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8281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Word格式.doc

3.产业形态初步形成

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基地初步实现了创建之初的目标,形成了以医药为主,农药、兽药为辅的良好发展局面。

2006年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1.1亿元,占基地销售收入总额的68.7%,其中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医疗器械、药物中间体销售收入额分别占基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总额的24.7%、22.8%、12.8%和39.7%。

以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制药企业,主要生产酶工程类药品、生物疫苗和有机酸等产品。

以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化学合成药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消化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以及恶性肿瘤药物。

以常州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苏久信医用净化工程有限公司和常州朗生医疗器械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外科植入物、手术器械、医院用净化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装备、血液透析器等医疗器械。

医药中间体和医用原料药产业是基地的特色产业,共有20多家企业,2006年实现产值18亿元、销售收入16.3亿元,分别占基地产值和销售收入总额的27.3%、27.2%。

基地农药企业不多,但企业规模和研发能力较强,以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主要生产农药原药、制剂和中间体以及植物激素和昆虫激素等农药,代表产品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行为控制物质、有害植物生长控制物质等,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占基地销售收入总额的29.6%。

基地兽药产业起步较晚,主要以常州亚邦兽药有限公司为代表,产品以生产苯并咪唑系列和羟基-柳胺系列兽用驱虫药为主。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我区经济发展要求相比,基地还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在基地内70余家“三药”相关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4家(其中有1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其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基地产值及销售收入总额的83.6%、83.4%,其余60多家企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不到基地产值及销售收入总额的五分之一。

“三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且多数企业品种单一,只生产药物中间体,并为国外厂商供货,缺乏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弱;

综合性制药企业目前还不到10家,仅占基地医药企业总数的15%左右,现有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规模不大;

新建的医药企业秉承传统发展模式,仍以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产品为主,生产能耗大、环境污染重、附加值较低。

2.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基地新药研制投入不足,据统计,2006年基地仅个别企业R&

D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大多数“三药”企业R&

D投入仅占其销售收入的1%~2%。

新药创新研发能力和制剂生产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大部分化学药品都是仿制药,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且许多产品由于工艺落后、成本较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3.“三药”人才匮乏,智力支撑有待增强。

企业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研发人才明显不足,高级人才仅占基地从业人员总数的1.5%,技术管理、专业药师、高级技师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缺口,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

专业人才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区“三药”产业二次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大部分企业无法真正成为“三药”研发的主体,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不能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发展战略,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三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环保型“三药”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为抓手,充分发挥现有“三药”产业和品种优势,积极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三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基地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基地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地创新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到2010年,基地总体发展目标力争在全省进入前三位。

具体发展目标为:

1.产业规模发展目标。

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到2010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5~7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基地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5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5亿元。

2.产品发展目标。

产品发展以引进和培育创新药物为主,到2010年,力争培育和引进40~6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药”新品种,其中国家一类新药3~5个,申请专利100~150项。

3.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目标。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提升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能力,创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引导企业与院校共建实验室15个以上。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构建新药创制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分析测试服务平台、专利战略分析检索平台、专业技术标准服务平台、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内外科技合作服务平台等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三药”创新服务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地形态建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推进“三药”基地形态建设,增强基地引导、管理和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农药企业为主的江边板块,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结构,逐步向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发展;

针对企业需求,依托现有重点企业,建设以制剂药、医药生产企业集聚的“生物医药园”,加快医药原料药的开发和生产;

以“三药”研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创建“三药”共性基础设施与新药创制服务平台,在创业中心加快新药开发,促进孵化企业集聚;

进一步完善长江塑化市场内的“三药”产业基地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产品贸易流通区的功能,加快流通区信息化建设和“三药”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三药”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通过四大板块的建设,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推进“三药”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优化基地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保持基地在医药产业原有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心血管系统药物、抗癌药物和重大疾病的诊断防疫制剂为主的医药产业的建设,形成基地优势产业群。

加大对生物制药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品药、生物新制品及相应制剂药产业群,促进化学制药向生物制药转变;

有选择地发展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的生产,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研制;

进一步做大做强医疗器械产业,积极推动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创制与发展;

针对基地特色产业群,加大医药中间体研究开发力度,推进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产业向成品药及制剂产业转化。

侧重杂环类和含氟农药中间体的开发,推进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开发,逐步培育形成以高效低毒“绿色农药”为主体的农药产业群和以抗寄生虫药物生产为主的兽药产业群。

1.医药行业

基地医药产业的发展应采取“加强创新,推进产业化”的战略方针,围绕重大、疑难、高发性疾病防治需要,在生物医药、化学合成药、医疗器械和公共卫生产品四大领域,重点支持研究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疗效高、毒副作用小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鼓励企业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前研究,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

围绕肿瘤、心脑肺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病等疾病防治,以现代生物高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化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工程药物,积极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推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主攻基因工程生物药物中下游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膜分子超滤技术、蛋白质分子整合技术、病毒灭活技术、新型疫苗和抗体制备技术等先进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干细胞治疗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及快速疾病诊断试剂盒等科技含量高的生物医疗技术。

化学药物在基地医药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更是基地的特色产业群,也是目前基地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夯实传统化学药基础,巩固特色产业群的优势地位,积极引导推进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产业向成品药及制剂产业转化,逐步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在化学合成成品药方面,研究化学药新靶标识别和确证、新药设计以及药物大规模高效筛选、药效与安全性评价、制备和成药性预测关键技术。

发展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新型药物制剂和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剂等产品。

在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方面,重点支持开发活性高、毒性低、机理新的有机药物中间体,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衍生价值的关键中间体,如手性化合物中间体系列、芳香族化合物中间体系列、含氟化合物中间体系列、杂环化合物中间体系列等产品。

