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85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印度共产党派别知多少文档格式.docx

  1925年,印度康浦尔的一个报纸编辑萨提亚·

巴克塔宣布要建立一个合法的共产党。

在得到当局允许后,于12月26日召开了印度共产主义者第一次全国会议。

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为防止共产主义旗帜被人利用,只得派人参加会议。

会上成立了印度共产党,各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都被选进了中央执行委员会。

这一天,被认为是印度共产党诞生的日子,标志着印度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印度共产党成立之初,并没有加入共产国际,而是继续接受罗易的指导。

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共产党的外围掩护组织即工农党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1933年12月,全印共产党会议在加尔各答召开,印度共产党宣布加入共产国际。

  从1920年印度侨民共产党成立之后,印度的共产党内部就存在着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战略策略之争。

党内斗争频繁激烈,外部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也非常严厉,党的命运多舛。

印度独立后,党时而提出要采取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时而提出采取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翻政权,时而与宣称要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的国大党左翼结成统一战线。

但是,印度共产党还是参加了历次的国会选举,其政策也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着调整,成为印度政坛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二、印度共产党的分裂    

  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印度共产党内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派别和斗争。

印度共产党早在高士任总书记期间,已存在意见分歧。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大论战,中印之间还发生了边界冲突,印度共产党内对印度社会性质的认识也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当时丹吉集团主张建立包括国大党在内的“民族民主阵线”来实现“民族民主政府”,以孙达拉雅为首的一派则强调要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通过和平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

而高士则是把这两者兼容并包。

  1962年1月,高土去世后,由丹吉担任党的主席,南布迪里巴德任总书记。

丹吉出任主席后,印共党内右翼势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中印边界武装冲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战的公开化,印共内部斗争日益激化,

  1963年7月苏共发表《公开信》,指责反丹吉集团是受“中共领导策划的各种变节者的反党集团”。

  1964年4月,丹吉早年被捕变节的信被揭发,党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则发表文章为丹吉洗刷,说变节信是“伪造”的。

国大党政府通过丹吉集团的告密大批逮捕孙派成员。

丹吉集团乘机改组印共中央及西孟加拉、旁遮普、安得拉、孟买等地组织领导机构。

大规模开除或停止孙派成员党籍。

于是,印度共产党第一次出现了组织上的分裂。

  当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以党的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等为首的一派单独在加尔各答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孔达拉亚为总书记,改党的名称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随后,以党的主席丹吉为首的另一派在孟买又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丹吉为党的总书记,继续沿用印度共产党的名称。

至此,印度共产党一分为二。

  印度共产党(以下简称“印共”)认为,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是新独立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先进的,但在农业中残存着半封建的生产关系。

印度政府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府,实行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印度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就是联合反帝反封建反垄断资本的力量,组成包括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民族民主阵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族革命,建立由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共同领导的民族民主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的和相对和平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对外政策上,印共强调支持国大党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主张大力加强与苏联的合作,认为苏联是不结盟国家“最可靠的盟友”,是“世界和平的堡垒”。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印共(马)”]认为,印度国家是大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机器,印度社会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与种姓、教派、部落制度的特殊混合体,反对印度共产党关于印度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论断。

认为印度面临的革命的性质是反封建、反帝、反垄断资本,争取民主的人民民主革命。

革命的道路应是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下层组成广泛的人民民主战线,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议会斗争,通过合法途径实现人民民主和社会改革,但“革命力量必须提高警惕,使他们的工作能够应付一切突然事变,能够应付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任何复杂局面”。

在对外政策上,支持政府奉行的不结盟政策,赞同同苏联亲近。

三、印共和印共(马)在中印边界和国际共运问题上的政策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两派都坚持麦克马洪线为边界线,都支持尼赫鲁政府保卫该线以南领土,但丹吉攻击中国为“民族主义狂热”,“侵略”印度领土,号召在政治、思想、军事上向中国发动攻势,要求中方按印方条件谈判。

孙达拉雅派承认边界有争论,不存在“侵略”,主张谈判、互让,西段边界,印度应承认阿克赛钦高原的“某一部分”为中国领土。

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印共(马)的很多党员因为拒绝污蔑我为“侵略者”而遭到政府迫害,约有1300多名党员干部被逮捕。

  在国际共运争论问题上,两派都支持1960年《莫斯科声明》,都强调和平过渡的可能性。

分歧主要在中苏论战责任谁负的问题上。

丹吉集团攻击中国应对社会主义阵营不团结“负责”,攻击中共是“教条主义”、“左倾宗派主义”,是国际共运的“主要障碍”。

孙达拉雅派认为,苏共独断专横是国际共运“严重分歧的起点”。

指责苏共二十大的某些论断是“不正确的”,“站不住脚的”。

不同意丹吉集团要印共在每个问题上都追随苏共领导。

四、印共(马列)的成立

  

