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80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龙钢华文档格式.docx

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开始研究日期,完成时间指项目通过验收、鉴定或实施日期。

4、基本内容:

是评价该成果是否符合受奖条件的主要依据。

凡涉及到该项成果实质内容的说明、论据及实验结果等,均应直接叙述,一般不应采取“见**附件”的表达形式。

5、创新点:

是成果详细内容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

应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无须用抽象形容词,各创新点的内容须相对独立。

字数不超过400汉字。

6、应用情况:

应就成果的应用、推广情况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或就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刊中的评价及引用情况进行说明。

一、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姓名

龙钢华

性别

出生年月

1962年12月

最后学历

本科

参加工作时间

1982年7月

高校教龄

19年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现任党政职务

中文系副主任

工作单位

邵阳学院

联系电话

####

现从事工作

及专长

中文教学与研究

电子信箱

Longganghua8698@

通讯地址

邵阳学院中文系

邮政编码

422000

何时何地受何奖励

2007年评为邵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

2008年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1年通过验收;

另获省市各种教学科研奖励多项。

1.主持各种科研课题9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个,省级课题3个,厅级课题5个),其中主持并完成教改课题1个,参与完成教改科研课题6个。

出版《小说新论》《学海探赜》等学术专著2部,参编教材《文学批评实践教程》等各类著作11部。

在《中国教育报》《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江汉论坛》及台湾《立报》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2011年10月应邀访美,并在哈佛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2.从教30年,从中学到大学,教过20多门文史类的课程,又长期担任中文系(含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学和对外汉语4个本科专业)领导工作,且善于教学和管理,长于思考与总结,见识深湛,经验丰富,并能根据工作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个人的经验理论提升拓展,运用到大文史融合的教学中来,视野开阔,实现了文史资源的科学配置与良性互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极为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3.获邵阳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首届优秀科技标兵(2006年),邵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07年),邵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07年、2012年)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奖等奖励和荣誉多项。

本人签名:

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组负责人签名:

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2)完成人姓名

胡克森

1953年10月

研究生

1981年9月

15年

历史教研室主任

历史教学与研究

dkhks@

2006年被评为邵阳学院首届优秀科技标兵,2007年评为邵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09年获邵阳社科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湖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并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教师”。

1.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担任院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的主持人(验收合格)。

主持完成学校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改论文2篇,教学参考资料1部(打印稿);

以科研提升教学,出版在系列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专著《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等,作为历史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型选修课: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的教材。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和院级教改、科研项目6项,出版《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等专著3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等专业权威刊物和教育部名刊工程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3.获邵阳学院首届优秀科技标兵称号(2006年),获邵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称号(2007年),获邵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邵阳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2010年),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12年),获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

本人签名:

第(3)完成人姓名

宁佐权

性别

1962年3月

本科

1984年7月

28

副教授

汉语教研室副主任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汉语教学与研究

ningzuoquan123456@

1.2002年12月,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2004年9月,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3.2008年9月,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4.2006年获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优秀论文奖;

5.2008年11月,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

6.多次获得邵阳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奖”;

7.2012年获得邵阳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1.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院级教改、科研项目4项,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探索》、《中国成人教育》、《中国德育》、《语文学刊》等10余种刊物发表教学改革论文和学术研究论文共20余篇。

2.先后主讲过语文教学法、古代汉语、汉语修辞等多门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课的主讲教师。

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利用有关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

多次获得学院学术论文奖、优秀教改论文奖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奖,3次获得学院教学成果奖,1次获得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1次获得邵阳市优秀社科成果奖。

第(4)完成人姓名

姚武

1973年10月

1998年7月

副教授

yaowu7310@

1.2010年获邵阳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多次获得邵阳学院“优秀论文指导奖”;

3.2012年获得邵阳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1.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完成校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及一般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

先后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社科纵横》、《文学教育》、《语文学刊》等刊物发表相关教改及科研论文20余篇。

