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95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

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

(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

(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

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

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

(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

(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

(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可以得出:

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

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

○里应填什么符号?

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

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

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

“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

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

第48页.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

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

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57+137=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认识“按比例分配”。

师(手里举着十支铅笔):

今天薛鹏程和徐逸帆的预习作业做得真好,我想把这十支铅笔奖给他俩,该怎么分?

生甲:

每人五支。

生乙:

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

说得真好,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每人五支。

(板书“平均分”,把铅笔分给两人。

师(再拿出十支铅笔):

我还想把这十支铅笔将给这次口算比赛获第一第二名的同学,应该怎么分?

(学生在下面议论争辩分法)

我认为不应该再平均分。

为什么?

那不公平。

那该怎么分?

我认为应该“三七开”。

“三七开”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三七开”?

就是第一名得七支,第二名得三支,那才显示出第一名的实力。

生丙:

我认为应该“四六开”,第一名得六支,第二名得四支,差距不能太大。

(学生都认为比较合理)。

这还是平均分吗?

生齐:

不是。

那可以叫什么呢?

按个人成绩分。

按一定的比来分。

说得真棒。

“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怎样的比来分?

“四六开”

呢?

生:

“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3∶7的比来分;

“四六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4∶6的比来分(板书);

那平均分就是把十支铅笔按……

生接:

1∶1来分。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出示实物投影)有两台同样的播种机种地,甲台播种机工作了4小时,乙台播种机工作了3小时,共得酬金210元。

这些酬劳两位机主能年平分吗?

不能﹗

把210元酬劳按他们的工作时间来分配,多劳多得。

你真棒﹗(板书:

把210元酬劳按工作时间4∶3来分配。

像这样把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点评:

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并且我个人认为我创设的情境是真实有意义的,将铅笔奖给学生,是话题也是鼓励,让学生在老师热情的激励中主动学习,便于交流,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

介绍给大家听听。

我回家做作业的时间通常是一小时,40分钟做语文,20分钟做数学。

那你是把六十分钟按照几比几来分配的?

为什么要这样分配?

我是把六十分钟按照4∶2来分配的,语文四份,数学两份,因为语文要写日记,比较花时间。

我每天都喝高乐高,一杯高乐高里有两份是高乐高,一份是水

谁来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

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2∶1。

生丁:

老师,这样喝会胖的,里面卡路里太高﹗

你认为一杯高乐高冲剂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合适呢?

我认为一杯里高乐高占2份,水占3份比较合适。

谁能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冲剂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

5份。

(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了铺垫。

老师,我就是喜欢和浓一点的嘛,2∶1不行吗?

(学生哄堂大笑……)

在笑声中学生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在谈话中还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生活的主体,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拟者。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由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被动地传播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新大纲也指出: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课堂上老师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引人入胜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二)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和掌握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

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前3年半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继续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板书课题:

“减法的意义”)

全班口算(卡片):

35+75=       150-80=

110-75=      150-70=

110-35=      80+70=

(二)设置问题情境

1.教学减法的意义.

(1)从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

按图意列式: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

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

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

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

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

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减法的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根据2468+575=3043,写出下面2道减法题的得数.

3043-575=(   ) 3043-2468=(   )

(6)1和0在减法中的特性.

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那么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得什么?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说明,如8-0=8……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几?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

8-8=0……从而得出: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 52-20=32 52-32=2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 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过去学过哪些计算可以应用这些关系?

在学生回答可以验算后,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

(1)前面复习过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

(加法交换律)

(2)现在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

(应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

因为加数有两个,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例如:

1234=987=247验算:

同学们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得出:

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练习十二第4题.

(三)巩固反馈

1.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999+428  3427-2999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1,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减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学生在这之前虽然也学会减法计算,也能解答一些减法应用题,但并不知道减法的意义.往往认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是多少就是减法,或者求两数相差多少就是减法,这是把减法的应用当作减法的意义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概括,进一步用定义形式说明减法的意义.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减法的意义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第三部分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通过学生回忆过去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用加法验算,也可以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验算.再引导学生整理出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应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为了巩固验算方法,对练习题要求验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验算的好习惯.

减法的意义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          和=加数+加数

52-20=32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70=80          80-70=150

被减数减数差          150-80=70

比较:

得出: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P95例9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出示小黑板

本班语、数两学习委员分发数学作业本,语文学习委员单独分发要2分钟,数学学习委员单独分发要3分钟,大家猜一猜,两人一起分发要几分钟?

1、学生读题

2、先让学生大胆猜想

3、然后老师提出:

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由浅入深,辅路搭桥

出示小黑板:

1、一迭作业本60本,聪聪分发需要2分钟,每分钟发多少本?

明明分发需要3分钟,每分钟发多少本?

2、一迭作业本60本,聪聪每分钟发30本,明明每分钟发20本,两个人合发,几分钟发完?

3、一迭作业本60本,聪聪单独分发需要2分钟,明明单独分发需要3分钟,两人合发需要几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60/2=30(本)60/3=20(本)

2、60/(30+20)=1.2(本)或者:

设X分钟发完?

(30+20)x=60

X=60/50

X=1.2

3、60/(60/2+60/3)或者:

设两人合发需要X分钟

X*(60/2+60/3)=60

三、引导探究,挑战问答

老师质疑:

假如上面三道题都隐去“60本作业本”这个条件,你们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1、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让各小组组长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出来,老师板书:

A、1/2=1/21/3=1/3

B、1/(1/2+1/3)或者:

设需要X分钟完成

X*(1/2+1/3)=1

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一小组,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恰当时机提问:

“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

“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

“列式为1/(2+3)你们认为对吗?

四、促进思维,拓展发散

解决好“分发本子”问题后,我问学生: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做套装衣服问题”、“相遇问题”吗?

五、反馈练习,以促双基

1、P95“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第1题

3、指导学生自学例9

六、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哪些地方你还不太懂?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