医疗器械产业是基地新兴产业,并有规模快速扩大的趋势。

支持基地医疗器械产业拓宽产业链,鼓励企业加大生物医用材料及产品研发力度,从现有的人造骨钉向人造皮肤、人造血液、人造器官等其它代用品领域发展,鼓励研发专用医疗仪器、特殊医用耗材、大型药疗系统领域产品,扶持企业自主研发高性能医用材料,以替代价格昂贵的进口材料。

重点支持针对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的研发。

以有害生物防治领域新释放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为重点,鼓励企业加强对采用以水为溶剂的微孔气溶胶释放技术、水性制剂超细雾化释放技术、控制释放气体杀虫防虫技术、非液化气体作推进剂的消毒气雾剂释放技术和气体消毒剂控制释放技术的研究。

2.农药行业

以加快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开发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为重点,力争在生物农药研制和开发上有所突破,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力度,促使其产业化、规模化。

加强对农药先导化合物结构的创新和优化研究,提升农药原始创新能力。

支持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主导农药品种及其中间体的产业化工艺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实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规模化、连续化、清洁化、便捷化,把重点农药品种做大做强,形成1~2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示范装置和骨干示范企业。

在绿色农药开发过程中以含氮杂环化合物、含氟化合物以及手性化合物为主,积极开发符合生态要求的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农药制剂。

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开展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创制研究,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新品种及农药新剂型产品;

重点支持吡唑衍生物等先导化合物、杂环类和含氟农药中间体、高毒农药品种替代品、光气化系列产品、植物激素和昆虫激素等“绿色农药”产品的研发。

3.兽药行业

基地兽药产业的重点是兽用化学药物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抗寄生虫药物、生物制品、抗感染药物、饲料药物添加剂、其他药物分别占市场总额的27.49%、22.46%、17.04%、14.34%、19.49%。

重点支持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高效、低残留抗寄生虫原料药开发,主要产品以鲁苯达唑、甲苯咪唑和新型抗吸虫药氯氰碘柳胺钠等产品为主。

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加强各种兽药新剂型开发。

通过对药物制剂关键技术与药物新剂型的研究,掌握缓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和靶向给药系统等关键技术。

鼓励研究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兽药及渔药新品种、新剂型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产品。

(三)大力提升企业规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在基地现有产业基础上,继续保持基地内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医疗器械、中间体及原料药等重点企业的发展优势,并集成各级各类资源向基地现有骨干企业倾斜。

积极扶持基地企业健全产品体系,倡导企业间联合和优化重组,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重点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大型“三药”集团或企业,逐步扩大基地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数量。

(四)加强创新源头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大扶持研发机构政策引导力度,激活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基地R&

D投入占“三药”产业销售收入总额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R&

D投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为构建创新型产业奠定基础。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基地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

积极鼓励企业对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升级力度,同时创建高起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投入、整体引进、多方共建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双向共建各类创新平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五)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功能

以常州三药工程开发院为主体,创建“三药”共性基础设施与新药创制平台,实现开放式服务,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由常州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常州三药工程开发院)整合资源,筹措资金,加快平台建设,争取两年时间内在“三药”研发若干重要领域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充实实验室装备,完善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三药”专利战略分析与检索平台建设,建立专利分析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三药”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三药”技术标准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和“三药”大型公共协作网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为“三药”企业提供产业、产品、市场、人才、政策法规等多方面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切实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建创新型产业的关键。

把科技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制定措施,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核,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强化科技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继续完善扶持创新政策。

结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和一系列扶持自主创新政策的出台,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科技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扶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

通过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科研经费及科技计划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倾斜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目标。

强化企业产学研主体地位。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除了现有的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人才合作培养等形式,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互动开发新机制,并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其研发水平和效益。

(三)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壮大企业实力

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培育壮大“三药”高新产业为主要目标,围绕目标产品,集成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一是着力抓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对基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重要影响的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瞄准行业高端技术,支持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技术和产品。

三是衔接国家“863”、科技攻关等重点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重大科研成果来基地转化,促进原始性科技成果在基地实现产业化。

通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企业,不断提升“三药”产业发展层次。

(四)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充分用好国内资源。

利用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及各种产学研平台,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到“三药”基地转化,强化“三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挖掘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潜力,鼓励派遣研究生等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和过程;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结合学校的研发潜力与企业的项目来源、资金,加快实现经济效益。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美国FDA认证、欧盟COS药品注册和CGMP、DMF认证。

针对一些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上市,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积极承接国外专利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转移生产,做好跨国制药企业与区内企业联合经营的有效衔接和服务工作,鼓励企业抓住参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接轨国际制药体系的难得机遇,将基地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成全球非专利药重要生产地和国际专利药中间体重要供应商,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

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政府要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

鼓励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基地产品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和设销售公司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建立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专家咨询机制、“自上而下”立项管理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队伍,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创新后劲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大“三药”产业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设立区“三药”企业重点知识产权服务单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实施高效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强化对重点“三药”企业的服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本着择优扶强原则,加强对我区“三药”产业扶持力度,保护“三药”产品的知识产权,对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资本优化重组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争创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基地技术标准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及国际技术标准、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增强企业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意识,提升企业的国内外行业地位和竞争力。

(六)构建科技人才高地,提升创新活力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体制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科技人才分配机制。

以企业为载体,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有效机制,加大智力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增加股权收益,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可支配收入和福利待遇;

以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造就我区急需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建立科技人员向“三药”产业流动的激励机制;

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三药”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渠道,多渠道吸引海内外高科技人才尤其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人才来区创新创业。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