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65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亮—暗—亮结构三次结构

罗伯特森

电镜观察细胞膜

植物向光性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下部分布不均匀

温特

将是否用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将是否用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详解】①巴斯德利用显微镜观察,发现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①正确;

②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饥饿处理法和碘蒸汽染色处理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叶片和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叶片,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②正确;

③光合作用中O2的来自于水是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发现的,③错误;

④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④错误;

⑤膜由脂质组成的是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通透性不同得出的结论,⑤正确;

⑥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发现细胞膜是由暗—亮—暗

三层结构构成,⑥错误;

⑦温特将是否用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⑦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饥饿时血液流经胰岛A细胞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B.参与内环境稳态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等

C.肾小管细胞和垂体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D.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产热量

【答案】B

【分析】

1、血糖调节

(1)血糖来源: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去向:

氧化分解;

合成糖原;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体液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由于肝糖原分解,血糖的含量会升高;

血液流经胰岛后,由于胰岛A细胞利用,血糖的含量会降低,A错误;

B、参与内环境稳态的信息分子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等,其中激素在体液调节中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属于信息分子,淋巴因子是参与免疫调节的信息分子,B正确;

C、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C错误;

D、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B。

3.现有一只黑色直毛雌家兔和一只白色直毛雄家兔杂交,后代的雌雄家兔都表现为黑色直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免性状的遗传只受遗传物质控制,与环境条件无关

B.假设后代的数量足够多,可以判断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直毛对卷毛为显性

C.根据上述杂交实验可以判断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D.这两对相对性状,可能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2、杂交子一代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杂交子一代未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3、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4、题中直毛可能是隐性纯合子也可能是显性纯合子,子代表现型不确定和性别是否有关系,不能确定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家兔黑色对白色为显性,但不能判断直毛对卷毛为显性,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C错误;

D、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无法判断,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故可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D正确。

故选D。

4.拟南芥超矮生型突变体有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

研究者以野生型和某种超矮生型突变体拟南芥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野生型拟南芥的赤霉素浓度始终高于超矮生型突变体

B.图乙表明,高浓度生长素对野生型拟南芥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C.实验表明,该种超矮生型突变体对赤霉素和生长素均不敏感

D.实验表明,超矮生型突变体细胞表面一定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

分析图甲、乙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拟南芥的生长;

如果激素对拟南芥作用后,拟南芥生长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拟南芥生长没有改变,说明是激素不敏感型。

【详解】A、从甲图中看不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赤霉素浓度,A错误;

B、图乙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生长素对野生型拟南芥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而不是抑制作用,B错误;

C、实验结果表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超矮生型突变体后均不起作用,故该超矮生拟南芥品种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C正确;

D、实验表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对于超矮生型突变体作用不大,但不能说明其细胞表面一定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也可能是受体异常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5.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示排尿反射过程。

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排尿活动

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C.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其中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反应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

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排尿活动

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

B、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B错误;

C、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等,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

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

6.下列进行的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操作,不合理的是()

A.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路边的行道树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B.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将样方面积设置大些

C.在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滴加培养液后静置片刻再将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中央

D.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常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答案】A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

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行道树的排列呈长条形,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A不合理;

B、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要尽量多的包含该区域的植物种类,因此样方面积要大一些,B合理;

C、滴加培养液后静置片刻是为了使酵母菌沉降在底部,C合理;

D、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一般用放大镜或实体镜,如用显微镜,要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D合理。

故选A。

7.研究人员以某种旱生植物为材料,通过检测这些植物在不同程度干旱处理下根部所含糖类的变化,得出了植物对干旱条件的部分反应。

选生长状况一致的植株若干,平均分成四组,其中对照组(CK)为含水量80%的土壤条件,另外三组分别给予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和重度干旱(T3)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根部糖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水分条件

根部糖含量/(mg/g)

