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304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路外业验收汇报材料文书文档格式.docx

荷载标准

公路—Ⅰ级

6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

7

设计洪水频率

特大桥1/300、其他桥梁和路基1/100

8

桥梁宽度

24.5m

根据工可研究报告、批复意见及交通量预测结果,本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起点至孔木湾段21.3km路基宽度32m,孔木湾至终点路基宽度24.5m。

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其他技术指标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执行,主要技术标准如上表。

1.3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及推荐方案的确定

1.3.1测设简况

1、测设经过

根据《G209线怀化城南池回至黔城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及中标候选人公示,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二院”)本项目的勘察设计。

路线设计与外业勘测人员于2009年10月6日开始投入工作。

根据“工可”推荐方案的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我公司勘察部门先进行了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工作。

设计人员利用已有的地形图,开始进行“工可”推荐方案的现场踏勘和调研工作,对沿线所经河流,沟渠、地上地下管线及相交道路等进行详细勘查,认真听取沿线单位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意见,认为“工可”线位线形与旧路结合较好,因此在工可线位的基础上,对其优化调整后做为初步设计的路线推荐方案。

经实地调查,本项目终点调整至怀化黔城汽车站北侧城市道路的起点处,终点桩号为K34+454。

2009年11月下旬,设计人员按照纸上定线选定的路线走廊,将路线及交叉节点方案向业主等有关部门进行中间汇报,了解当地公路交通规划,认真听取了相关单位的意见。

设计人员针对具体线位落实构筑物的位置,形式、规模和数量,对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拆迁电力、通讯等管线进行细致调查,就构造物设置问题与地方政府反复协商,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

2、初步测量概况

(1)地形图测量

①本项目地形图测量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方法,使用RTK直接测定各地物点、地貌点坐标,而后用清华山维测量绘图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

②测量地形图比例尺为1:

2000;

等高距为1米。

③测图宽度为拟定路线中线每侧200m。

④地形图测量精度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⑤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分布均匀,沟底、沟口、凹地、水涯线上以及其它地面倾斜变化处,均测高程注记点。

⑥地形图标示居民地、独立地物、管线及境界、公路、水系、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各类控制点、地理名称等,并突出公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有关各项要素。

⑦为满足公路设计需要,公路中心线附近的高压电力线均测注高压线伏数及线高。

(2)控制测量

本项目平面系统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0°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测量成果如下:

序号

工作内容

工作量

备注

一级GPS控制点

18(个)

一级导线点

106(个)

四等水准

41.826(km)

(3)中线控制桩测量

为了收集沿线道路、河流、地物、地质、地形等基础资料,对大、中桥桥位轴线、地形变化点、现有地物附近均按勘测规程有关要求敷设了中线控制桩。

(4)路基路面勘察

1、对不良地质的路段(岩溶、软基、采空区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查,摸清其成因、特点和现状情况,形成《不良地质地段表》。

2、根据沿线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通过调查附近天然、人工坡面的高度、坡度和稳定性情况,为设计提供依据。

3、调查现有路基、路面情况,着重调查了路基、路面的病害情况,并通过怀化市交通局收集了原有道路的施工图设计图纸和竣工图纸。

4、当主线占压现有道路、河沟时;

下边坡放坡较远,造成边坡过高且危害路基稳定时;

有需要避让的重要地物时,需要设置挡土墙,外业着重对设置挡墙的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和基底承载力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挡墙位置安排了钻孔试验工作。

5、沿线地表积水、径流、渗流,地下水的埋深变化对路基的影响调查和处理方案。

调查了沿线地表水渠、沟溪的位置,高程和流向。

6、现场核对1:

2000地形图所示地形、地貌和地物。

7、调查沿线砂、石料场,并对有代表性的料场安排了相关的材料试验。

8、结合外业期间的土石方数量情况,初步确定了取、弃土场位置,对取土场进行了取样试验工作。

9、调查了与本项目相交公路的路面、路基、排水等情况,形成了《现有道路调查表》。

10、根据外业调查情况和地质调绘初步成果,有针对性的布置了地质勘查工作。

(5)桥涵勘察

根据收集的原路设计图纸及竣工图纸,了解了全线的桥涵状况,逐处进行核实。

对原有桥涵进行了外观、孔径调查,并对桥涵与现状地形的适应性进行评定,为拟定结构物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调查后,要求业主部门委托相关单位对原有桥梁进行检测。

