,而非扎根农村献身农村,以消除部分同学对到农村基层就业任职的畏惧感。

2、提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胜任力

冯东等指出通过提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胜任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来缓解就业问题。

(1)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观念。

(2)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3)提升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国家要继续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吸引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5)基层单位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优缺点,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培训培养。

(6)社会要倡导敢于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实干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扎根基层。

[6]冯东、赵远博,《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胜任力不足的原因》[J],2012,07

3、培养适合基层需求的人才

赵兰芳等提出高校应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培养适合基层需求的人才。

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招生规模的决定因素。

加强和企业合作,从政策倾斜、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提供多功能就业指导服务等多方面多渠道,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7]赵兰芳、何崇军、项中,《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初探》[J],2011,03

(四)、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以上相关文献的检索、整理发现: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的学者是从大学生自身因素的角度出发,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和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

有的学者从大量的毕业生不能获得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将研究立足点放在供给和需求上;

有的学者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制度及政策的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而关于基层就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较少,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基层就业问题上,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很少。

在从政策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研究较少。

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论文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中心,深刻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从研究目的出发,通过相关的书籍、学术期刊、媒介、政策文本等途径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查阅、整理、分析、归纳获取研究信息。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全面客观地掌握所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者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

(2)、调查研究法:

在进行文献研究的同时,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相关的调查,以访谈等形式,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获得对研究对象一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修正认识上的偏差,加深对论题的思考深度。

(3)、综合分析法:

从多学科多角度来综合分析研究对象,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如本论文可能涉及的学科有:

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3、研究内容

先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

分析资料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其到基层就业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二)、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本论文研究重点是通过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对现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以及思考如何通过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研究拟突破的重点是明确本研究的矛盾焦点和现实的问题指向,在切实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论题的研究才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论题的结论也才可能客观和有效。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教育学等视角来分析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以及从政策、自身以及社会等方面研究怎样通过促进基层就业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写作计划

1、2012-10~2012-12

完成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2、2013-1~2013-3

完成理论基础研究工作,并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3、2013-4~2013-7

完成论文初稿。

4、2013-8~2013-9

修改论文,并形成论文终稿。

四、论文组织结构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三、国内已有研究进展

四、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

一、近年来就业形势分析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观念方面

(二)、市场方面

第三章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一)、转变就业观念,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二)、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高校方面

(一)、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

三、政府方面

(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二)、加强高等教育供求的宏观调控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第四章高校毕业生生就业问题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对未来就业形势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2]李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2010.(03).

[3]车桂兰、寗佐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2011.(05).

[4]曾建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及对策[J].2009.(12).

[5]崔清.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J].2008.(10).

[6]李建成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2008.(03).

[7]冯东、赵远博.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胜任力不足的原因[J].2012.(07).

[8]赵兰芳、何崇军、项中.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初探[J].2011.(03).

[9]赵翠萍.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分析[J].2012.(02).

[10]和莉莉.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2010.(04).

[11]周海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2008.(06).

[12]王滨生.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研究[J].2012.(09).

[13]孙海涛.高校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研究[J].2012.(14).

[14]曾晓东.大学生就业问题解读[J].2009.(15).

[15]张艳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索[J].2009.(11).

[16]欧华国.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J].2009.(03).

[17]曾雅丽、鲍金勇、林佩云.毕业生基层就业障碍性因素与对策探析[J].2012.(09).

[18]张颖.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构建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J]2012.(18).

[19]韩冰.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2009.(02).

[20]李彧宏、罗匡.浅析经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J].2009.(06).

[21]邓晖.大学生就业新趋势——到基层去[J].2012.(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