淀粉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

1

CK

398.87

47.87

52.13

T1

411.57

43.88

56.12

3

T2

329.64

29.48

70.52

4

T3

280.15

22.00

78.00

(1)从根部糖的含量上看,即使是旱生植物,干旱到达一定程度后,运输到根部的糖类数量也会减少。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干旱导致气孔________,使光合作用中的________反应的原料减少,有机物合成受到影响。

(2)根部可溶性糖的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加比例变大,这种变化对植物抵抗干旱能起到积极作用,其原理是________。

(3)保水剂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植物对水的利用率,从而增加光合速率。

为了验证保水剂对该旱生植物也能起一定作用,研究者用旱生植物进行了实验,结果实验组的CO2吸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该小组的实验设计思路为_____。

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释放量来衡量光合速率的变化,但要得到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数值,还需要对不同组别的________速率进行测定。

【答案】

(1).关闭

(2).暗(3).同质量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后者产生的渗透压大,能增加植物在土壤缺水条件下的吸水量,减少失水量(4).将长势一致的旱生植物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施用适量的保水剂,一组不施用(或施用等量保水剂的溶剂),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培养,(选取相同部位﹑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2吸收量的测定(5).O2(6).呼吸(作用)

根据题意和表格分析可知:

随着干旱程度增强,K+的吸收量先增多后减少,根部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逐渐减少,而可溶性糖含量却逐渐增多。

【详解】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干旱到达一定程度后,运输到根部的糖类数量也会减少,原因可能是干旱条件下,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关闭,CO2减少,使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的原料减少,有机物合成受到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根部可溶性糖的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加比例变大,故可推知该植物抗旱机理是:

同质量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后者产生的渗透压大,能增加植物在土壤缺水条件下的吸水量,减少失水量。

(3)为验证保水剂对该旱生植物也能起一定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保水剂的有无,因变量为CO2吸收量,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与变量原则,可设计实验如下:

将长势一致的旱生植物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施用适量的保水剂,一组不施用(或施用等量保水剂的溶剂),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培养,(选取相同部位﹑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2吸收量的测定。

该实验为测定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除可测定CO2吸收量外,还可测定O2的释放量;

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为得到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数值,还需要对不同组别的呼吸速率进行测定。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植物的渗透吸水等知识,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表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8.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

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

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

(2).(生物)群落(3).捕食对象(或食物)(4).捕食者(或天敌)(5).明显下降(6).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上一营养级(捕食对象)的生物积累量,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根据上一营养级的生物量,确定鲢鱼鳙鱼的投放量,保证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输出的能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天敌,以减少被捕食的机会。

(3)鲢鱼、鳙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是银鱼的竞争者,所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导致银鱼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能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下图甲表示幼苗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1)分析图乙可知,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性。

科学研究表明,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可能与另外一种植物激素____有关,该激素含量增高后,具有___的作用。

(2)甲图中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时,如果幼苗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结合图乙分析,幼苗a处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原因是____。

【答案】

(1).两重性

(2).乙烯(3).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4).m~n(5).单侧光使b侧的生长素向a侧运输,导致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弯曲生长时a侧的生长速度大于b侧

题图分析:

图甲表示幼苗b侧受到单侧光照射情况;

图乙表示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情况,生长素小于i,促进生长,以后抑制生长。

(1)分析图乙可知,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因此可以看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研究表明,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可能与乙烯有关,乙烯含量增高以后,具有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

(2)甲图幼苗向光弯曲生长,原因是在单侧光的作用下,b侧的生长素向a侧运输,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使a侧的生长速度大于b侧,如果幼苗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那么幼苗a处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位于m~n之间,才满足既大于b出的生长素浓度,又比b侧生长速度快。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目的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对曲线分析,理解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10.从性遗传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表现型上由于受个体性别影响,雌雄杂合子的表现不同;

而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

两种遗传方式都具有群体中雌雄个体对某性状表现机会不等的特征。

回答下列问题;

(1)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只具有H基因时无论雌雄均表现为有角,而无H时则无论雌雄均表现为无角。