(6)隧道勘察

无。

(7)路线交叉勘测

收集了与本公路交叉的公路、乡村道路的等级、技术状况、规划,并充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对与本路交叉的地下管线位置、种类、归属、交叉方式等做了详细调查。

(8)经济调查

调查了公路与管线的交叉桩号与交角,房屋和电力电讯管线的拆迁数量及种类,沿线市、乡、镇的分界桩号,坟墓的搬迁数量,农作物的种类及其分布范围,建筑材料的价格等,收集了征地、拆迁设施的补偿费用等,能满足初步设计需要。

(9)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调查

本项目交通组织方案为在原路两侧拓宽施工,路面采取单侧加铺的方式,不需要施工便道。

其他施工场地等临时工程尽量利用荒地、坡地或利用公路路基布置。

(10)地质勘察

根据沿线调绘的地质、地形、地貌等特点,结合路基桥隧等工程需要,采用了钻探、物探、坑探、试坑、手摇螺纹钻、抽水试验等方法进行综合勘察。

全线桥涵等构造物及高路堤、高边坡路段共布设了钻孔99个,预计总进尺516m;

取土样16组,岩样24组,动力触探127次。

(11)测设成果

G209线怀化城南池回至黔城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外业勘察的主要工作量如下表:

初测主要工作量

名称

合计

路线里程(km)

34.454

施测中桩(个)

1822

一等GPS点(个)

18

四等水准测量(km)

中、小桥(m/座)

409.28/8

涵洞(道)

182

筑路材料调查(处)

41.826

征地拆迁调查(Km)

常规工程地质调查(Km)

地质钻孔(m/孔)

516/99

环保调查(Km)

1.3.2老路原设计标准、路基、路面、桥梁现状

G209国道怀化至黔城段在1998年底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文件,并同期开工,于2000年中旬左右竣工通车。

为在原209国道的基础上局部改线改建而成。

根据原路的施工图设计资料,改建后G209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15m,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14m,原有路面结构为24cm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17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级配碎石底基层。

设计车辆荷载为汽-20、挂-100。

G209线怀化至黔城段通车10年以来,运营情况基本良好,但在交通量增长较快及超重车辆较多的情况下,路基、路面均出现了病害。

具体如下:

1、路面:

(1)水泥混凝土板损坏

①横斜向裂缝——G209线怀化至黔城总体呈南北走向,道路的东侧行车道水泥混凝土板横向裂缝较多,尤其是池回至竹田段,所占比例高达约60%;

道路西侧行车道水泥混凝土板横向裂缝相对较小,所占比例约20~25%。

②掉角

③磨耗层局部脱落

(2)接缝破损:

接缝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薄弱环节,出现病害的机率大类型多,接缝病害,主要病害现象包括:

接缝挤碎、板底脱空等几种病害。

2、路基

怀黔公路在改建完毕通车运行初期,全线设置有完善的排水及防护措施,但是随着道路两侧城镇化建设,K3+400~K6+200中方县城段、K7+520~K8+300中方镇段、K8+600~K8+830怀化市工业园区及K29+000~K31+000双溪镇段已开始在原有国道两侧铺设辅道,建设城镇道路,局部路段道路两侧已开始大规模填土,在这过程中,老路的排水系统与防护措施不可避免受到改建和破坏,有些边沟已被挖除改成市政排水,有些沟中设置了水泥混凝土管道,有些边沟被废弃堵死,排水不畅,沿线大部分的涵洞都存在积水,淤积现象,有些倒虹吸也被完全埋入地下废弃。

路基不均匀沉降不明显,主要是在路面破损严重的地段存在翻浆的情况。

其次,在道路两侧大规模填土的路段,新填土未经压实,路基填料不符合要求的段落较多,如:

