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163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6单元课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另一个人虽然也听着,却一心在以为天鹅将要飞过,要怎样拿弓箭去射杀它。

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可是后一个人的成绩却没有第一个人好。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

)为汝(rǔ)/多知乎?

1游:

游学,游历。

2辩斗:

辩论,争辩。

3故:

原因,缘故。

4以:

以为,认为。

5去:

距离。

6日中:

中午。

7车盖:

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

到。

9则:

就。

10盘盂:

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盘:

圆的盘子,盂:

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11.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12探汤: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

裁决,判断。

14孰:

谁,哪个。

15汝:

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课后题: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答:

(详见译文)。

3.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为是其智弗若与?

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第一个人吗?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4.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两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弈》告诉我们干什么事都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1)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2)说话要有理有据。

(3)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记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4)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要虚心学习。

重点:

一、1.通国之善弈者也:

是“的”的意思(助词)

2.惟弈秋之为听:

“的”的意思(助词)

“之”的意思3.一人虽听之:

指“弈秋的教诲”。

(代词)

4.思援弓缴而射之:

指“天鹅”。

5.虽与之俱学:

指“第一个人”。

 

二、1.其一人专心致志:

其中。

(本意)

“其”的意思

2.为是其智弗若与?

指“第二个人”。

三、若:

如。

弗若:

不如。

弗若之矣:

不如第一个人。

四、形近字:

辩(争辩)

弈(对弈)辨(辨认)

瓣(花瓣)

奕(神采奕奕)辫(辫子)

五、多音字

jiǎo(缴纳)

zhuó

(弓缴)

2.匆匆朱自清

字词:

词:

凝然徘徊蒸融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千门万户

注:

旋转(xuá

nzhuǎn)匆匆:

急急忙忙的样子。

确乎:

的确。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空虚:

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空乏。

字挪【nuó

(挪动)、(挪移)蒸【zhēng】(蒸融)、(蒸汽)

注:

“蒸融”的“蒸”字要注意;

“赤裸裸”的“裸”字是衣字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围绕“时间匆匆,一去不返”展开叙述,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最后写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答: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如: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同学们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

4.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略)

一、思想感情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提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这一主题思想。

二、句段解析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个句子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惋惜与留恋。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以自问的语气写出了时光匆匆而逝,这既是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叹,更是作者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内心表白。

问句的连用,表达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情感

三、阅读链接

明日歌【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3桃花心木林清玄

字词形近字:

秧(插秧)锻(锻炼)勃(勃勃生机)

殃(遭殃)缎(绸缎)脖(脖颈)

插秧枯萎基业幸而一番考验莫名其妙专心致志无缘无故语重心长狂风暴雨

勃勃生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的“立”不是“力”。

课后题解

1.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种树人来浇水的时间、频率,浇水的量都没有规律。

种树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培养树苗适应环境,自我生长的能力,让树苗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以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顽强的生存。

2.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无法预料到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答:

因为桃花心木已经如种树人所愿,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寻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了。

重点1.说出:

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一2.名义:

名存实亡“名”的意思

3.名称:

名落孙山

4.有名声的:

名山大川世界闻名

5.占有:

不名一文

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三、句段理解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不确定的水源,而“巨大的能量”指拼命扎根生长。

就人而言,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4顶碗少年赵丽宏

字萦绕哲理英俊一摞惊羡幅度慌乱歉疚鞠躬喧哗附和抚摩肩胛刹那间

座无虚席意想不到不失风度不知所措惊心动魄

萦(yí

ng)绕歉疚(jiù

)附和(hè

)肩胛(jiǎ)刹(chà

)那间

chà

(刹那)bǐng(屏气)

刹屏

shā(刹车)pí

ng(屏风)

重点

一、句段理解

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顶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玩,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这段文字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详细描绘。

“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体现出了少年动作的柔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省略号又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

对碗的描写既从侧面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台上并没有慌乱。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第一句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及动作描写,体现出他对重新表演有足够的细心,依旧能保持镇定。

而第二句则是少年经历第二次失败后信心顿失,勇气锐减的神态描写,与第一次失败形成对比,写出了少年的沮丧和尴尬。

第三句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少年因老者的安慰,仍然没有被吓到,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

二、感悟与启示

在经历失败的考验时,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勇于承受压力,就一定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5手指丰子恺

瘙痒窈窕冒险秽物消受机敏纽扣堂皇屏障名义扶衬薄弱渺小附庸爱憎直直落落养尊处优鼻涕注:

爱憎(zēng)鼻

o(薄纱)chǔ(处理)(养尊处优)jì

n(劲头)

薄bó

(薄弱)处劲

(薄荷)chù

(好处)(住处)jì

ng(苍劲)

“附庸”的“庸”需注意。

一、手指的特点

大拇指:

虽其貌不扬,但吃苦耐劳、不图名利。

食指:

身材曲线强硬,敢于冒险尝试、很机敏,但易受伤。

中指:

地位最优,相貌堂皇,处处养尊处优,做事却有几分华而不实。

无名指与小指:

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但能力薄弱。

二、句段理解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跟跟游泳,跟跟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手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的主旨。

6、北京的春节

一、课文知识点

1、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表达方法的领悟。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

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二.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7、藏戏

1、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2、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二、词句解析。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

高僧:

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

传奇故事:

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

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

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

“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

(2)对词语的理解。

两面三刀:

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

随,听任;

欲,想要,希望。

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客家民居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3、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

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奇葩:

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葩,花。

和睦相处:

睦,和好。

彼此友好地相处。

安然无恙:

安然,平安;

恙,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病。

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9*和田的维吾尔

一、课文知识点:

课文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课文用列举法说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敬佩和惊叹。

①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

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

②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

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

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③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④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

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⑤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这句话与课文第一句话遥相呼应,用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纵使……也……),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渺渺回荡:

渺渺,因距离远而模糊不清。

美不胜收:

不胜,不能尽,不能完。

形容好的东西太多来不及欣赏。

第三单元复习内容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

“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5写作特点前后呼应

11灯光

《灯光》采用(倒叙)的手法,

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

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手法)”略写;

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执著的革命理想)。

12为人民服务》(议论文)

1、背诵全文。

2.《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文章论点鲜明,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本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理解句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我们的队伍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为人民服务。

完全的意思:

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目的;

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