2.主讲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多门课程,并面向全校学生主讲文化素质选修课影视鉴赏,在科研与教学中,注重文史融合理念的灌输,并把科研和教学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效果好,每年受益学生达到1500多人。

本人签名:

第(5)完成人姓名

周思思

1982年8月

2006年6月

7年

讲师

新闻学教学与研究

43443877@

获2010年邵阳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1.主持并完成2008年邵阳学院校级教改课题《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08JGY07。

先后在《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新课程》等刊物发表教改论文2篇。

2.担任了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学、新闻作品评析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完成单位名称

主管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5432250

电子信箱

邮政编码

1.积极帮助课题立项。

2.对本课题所发表的教学改革论文给予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3.提供了完成课题所必须的条件和设施。

4.对课题的完成进行了有效管理。

5.为有关老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单位盖章

成果曾

获奖励

情况

获奖

时间

获奖种类

获奖等级

奖金数额(元)

授奖部门

2007.11

科研奖

专著:

《小说新论》

省级2005-2007年度优秀著作一等奖

500

湖南省写作学会

2008.3

厅级:

邵阳市第九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1500

中共邵阳市委、邵阳市人民政府

2012.3

《学海探赜》

邵阳市第十一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2007

龙钢华:

邵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

市厅级

2000

胡克森:

2010.3

胡克森著作:

《“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邵阳市第十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龙钢华著作:

宁佐权论文:

汉语成语中的民族文化研究

邵阳市第十一届社科成果三等奖

400

姚武论文:

邵阳本土文化研究论文

2008.7

邵阳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

龙钢华(参与,排名第二)

一等奖

5000

胡克森(参与,排名第二)

2010.7

姚武(主持)

三等奖

邵阳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宁佐权(参与,排名第二)

二等奖

3000

邵阳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周思思(参与,排名第四)

2008

优秀教改论文奖

从我国大学中文系的发展历程看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改思路

(龙钢华,排名第一)

邵阳学院优秀教改论文奖

1000

关于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改革的思考(胡克森,排名第二)

800

中文系研究型选修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龙钢华,排名第三)

2008.11

优秀教学质量奖

邵阳学院第四届优秀教学质量奖

3600

2010.11

邵阳学院第六届优秀教学质量奖

2005.6

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奖

龙钢华、宁佐权等3人次,

校级

100

2006.6

胡克森、宁佐权等2人次,

2007.6

龙钢华、宁佐权等2人次,

2008.6

龙钢华等2人次,

2009.6

2010.6

龙钢华等3人次,

2011.6

胡克森等2人次,

2012.6

龙钢华、姚武等4人次,

项目研

究起止

时间

起始:

2005年8月31日完成:

2012年6月30日

主题词

地方本科院校;

文史融合;

人才培养;

研究与实践

1.基本内容

(1)对文史融合理念的基本认识

俗话说: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应理解为文学与历史这两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万经皆史”,则指出了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的历史化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教育教学中,文史两学科共性之多是显而易见的。

世纪之交以来,各高校将文学和历史两学科合并组建文史学院、文学院、文化学院等,体现了文史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邵阳师专中文系(今邵阳学院中文系)在1998年正式开办了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到2005年我院的历史专业又合并到中文系,2006年我们又新建了新闻专业,2009年又新增了对外汉语专业,使我们系成为一个具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文史综合性系部,为文史融合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条件。

关于文史融合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主持或参与的省级和厅级相关教改课题有12项,其中已经结题的有9项。

我们主持的与申报成果相关的各级科研课题有2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相关科研课题有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2项,省级项目有5项。

我们主要通过文史大类研究型选修课的开设与实践以及相关课程论文的写作来对文史融合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文史大类研究型选修课是为了拓展深化基础课教学内容,由专业任课教师在发表系列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专著为教材或重要参考教材,以培养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具有原创意义的课程。

而培养文史综合创新性人才,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说,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研究能力,需要了解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需要教师以自己过硬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课堂上“以身现法”,进行示范教育。