K5+500~K6+500段。

3、桥梁

(1)原有桥涵分布情况

原有桥梁一览表

中心桩号

河名及桥名

桥面宽(m)

孔数及孔径(孔-m)

交角(°

桥梁

全长

(m)

K1+577.820

枫木湾中桥

15

16

90

53.04

K2+472.630

红岩溪中桥

K7+072.687

茅莉溪中桥

70

K12+823.712

竹田中桥

135

69.04

K17+387.800

牌楼小桥

85

20.00

K17+695.844

牌楼中桥

K19+679.600

孔木湾中桥

K29+463.843

双溪中桥

合计:

中桥7座

总长

387.28

小桥1座

沿线原有涵洞,多以灌溉为主,与沿线水利设施结合较好,部分涵洞由于连接的灌溉渠已废弃,涵洞的功能已经失去原有作用。

(2)原有桥桥梁结构现状及检测主要结论

根据湖南工大联智桥隧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G209线怀化池回至黔城公路改建工程旧桥检测报告

(1)

(2)(3)(4)》,沿线原有桥梁检测结论如下:

①枫木湾中桥检测结论:

桥梁主体结构基本能够满足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74)公路一Ⅰ级的运营要求。

主体结构完整,主要病害为桥面顺桥向裂缝及局部露筋和个别支座脱空,锥坡移位,锥坡挡墙开裂。

综合评定为三类桥。

②红岩溪中桥检测结论:

主体结构完整,主要病害为桥面顺桥向裂缝和个别支座脱空,锥坡移位,锥坡挡墙开裂。

综合评定为二类桥。

③毛莉溪中桥检测结论:

主体结构完整,主要病害为个别支座脱空,综合评定为二类桥。

④竹田中桥检测结论:

主体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病害,综合评定为二类桥。

⑤牌楼中桥检测结论:

主体结构完整,主要病害为桥面顺桥向裂缝及第二跨2号梁跨中位置顺桥向开裂,缝宽0.2mm,边跨跨中开裂,缝宽0.3mm。

⑥牌楼小桥检测结论:

桥梁主体结构不能够满足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74)公路一Ⅰ级的运营要求。

预制板底部渗水严重,桥梁整体刚度低于设计值。

建议加固提载。

⑦孔木湾中桥检测结论:

主体结构完整,主要病害为桥面顺桥向裂缝。

⑧双溪中桥检测结论:

主体结构完整,主要病害为桥面顺桥向裂缝,个别支座脱空,空心板多处露筋。

(3)采用改建荷载标准对原有桥涵进行结构验算的主要结论

本次改建采用公路-I级荷载,通过对原有桥梁的现状调查、结合检测报告、收集原有桥涵的施工、竣工图,经过结构计算,原有桥梁除K17+387.800牌楼小桥不能满足要求外,其他桥梁上部结构满足规范要求,下部结构16m空心板桥墩台盖梁加铺桥面后应采取加固提载措施,本次设计采用粘贴钢板加固。

原有涵洞现状较好的均利用,部分孔径过小容易堵塞的涵洞采取拆除重建,加大孔径。

1.3.3设计方案拟定及推荐方案的确定

根据《怀化城南池回至黔城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湖南省发改委关于G209线怀化城南池回至黔城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结合怀化工业园区等区镇的规划,经与怀化市交通局协商,考虑两侧的征地拆迁情况,桥梁的加宽方案,本项目的路线方案采用沿老路中心线两侧加宽的方式,局部路段加宽受限的路段,采用单侧加宽方式。

如K22+200~K25+600临近枝柳铁路段。

1.4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所经主要河流及城镇

本项目起于怀化城南池回沪昆高速公路入口处,沿怀黔公路,途经中方县城、中方镇、怀化工业园、竹田、牌楼、孔木湾、双溪,止于洪江市黔城镇,全长34.454公里,路线走廊带总体呈南北状。

主要控制点为:

起点怀化城南池回沪昆高速公路入口处,途经中方县城、中方镇、怀化工业园、竹田、牌楼、孔木湾、双溪,终点为洪江市黔城镇。

经过的主要河流为红岩溪、茅莉溪等。

1.5对工可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根据湖南省发改委对本项目工可报告的批复意见,本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起点至孔木湾段21.3km路基宽度32m,孔木湾至终点段路基宽度24.5m。

