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71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

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

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

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D.《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毫不相干,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太阳·

老人·

少女

【前苏联】瓦西里·

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

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

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

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

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

“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

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

”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

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

”他说。

“为什么?

”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

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

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

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

”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

”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

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

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

”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

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

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

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

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

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

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

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

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

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

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

他们来这里做过客。

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

”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

艰难?

”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

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

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

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

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

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

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

“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

”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

她找到了。

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

”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

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

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

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5.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6.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廉颇宣言曰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朝夕遣人候问武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⑥武等实在

⑦汉亦留之以相当⑧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A.①②③⑤⑦B.①②⑥⑦⑨

C.②④⑥⑧⑨D.③④⑤⑧⑨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何久自苦如此④秦贪,负其强

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⑥单于愈益欲降之

⑦天雨雪,苏武卧啮雪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⑨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A.②③⑤⑥B.④⑦⑧⑨

C.①④⑥⑧D.①②⑤⑦

9.下列各项的文言句式和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子卿尚复谁为乎?

A.信义安所见乎?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何以知之?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它原是周天子专用,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B.“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永元中”“阳嘉元年”“永和初”“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

D.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

父宝,习《欧阳尚书》。

哀、平之世,隐居教授。

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

光武高其节。

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

“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

数三者,法三台也。

先生自此升矣。

”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

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

“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选自《后汉书·

杨震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

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转”,意为“转任”。

《后汉书·

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

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

D.“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

B.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桓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

C.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

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直言拒绝。

D.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

14.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

(1)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5分)

(2)宝乃自往候震曰:

”(5分)

(3)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后汉书·

张衡传》)(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州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

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

②山椒:

山顶。

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

③哀湍:

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④州桥:

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

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B.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6.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我之所以避让廉颇的原因,”;

廉颇听到后,惭愧地向蔺相如说:

“我这个浅薄卑贱的人,”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所说一致。

(3)杜甫在《登高》中,两句表达了远离故乡,又处暮年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信息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应运而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全球发展正在全面迈向泛数字化、泛网络化阶段。

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也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深度。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从一穷二白走到世界前列,比如“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就是这样的。

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

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光荣绽放。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IT龙头企业等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我国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共享经济等互联网经济领域也取得广泛成功。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要实现简单的数据交互,更要实现数据整合与加工再造,为工业、建筑、交通等更多产业信息化提供支撑,为更多智慧城市领域发展提供示范,为更多人民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提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新月异信息化典型保障

B.沧海桑田信息化典范保证

C.沧海桑田现代化典型保证

D.日新月异现代化典范保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B.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C.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D.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21.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如果说领土、领海、领空是有形国土,那么,①,爱国情感高低直接关系民族生命力的强弱。

爱国情感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基础。

② 

 

,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就会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也就难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新形势下,我们要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深厚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报国志向。

③ 

,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才有坚实基础。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补,本义指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

补,可能是画龙点睛,也可能是画蛇添足……不同的“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1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无中生有,十五卦象与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周文王为商朝人,国风内容主要为西周到春秋时期。

2.答案:

A。

曲解文意,原文为“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不等于“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3.答案:

D。

绝对化,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

B项解读:

风马牛不相及,表示两个事物毫无关联。

《左传·

僖公四年》中: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

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

"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形容当时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4.C(C项“没有把老人的肖像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该是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5.参考答案:

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

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

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

④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

(与老人相关的答出两点及以上给4分;

与少女有关的答出一点给2分)

6.参考答案①历史政治意蕴:

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

②伦理道德意蕴:

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

③生命意蕴:

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

这位从容安详、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

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7.答案:

B。

指示:

古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