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617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景观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10960039

完成时间:

2013年6月15日

内容提要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特有的造园风格和手法令人赞叹,造园指导原则清晰,汲取了全国著名园林的造园精华,依山傍胡,造园精巧;

园林要素丰富,山石、湖水、植物建筑巧妙结合;

建筑营造讲究,审美特征突出,亭台、轩、榭、桥、山水、植物布置得体合宜;

造景手法丰富多样,内外分明,前后调理清晰,独具特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和皇家园林,具有深厚的园林、文化、历史内涵,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关键词:

古典园林造园指导原则园林要素建筑营造审美特征

目录

一、简介 1

二、结构布局:

三大区域 1

(一)宫廷区 1

(二)前山前湖景区 1

(三)后湖后山景区 2

三、部分景点的风格与特色 2

(一)排云殿 2

(二)画中游 2

(三)文昌阁和苏州街 2

(四)十七孔桥 3

四、颐和园所体现的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3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3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3

(三)园中有园的手法 3

(四)建筑为主的组景 4

(五)因地制宜的处理 4

五、我对中国园林的认识 4

【参考文献】 6

一、简介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杰出的皇家园林,更是清廷自乾隆十五年(1750)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止近两百年的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三大区域

(一)宫廷区

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前山前湖景区

前山前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占地255公顷,是颐和园的主体。

前山即万寿山的南坡,东西长约1000m,南北最大进深,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60余米;

前湖即昆明湖,南北长1930m,东西最宽处1600m,湖中布列一条长堤,三个大岛,三个小岛。

长堤“西堤”及其支堤将前湖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的水域,“里湖”面积最大,约129公顷,“外湖”水面约74公顷。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礡。

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三)后湖后山景区

后湖后山景区——“后山”主要为万寿山的北坡,“后湖”指后山与北宫墙之间的水道,也称之为“后溪河”。

后山后湖景区占地24公顷,为全园总面积的12%,其中山地19.3公顷。

后山较前山山势稍缓,南北最大进深约280米,有两条山涧—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

后溪河自西端的半壁桥至东端的谐趣园全长1000余米,建有“后溪河买卖街”,现称“苏州街”。

三、部分景点风格及特色

(一)排云殿

颐和园中的排云殿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二)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

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

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

建筑之间有爬山廊。

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三)文昌阁和苏州街

文昌阁的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

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

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

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

(四)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

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

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十分威武。

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四、颐和园所体现的中国园林艺术特征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世界园林中,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

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它包含着两种意思:

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

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

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

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

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或孤株独秀”,构成了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诗情画意为强调意境,造园如同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最好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境界。

所以评论一个园林不仅要看它的景致如何优美,还要看有否幽深的诗情画意,,能否寓情、寓意於景,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

(三)园中有园的手法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

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

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四)建筑为主的组景

作为一个园林,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必须有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以达到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目的。

为此,园林中必须建造相应的建筑:

可望——亭、台、楼、阁;

 可行——廊、路

可游——桥、水榭;

    可居——厅、堂、斋、室。

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

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五)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

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舫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组合在一起。

五、我对中国园林的认识

中国古典园林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的理念灌注于园林之中并体现在“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四个方面。

可望,就必须建亭台、堆山石、植花木,营造可观赏的景致。

可行,就必须修园路、蹬道、桥,以便游览行走。

可游,必须有吟咏、渔钓、泛舟、歌舞、游宴的设施与场所,使人尽兴而归。

可居,就必须有书斋、寝室和会友用膳的厅堂楼馆。

近年来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趋之若鹜,难逃附庸风雅的嫌疑。

亭台乱栽,池潭遍布,全然不顾现实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是否相宜,是否允许,结果形成一堆堆令人惋惜的视觉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中国园林乃至中国的旅游景区要注重让游客“有所游、有所乐、有所学、有所获”,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

通过对园林艺术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园林的不同艺术和风格,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更应该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来,不盲目跟随当前浮躁的风气。

参考文献

[1]吴宜进等.旅游资源学.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田里.旅游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郭胜,李贤政.旅游学概论.北京:

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鲁峰.中国旅游地理.海南:

南海出版公司,2010.

后记

回首四年学习,我觉得很充实,至少这几年的时光我没有白白浪费,尽力去学习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不断的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不断突破,不断成长,自己的各项素质也都有很大的提高,使自己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一路走来,非常感谢培育我,帮助我,关心我的老师们,你们的关怀,让我从一个年少无知的新生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非常感谢你们,谢谢!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我们因为人生的梦想而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班级、一个家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祝福我四年的同窗在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中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