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其余技术指标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的规定。

路线全长34.9km。

执行情况:

技术标准严格按批复意见执行。

路线里程因对工可线位进行了优化,并考虑节省费用,对实地调查后,将终点设置在黔城汽车站北侧城市道路的起点处,路线全长34.454km。

2、建设条件

2.1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根据拟建项目的功能地位及地理位置,结合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和路网状况,确定本项目直接影响区为周边途径城镇,间接影响区域为怀化市。

2.2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现有G209线沿线有众多小生产道路与原路相交,根据怀化工业园、中方县、双溪镇的规划,G209先已是各城镇环城或穿城而过的主要干道,各城镇也规划了不少城市道路与之相交。

2.3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项目的影响

2.3.1地理及气候条件

2.3.1.1地理条件

路线位于怀化市南部,路线的起点位于怀化市区池回,终点位于K34+454洪江市黔城镇。

路线所在区域属平原微丘区。

路线走向为近南北向。

路线终点和起点,属于构造平原或河流冲积地带,地势相对较低,地势平缓,尤其是路线的终点一带,地面相对高差较小;

路线中部,是路线中地势相对较高的部分。

因此,路线所经区域的地势总的来说是两面低,中间高。

路线所经地带的地貌特征主要为剥蚀丘陵与侵蚀河谷,另有分布不连续的山区河流阶地地貌。

丘陵的海拔高度在200-240米之间。

山体的走向与地质构造带的走向密切相关。

多呈北东向。

山岭的相对高差多在50米以内,局部可达80米以上。

地势舒缓、起伏不大;

山体的自然坡度一般为20°

~30°

,局部地形复杂处可达45°

以上。

构造平原主要出现在路线的后半部分,地层以冲积层为主,起伏高差不超过10m,具平原微丘地貌特征,地貌单元以阶地和漫滩及冲积平原为主。

河道稳定,有连续的阶地发育;

路线的前部和中部,路线有多处与无名山溪相交,具较典型的侵蚀性河流地貌特征,河道谷坡陡峻,呈“V”字形,河道不稳定,没有连续的阶地发育,河流漫滩也较少见;

河床被侵蚀切割,河床基岩裸露,河床纵坡较陡,常有落差不大的跌水。

沿线有不连续的阶地及漫滩沉积物。

2.3.1.2气候条件

测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热量较丰富,无霜期长;

严寒期短,盛暑不长,降水较充沛,年际变化小,相对湿度大,蒸发量小;

立体气候明显,小气候差异大;

灾害性气候时有发生。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87.8mm,最大年降雨量为1626mm,最小年降雨量为858mm。

4-7月份平均降雨量为685mm,占全年降雨量的54%,其中以5月降雨量最大,12月降雨量最小,12月份最小降雨量仅为0.9mm。

年平均降雪天为10天,最多为18天,最少3天。

测区内主要灾害性气候为洪涝、干旱以及冰雹,其中以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2.3.2工程地质条件

2.3.2.1地层岩性

路线沿线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板溪群地层及第四系覆盖层,现分别叙述如下:

震旦系(Z):

大面积出现在路线前进方向左侧及本次测设的终点地段,岩性以板岩及石英砂岩为主,中-厚层,整体厚度很大。

岩层多为单斜构造,倾向西南方向。

倾角20—40度。

出露岩体多为强到弱风化。

石炭系(C):

主要出现于路线的前半部分及中部。

岩性很复杂,本次勘察中遇到的岩性有石灰岩、炭质灰岩、泥岩、石英角砾灰岩等。

其中的石灰岩,岩溶极发育,岩体多呈蜂窝状的岩石骨架,充填软泥。

第四系覆盖层:

第四系覆盖层按其成因可以划分为冲、洪积和残、坡积层。

冲、洪积主要分布在山区溪沟的河床上和山间低洼地带。

其分布形状为条带状或呈现为以溪河为主线的鱼骨状;

其厚度一般为0.5-3米,最厚一般不超过5米;