  1966年,印共(马)西孟加拉邦委员会内,以查鲁·

马宗达为首的一派由于对党中央的路线不满,秘密成立了“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中心”组织。

  1967年5月,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县的革命派在查鲁·

马宗达等人的领导下,起来公开反对印共(马)的路线,在该县的纳萨尔巴里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

7月,遭到由印度共(马)执政的西孟加拉邦政府的镇压而失败。

  1967年11月,西孟加拉、北方邦和比哈尔等七个邦的印共革命派代表在加尔各答开会,成立了:

“共产党革命派全印协调委员会”。

在协调委员会的领导和推动下,安得拉邦、比哈尔邦和其他邦先后爆发了农民武装斗争。

由于主客观条件等复杂原因,纳萨尔巴里运动受到了严重挫折。

  1969年4月,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下简称印共(马列)]正式成立。

1970年5月,印共(马列)召开一大,选举查鲁·

马宗达为总书记。

  1971年11月,印共(马列)中央分裂,形成了以查鲁·

马宗达为首的和以萨·

纳·

辛格为首的两个中央。

  1972年7月,马宗达被捕牺牲后,党组织分裂成为更多的小派别。

  1982年初,印共(马列)的十三个派别举行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主要是讨论团结问题。

同时总结了纳萨尔巴里运动的主要教训:

  

(1)盲目照搬中国革命经验,宣称“中国的道路就是我们的道路”。

严重脱离了印度的国情和印度人民群众,使印共(马列)的威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2)错误地估计了国际形势。

他们根据“帝国主义即将全面崩溃”这一提法,以及国际形势面临世界大战的危险,认为美国进攻柬埔寨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世界革命最后阶段已经开始。

  (3)对于国内的革命形势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

  (4)采用了个人恐怖手段,严重脱离了群众。

甚至提出了,手上没有沾染阶级敌人鲜血的人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种极其错误的口号。

  (5)扩大了打击面,如把党称为“分成农和无地农民的党”。

查鲁·

马宗达说: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民族资产阶级一样动摇,并在心理上同反革命派有联系。

”甚至把其他所有政党统统看成是代表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利益的党。

因此,马宗达说:

“只有当红色政权在国内各地建立起来的时候,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所有这些阶级的统一战线才能建立。

”显然,这是极左思想的表现。

这种极左思想是和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恶劣影响有关的。

  印共(马列)各派在其后的实践斗争中,逐步认识到联合的必要。

1985年5月,有6个印共(马列)的组织在纳萨尔巴里集会,决定合并成立印度共产主义组织(马列),并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选举了原纳萨尔巴里运动领导人之一卡努,桑亚尔为该党总书记。

桑亚尔会后说:

党将坚持武装斗争,并把武装斗争看作是印度求解放的唯一道路。

在形势许可时,也将参加议会选举。

他说:

“印度现阶段是完成民主革命。

但我们决不会再盲目地接受其他国家的党的领导,我们再也不会犯称中国共产党主席为我们党的主席那样的错误了。

” 

五、印共(毛)的成立

  印共(马列)早从1967年5月起就在大吉岭县的纳萨尔巴里及其毗邻地区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通称纳萨尔巴里运动(农民革命战争游击运动的统称)。

1969年4月建立印共(马列)这个独立政党后,70年代早期党内又形成“毛主义共产主义者中心”,随后又出现“印度共产主义革命中心(毛主义)”。

2003年,这两个组织合并为“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并加入南亚毛派政党协调委员会。

2004年9月21日,“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与“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这两个最强大的毛派组织联合组成印共(毛主义)。

这两个纳萨尔巴里运动的最大组织,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接触,准备联合,但由于各自领导层之间的分歧等原因,联合过程受到了重重阻碍。

其联合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尝试阶段。

1980年4月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把印度左翼极端组织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推翻那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新国内政府”的构想,这一提议得到了“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党的赞同。

1981年,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会晤,在长达12天的会晤过程中,双方最高领导人认为两个组织之间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双方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但是由于双方进行合并的程序还不成熟,加之两党在战略、策略上的分歧,个人的冲突等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随着双方领导人的去世。

联合进程逐渐停止。

  第二,停滞阶段。

进入90年代,双方再次萌发了进行进一步联合的想法,并于1992年开始对话。

1993年9月。

双方决定联合加强在马德拉邦、比哈尔邦等其他地区的纳萨尔巴里运动,并建立一个全印度人民的抵抗组织讨论会,以促进反封反帝运动,这一统一进程持续了三年,但最终又因在一些国际革命运动问题上发生分歧而暂停。

随着1998年“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与另一派“印度共产党(联合马列)”的合并,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武装冲突不断,大批纳萨尔运动参加者和支持者在冲突中死亡,给纳萨尔运动造成了极大损失。