从师资培养上看,“师高才能弟子强”,大文史综合创新教育势必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具有文史综合知识,在掌握熟悉他人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不能只被动地做他人成果的“传声筒”,更要主动地拿出自己的成果和方法“以身现法”。

而从学科发展层次上看,本科教育的延伸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层次教育需要以本科教育作为发育的母体,本科教育取得了成熟的具有标志性的特色成果,研究生教育的破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文史大类研究型选修课更是为培养研究人才打下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因此我们以此为“抓手”,使我们的本科专业在促进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科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事半功倍、一箭多雕的功效。

(2)文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们主要通过开设文史大类研究型选修课程和课程论文的方式来实现文史融合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灌输与实践。

我们开设文史大类研究型选修课程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方法是:

首先,围绕专业基础课的热点疑点从“点”“选题”

我们要求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紧密联系课程特点,及时分析掌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和疑点问题,按照有利于延伸深化课程内容,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和扩充学科专业基础、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集中的研究成果的原则选择、提炼研究课题。

其次,由“点”到“面”“做题”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切入点之后,多侧面、多角度地围绕这个“点”进行探讨,写出系列论文,再在系列论文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出版专著,则达到了“面”的境界。

再次,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解题”

在相关教师取得具有一定特色、内容比较集中的成果的时候,及时为他们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让他们将相关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课堂上“以身现法”,在开了专业基础课的高年级学生中开设相关的研究型选修课。

对研究型选修课的基本要求是:

一方面,将教师自己和他人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

两个“服务”,一是自觉为学生报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服务,要求教师掌握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分布信息和资料信息,为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出谋划策,解疑释惑。

另一方面,坚持跨学科的视野,融合文史学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文史综合能力。

最后,在课程论文的写作中强调文史融合与贯通,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文史综合能力。

课程论文是指学生结合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通过查阅文献或进行调查试验而撰写的综述论文、调查报告、试验报告,或根据自己对课程所涉及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的见解而撰写的学术论文。

它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

其篇幅可长可短,一般是3~5千字,重在言之有物。

课程论文训练是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课程论文的写作中强调文史融合与贯通,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文史综合能力。

根据以上思路和方法,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从2005年以来至今,我们陆续开设的文史大类专业系列研究型选修课程有: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汉语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微型小说研究等,增加和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史综合理论知识。

并进行了两年的文史融合课程论文的写作,强调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课程论文时要具有历史底蕴,也要求历史专业学生在课程论文的写作中具有文学功底,受益学生有近2000人,甚至采用文史专业学生结对进行课程论写作的方法,收效明显。

(3)文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近十年来,我们文史大类系列研究型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加上近三年来课程论文的实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

第一,发表了各具特色的系列论文。

微篇小说研究:

在《文艺报》、《理论与创作》、《求索》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29篇。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在《史学理论》、《史学月刊》、《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等专业权威刊物和教育部名刊工程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20来篇。

汉语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在汉语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探索》、《中国成人教育》、《中国德育》、《语文学刊》等10余种刊物发表教学改革论文、汉语成语文化研究共20余篇。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

在《社科纵横》、《文学教育》、《现代语文》等期刊发表系列教改论文10余篇。

第二,出版了在系列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专著和教材

《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小说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学海探赜》,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

第三,获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奖

2005年文史合并以来,该研究团队获得各类教研奖励20余项,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

其中,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

第四,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文系师资尤其是具有教授职称的师资严重青黄不接。

我们以文史融合教学改革为依托,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科研成果,大大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自2006年以来,该课题小组5位成员中就有2位教师晋升为教授,1人被审批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被评为“邵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人获得校级“优质教学质量奖”。

第五,提高了学生文史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考研、优秀毕业论文比例的提升

通过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与课程论文的写作,学生文史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调查显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和历史专业应届毕业生近几年报考和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比例越来越高,考取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此外,文史融合人才培养教改模式为学生跨专业报考研究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考历史专业研究生,而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或考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或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

还有,我系每年评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