有角和无角在雌雄个体中均有表现,但有角总是在雄性中表现较多,由此可初步断定,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判断理由为___________,控制该性状的基因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X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纯合(XHY和XhY看作纯合)有角和无角的雌雄绵羊若干,现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验证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的从性遗传,而不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可选用的杂交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上述实验得到的子代绵羊再做杂交实验__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对属于从性遗传做进一步验证,请写出符合从性遗传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可能

(2).如果有角和无角由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群体中不存在有角雌羊(3).不位于(4).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角为显性,群体中有角个体雌性应多于雄性(5).有角雌╳无角雄、无角雌╳有角雄(6).能(7).雄性中有角:

无角=3:

1,雌性中有角:

无角=1:

常见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发病特点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②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发病特点: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

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且与性别无关。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发病特点:

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1)如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有角和无角不应出现在雌性个体中,但群体雌性中存在这样的个体,所以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如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角为显性,雌性有角个体的基因型为XHXH、XHXh,无角个体的基因型XhXh,即有两种基因型表现为有角,一种基因型表现为无角,而雄性则在两种基因型中只有一种表现为有角,故群体中有角个体雌性应多于雄性,因此不位于X染色体上。

(2)题中所给的个体均为纯合子,故有角雌和有角雄、无角雌和无角雄杂交,无论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子代表现是相同的。

有角雌与无角雄杂交,如基因在X染色体上,相应的基因型为XHXH╳XhY,子代中雌雄均为有角,如果是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相应的基因型为HH╳hh,子代雄为有角,雌为无角,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两种方式下结果不同,能确定基因的位置;

无角雌╳有角雄杂交,如基因在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hXh╳XHY,子代中雌为有角,雄为无角,如果是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基因型为hh╳HH,子代雄为有角,雌为无角,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两种方式下结果不同,能确定基因的位置。

(3)如果是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两组杂交结果子代均为Hh,雌雄交配子代雄性有角:

1,雌性有角:

3。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遗传方式的判断和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中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Ag/TiO2作为一种常见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不仅可杀灭饮用水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化合物,还能循环利用,因此被广泛使用。

某研究小组制备了Ag/TiO2空心微球,现欲探究不同载银量的Ag/TiO2空心微球的杀菌性能。

(1)培养大肠杆菌:

制备适宜大肠杆菌生长的培养基,将培养基等置于_______中灭菌20min;

在无菌环境中倒平板,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是为了_________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度蒸发。

将大肠杆菌制备成菌悬液,分离纯化。

(2)杀菌性能检测:

挑取菌落制成菌悬液,用______(工具)接种于无菌平板表面,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用浸透了______

小滤纸片(实验组)和浸透了______的小滤纸片(空白对照),分别放在涂好菌的平板的不同位置;

将平板置于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滤纸片周围的________。

(3)测定饮用水所含的大肠杆菌数目,还有一种特别的方法:

将已知体积的饮用水过滤后,将_______放在加入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黑色),根据黑色菌落的数目,可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答案】

(1).高压蒸汽灭菌锅

(2).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污染培养基(3).涂布器(4).不同载银量的Ag/TiO2空心微球悬浊液(5).无菌水(6).滤纸片周围抑菌圈(透明圈)大小(直径)(7).滤膜(8).伊红美蓝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以一种常见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为素材,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的相关知识。

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稀释涂布平板法(间接),①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②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的活菌数。

 

(2)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2、实验室的灭菌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器具、物品应采用不同的灭菌方法。

3、鉴别培养基是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

(1)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是:

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

在0.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121℃。

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制备适宜大肠杆菌生长的培养基用的培养皿、培养基均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20分钟,以避免杂菌污染培养基。

在无菌环境中倒平板,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是为了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污染培养基。

(2)杀菌性能检测时应该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数量,因此需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大肠杆菌,操作时用涂布器接种于无菌平板表面,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由于本实验是探究不同载银量的Ag/TiO2空心微球的杀菌性能,因此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