其成分为卵石、砾石、粗砂或含碎石土以及粘土。

卵石、砾石和粗砂主要分布在河床上,而含碎石土及粘土则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

冲洪积层结构一般比较松散,为欠固结土。

该层的储水量大、透水性强,为该区域的主要含水层。

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位置较高的山岭地带,多呈现绕山体轮廓的环状分布或覆盖山体的圆形分布。

其成份为粉质亚粘土、含角砾土以及含块石、滚石土。

残、坡积层的厚度变化差异很大,其厚度范围在0~15米之间。

残、坡积层的厚度主要处决于下伏岩体的岩质,当然也与岩层产状等构造因素有关。

下伏岩层为硬质岩,如硅质板岩、石英砂岩等时,则残、坡积层的厚度比较小;

下伏岩层为软质岩时,如泥炭质板岩,则残坡积层的厚度会大一些。

残、坡积层的粉质亚粘土及含碎石土中充填的土体,液限较低,抗冲刷能力较差,在地表水的作用下极易形成鸡瓜状冲沟,诱发山坡的牵引坍塌,甚至发展成为山体滑坡,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系公路改建工程,公路展布范围内的第四系覆盖层,还有一个特殊的地层单元,即原有公路路基的人工素填土,其对公路建设有重要影响。

人工素填土的成分为亚粘土、含石土及含碎石土。

多为密实状态,一般可利用为新路基的填方。

2.3.2.2地质构造:

路线所属区域主要构造体系为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雪峰山褶皱隆起带与沅麻盆地沉降带的过渡地带,构造线呈北北东—北东向展布,褶皱构造不甚发育,没有发育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

但断裂构造发育。

金海压扭性断裂:

位于桐坪、金海、王家一带。

走向北东,区域延伸长度大于10公里。

产状不明。

主要发育于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中。

断层出露处被第四系覆盖。

2.3.3水文地质:

地表水:

路线所在区域的地表水均属沅水水系。

地下水:

测区内的地下水型式主要为潜水、基岩裂隙水以及富含水的构造破碎带。

潜水主要分布在山区河流的冲积层中,在山岭坡脚的残坡积层中也有少量的赋存。

测区内的潜水埋深一般都小于5米,含水层厚度为2~3米,储水量极其有限,潜水受河流和地表径流的补给,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其径流型式是由高处向低处的溪沟河流汇聚。

基岩裂隙水:

测区内的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但储量都极小。

它主要存在于岩体的裂隙中,没有连续的地下水位线。

其埋深多在10米以上,含水层的厚度也可以相当大。

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方式为由上向下、由高向低处汇集,汇向河流或大的富含水的构造破碎带,基岩裂隙水局部可能承压,形成上升泉。

富含水破碎带的地下水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埋深没有规律性,多以承压的形式流出地表。

测区内有多处泉眼,平均流量为0.211升/秒。

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以重碳酸氯化钠钙型水为主,次为重碳钙镁型水,少部分为重碳酸钙型水。

均属弱酸性,偶有酸性、中性、弱碱性。

绝大部分为低矿化水,大部分为极软水,少部分为弱硬水。

据水样试验数据,测区内的地下水对砼和钢筋没有腐蚀性。

2.3.4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测区内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人工构造物只需进行简易防震设计。

2.4沿线环境敏感区重要设施的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本项目沿老路加宽改建,随着城镇化建设,老路沿线的中方县、中方镇、双溪镇等城镇的建设日新月异,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将对周边群众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噪声污染,需要考虑设置景观、防噪措施。

项目区域范围内无动、植物保护区,未发现文物保护区。

2.5公路区间交通量分布状况及对交叉设置方式的影响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交通量预测结果,本项目评价末年2031年,各路段交通量分别在13794~54457pcu/d之间,交通量预测最后结果见下表:

交通量预测汇总表(K0+000-K21+300)

年份

交通量

2012

2015

2020

2025

2031

趋势交通量

18136

22027

29508

38478

49851

诱增交通量

3319

3612

3984

4425

4606

21455

25639

33491

42903

54457

增长率(%)

6.12

5.49

5.08

4.05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