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645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

”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代议制 D.三权分立

7.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

“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8.有人曾问《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

戈多究竟指什么?

他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因此评论家们作出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上帝”,有的解释为“死亡”。

贝克特的回答反映出(  )

A.对自由理想的向往歌颂B.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C.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渴望D.对现代文明的苦闷迷惘

9.下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英国开始确立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B.西方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0.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1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12.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

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  )

A.服饰

B.发型

C.行为举止

D.交通工具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14.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

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

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

行之数年,廪有馀粮。

至是条例司言:

“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

今欲以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前钱斛就使转易者,亦许兑换。

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

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

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

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凶物贵,然后出粜,所及不过城市游手之人。

……从之。

……辙曰: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李参青苗法被推广的积极影响。

(2)苏辙对青苗法持什么态度?

他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

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据吴于廑等《世界史·

近代史编》整理

材料二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一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

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

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

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2)根据列宁关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简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史实。

(3)关于一战的影响,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

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见利思义一一《论语·

里仁》

材料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情形的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

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并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

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

A说法与材料无关;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

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C项也排除。

故正确答案选D。

2.【答案】A

【解析】“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反映了奢侈消费会迫使百姓通过商品交换来促进发展,节俭反而会导致商品交换停滞并造成社会难以发展,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商业发展的成效,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

戏剧与奢侈风气无关,故C项错误;

明代社会阶级没有变动,故D项错误。

3.【答案】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民国初年官、商、士和民在服饰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全呈现“望族之家”,说明传统的社会等级在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

仅从服饰不能说明市场的繁荣,故A项错误;

衣服的一致性并不能说明西装的普及和交际活动的增加,故B、D项错误。

【解析】C

4.【答案】C

【解析】本题以宣纸材质的邮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A邮票的字体方正,多为长方形,属于篆文;

B邮票的字体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属于楷书;

D邮票中的字体任情纵性、勾连不断,属于草书。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5.【答案】A

【解析】解读题意可知广东(粤人)到两江闽浙再到河南(河洛)对机器的认识程度不同,反映出近代工业分布由沿海到内地逐渐减少的特点,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员的畏难情绪,故B项错误;

洋务派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早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与题目时间1893年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人们对机器的认识,而不是对近代化的认识,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共和制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据材料“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和“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故B项正确;

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三权分立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和广大人民没有积极支持,因此《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选择C项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等待戈多》为现代主义作品,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

9.【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

19世纪中期。

题干图片反映19世纪中期的英国海外贸易遍及全球,与工业革命的影响相联系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C项正确;

英国开始确立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仅是英国,故B项错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应是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和平统一战线政策”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故A项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率先为印度接受,没有越南,故B项错误;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属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故C项错误;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属于“另起炉灶”的内涵,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三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提出的,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

A、B两项表述不全面;

C项错误,康有为当时对清政府还抱有希望。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D

【解析】图片出现的人力车,又称东洋车、黄包车,是19世纪后期由日本传入,而服饰、发型是清朝特征,行为举止不能判断其所处时代,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3.【答案】

(1)主要思想:

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

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

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

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

(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

(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知识逐点比较概括。

14.【答案】

(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2)经济:

生产力极大提高。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

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文化:

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

城市化加快;

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

生态: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

时代潮流变了,但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

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经济上”可从工业革命这一角度作答;

“政治上”可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角度作答;

“文化上”可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以来西方文学与艺术的发展等角度作答;

“社会上”可从城市化进程及阶级关系的变迁等角度作答;

“生态上”可从工业革命这一角度作答。

第(3)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应先选择观点,再根据选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5.【答案】

(1)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帮助困难农户度过难关,使农民不误农时从事生产。

打破了地主豪门垄断农村借贷市场的局面,减轻了平比百姓的负担。

有利于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

(2)反对。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

完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使政策真正利国利民;

加强对农民的理财投资等教育引导、拓宽发展生产的门路、限制商业投机等。

【解析】回答本题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语:

“行之数年,廪有馀粮”(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有利于平物价)、“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有利于防止土地兼并)。

这几个反映青苗法的积极作用的关键词,再结合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问首先通过材料表述可以从: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看出苏辙是反对的。

有什么启示?

可以结合材料中的:

“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和教材关于王安石变法中用人不当等相关内容,得出答案(如: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关注民生等等方面)。

16.【答案】

(1)影响: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物质、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矛盾:

列强之间的矛盾;

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2)史实:

战争促使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临时政府在一战中失败,引发七月事件;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通过《和平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3)倾向于①:

(2分)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它历时长,规模大,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与此同时,战争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新式武器的发展。

倾向于②:

(2分)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日等国崛起。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倾向于③:

(2分)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出现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隐含了新矛盾和新问题。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的信息来归结答案;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从列强之间矛盾和列强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角度分析作答。

(2)依据材料中“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的观点结合所学十月革命的过程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后颁布一系列法令去论证观点。

(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对材料中观点给予认同,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认同的观点进行论证,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以及造成的影响角度思考作答;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影响的角度论证;

同意第三种观点可以从世界和平以及战后国际组织形成的角度论证观点。

17.【答案】

(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

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

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2)评价:

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

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儒家和现代社会主义义利观。

(1)问孔子的义利观把握文言文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见利思义”即可;

毛邓的相同思想把握社会主义集体观念即可,邓小平的发展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材料“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即可。

(2)问评价均结合各人物所处历史时代及其论述的侧重点,从个人修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