这一时期被毛派主义者称为“黑暗时期”。

  第三,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双方进行联合的行动再次提上了议程。

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并认为双方的分歧应该通过讨论而不是武力来解决。

2000年,“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主动实施了单方面停火决定。

“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也以同样的姿态进行了回应。

同时,由于“印度毛主义行动中心”的反省和国内外革命力量的呼吁,双方于2001年8月再次恢复了对话。

在第一次会议后,双方决定在对自身错误进行进一步反省的基础上进行合并。

  2001年后半期到2002年11月,双方在比哈尔邦和杰哈那巴德邦进行了联合行动。

2002年11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两党要联合起来反对政府。

政府的反毛派行动计划促使双方进一步消除隔阂,联系更加密切,为以后正式合并作了准备。

在2003年2月的会议上,双方制定了具体的合并计划,对“黑暗时期”的各自行为作了反省和检讨,并决定以后无论出现何种分歧也不能与各自的阶级战友发生冲突,并制定通过了《马克思一列宁一毛泽东主义》、党的纲领政策、有关国内外行动的政治决议和党的章程五个决议,为以后的正式合并奠定了基础。

  一年以后,双方的最高代表团和中心委员会再次进行了会晤,决定正式合并。

会议采纳了上一次会议通过的五个重要文件,并译成十个区域语言分发到各区进行广泛讨论,最后大会还宣布成立了合并后的临时中央委员会。

至此,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正式成立。

六、印共和印共(马)在印度执政情况

  1957年,印度喀拉拉邦出现了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邦政权,南布迪里巴德担任邦首席部长。

他宣布,他的政府不是要在喀拉拉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要实现国大党中央政府提出或允诺过但没有彻底实行的改革主张。

新政府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推行了比较激进的政策,释放了所有的政治犯,把所有的学校(包括私立的)置于政府的监督之下,特别重要的是,新政府把国家拥有的适于耕种的荒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实现了租佃法,使广大佃农得到了较多的实惠。

  然而,南布迪里巴德关于新政府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讲话,并没有消除印度国内、喀拉拉邦内部和国大党对共产党政权的敌视态度,反对派势力不断地挑起各种事端,中央政府没有采取任何稳定措施。

由于形势动荡不断升级,1959年7月31日,印度总统以喀拉拉邦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坏、政府失去民心为由,接管了邦政权,实行总统治理。

印度第一个合法的邦级的共产党执政的政权就这样夭折了。

  印度的共产党人和其他左翼力量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

相反,他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结成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通过合法的斗争,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和喀拉拉邦都组成过自己的邦政府。

而在西孟加拉邦,从1977年开始,左翼阵线已连续执政至今,是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政府。

  2004年,印共(马)和印共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者及其他左翼力量所获选票之和超过了60张。

这个数目虽然还不足以组织政府,但却对欲组成政府的大党联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阻止信奉印度教至上的印度人民党继续执政,以印共(马)和印共为首的左翼力量决定从外部支持以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其基础是双方达成的《最低共同纲领》,从而为其执政奠定了政治基础,因此,印共(马)和印共在国内影响力大大提升。

  印度安德拉邦首府海德拉巴附近一个叫喀萨瓦拉姆的小村子。

这个村子有5000人,选民2500人,有约40名印共党员,其中的80%是农民。

印度农民的生活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农民因负债而自杀的现象时而发生。

印共在这个村子的工作就是帮助农民解决劳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反映问题,敦促处理,必要时动员群众开展一定的抗议示威活动。

由于印共的存在和积极参与,这个村子的农民有困难找党员,而印共也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印共在这个小村子里有着极高的威信。

  左翼力量缘何能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时,印共(马)和印共的领导人都提到:

是因为他们推行了正确的维护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所以赢得了选举的胜利。

  关于入阁,在1996和1998年,印共(马)政治局委员、在西孟邦做了23年首席部长的J·

巴苏曾两次有机会入阁出任总理,然皆因党纲所限,而丧失组阁机会。

2000年,印共(马)特代会批准,在革命过渡时期,在条件允许下,共产党可参加中央政府。

为提高中央执政可能,共产党开始主动打造印人党和国大党(英)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2009年3月,印共(马)顺利拉起了一个由10党组成的“第三阵线”,其主要成员除左翼四党外,还包括比久人民党、泰卢固之乡党、人民党(世俗)等几个地方性政党。

  2009年5月落幕的人民院第15届大选中,印共两大主流派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在543个议席的竞争当中,印共(马)只分得区区16席,与上届相比,剧减了27席,甚至比1967年首次参选时还少了3席。

在全国性政党排名中,印共(马)从第三大幅下滑至第八。

印共也损失惨重,2004年时还有10席,这次只得4席,角色更显微不足道。

  共产党的三大据点,除小邦特里普拉的两个人民院议席继续被印共(马)包揽外,喀拉拉和西孟加拉两邦都颜色大变。

西孟邦总计42席,印共(马)这次只夺得9席,与上届26席的辉煌战绩形成强烈对比,而其主要对手草根大会党则由1席猛蹿至19席。

在喀拉拉,印共上次3席全部沦陷,印共(马)也只斩获4席,相当于上届的1/3。

  此次选战,为何共产党突然间黯然失色,国会议席大幅萎缩?

