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38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

韵脚是:

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

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

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

“蓬、腥”是后鼻音。

“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

“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

领悟写作手法。

   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搭、做、盛、蒸、摆”。

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

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

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四、总结全文。

    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

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四川省苍溪海外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克服了种种因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的事迹,表现了后代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课文背景离现实的学生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再去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儿童团员们的行为,从而对那种精神有学生自己的理解。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1、2段),写儿童团员们因下乡宣传,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他们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去。

    第二段(3~6段),写儿童团员们为了赶大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顽强、乐观地战胜种种困难。

    第三段(7段),写儿童团员们赶上了红军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铺垫

   1、师简介:

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

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

红小鬼 

    (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

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

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

心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板书:

春意盎然

    (3)朗读指导:

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

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

(自学:

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

   3、交流:

(板书)

     累——壮胆睡大庙

     怕——紧挨靠着坐

     饿——吃供品馒头

  四、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

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

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

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3)点拔:

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4)感情朗读:

指名任选3~6的一节进行朗读

  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

    引语:

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

还会有哪些?

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机警  顽强

   1、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自由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

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

   3、写一写:

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4、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

     联系妇女部长的话:

有志气、有毅力……

     联系“历时3个月,行程1000千米”

  四、解读课题

    师引:

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

沿着红军走的路

    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

  五、朗读训练、作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

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

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

(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

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

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

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

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

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认识主体、看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课采用的是以“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能够学得有趣、有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简单举例如下: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

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2、加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

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教师主观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为互动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材分析: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

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

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

准备:

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

录音机;

投影仪;

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

(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

(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明确:

   隐秘:

隐蔽不外露

     诱惑:

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

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

     第一遍:

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

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

“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