印共(马)在6月份中央委员会上的总结报告中认为,参选时组建“第三阵线”,明确提出建立不切实际的“非国大党、非印人党”政府,是患了策略性失误。

的确,此举将左翼政党逼入墙角,促使不希望政策发生巨变的民众起来阻止共产党上台。

不过,从选举结果看,参加“第三阵线”的比久人民党、泰卢固之乡党,议席不但未见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而上次大选一席未得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此次竟将9席收入囊中。

比较起来,只有左翼四党遭遇滑铁卢,尤以其中两支共产党队伍为甚。

这说明,失利原因主要还在于共产党自身表现。

  喀拉拉大选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印共(马)在该邦陷入了内讧。

邦首席部长阿诸善南丹和党委书记维亚原相互攻击,激烈的权力斗争甚至一度导致两人抛开对方,各自组建自己的党务系统和政务系统。

  假如说喀拉拉的矛盾性质属于共产党内部党政区隔不清、党务书记权限过大引发的老问题,那么在西孟邦,共产党遇到的则是新挑战。

  2000年接替巴苏出任首席部长的巴塔查吉,上台后开始大力引进外资,许多新工厂和IT相关服务产业出现在西孟加拉,此举有力扭转了巴苏执政后期经济的下滑态势。

2001~2006年,西孟邦经济增速为7.3%,高于全国平均值。

在他的领导下,左翼阵线成功通过2001和2006年两场选举大考。

2006年的选举可谓胜利空前,西孟邦议会294个议席当中,左翼四党收获235席,印共(马)独得176席。

  不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引发巨大争议,批评者认为巴塔查吉过分倾向资方利益,屈服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符合印共(马)的政治立场。

2007年1月出现的“南迪格拉姆征地纠纷事件”和次年10月的“辛古尔事件”将争议推向高潮,直接导致印共(马)领导的邦政府此后陷入困局。

前者起因于邦政府准许一家印尼企业收购土地,当地数万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极为恐惧,竭力阻止该计划实施,最终酿成警察开枪,11人死亡的悲剧。

后者则缘自邦政府为吸引印度著名家族企业塔塔集团到辛古尔村建厂,而以“公共目的”为由强行征地,引起大规模抗议活动,项目被迫撤出。

  两起事件折射出共产党在经济转型期执政的巨大困境。

作为北方富裕邦,以加尔各答为首府的西孟加拉正处于从小农经济向大规模工业化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

无所作为肯定难以持续,最终会丧失执政权,但加快本地的工业化进程,又势必会损害到居主体的农民利益。

对资本的过度青睐不仅动摇了共产党传统的支持基础,而且和自己的一贯政策发生正面冲突。

一言以蔽之,搞工业化无疑是在革自己的命。

  从本质上说,工业化战略是未来印度共产党不容回避的必然选择。

要破除这一过程中的迷局,印度共产党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政党转型,特别是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将党从狭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转化为更具广泛代表性的“群众型”政党。

毫无疑问,这将充满政治风险。

七、印共(毛)的道路

  印共(毛)在印度被印度政府列为恐怖组织,但仔细考察,印共(毛)与其他宗教恐怖组织实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从不搞针对平民百姓的恐怖活动,也不破坏基础设施建设,相反,他们所控制的区域里老百姓成了他们的死党,其他党派和武装很难再他们所控制的区域里能靠自身而生存下来,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社会治安良好,但受印度政府和印共、印共(马)的舆论宣传和对其妖魔化的影响,中国国内对印共(毛)的印象也认为其是无恶不作,极左狂热,不顾老百姓死活,大搞恐怖暗杀的一个恐怖组织。

从这节开始,后面将重点介绍印共(毛)在印度壮大的社会背景和他们的纲领,主要由以下内容:

 

1、印度政府和其他左翼党派是如何定性印共(毛)为恐怖组织的?

    2、印共(毛)的基本理论与政策

    3、印共(毛)的组织构成

    4、印共(毛)的活动与范围

    5、印共(毛)为什么坚持选择毛泽东旗帜?

    6、印共(毛)是恐怖组织么?

    7、谁在支持印共(毛)?

印共(毛)的力量来自何方?

    8、未来的印共(毛)是否能革命成功取得政权?

1、印度政府和其他左翼党派是如何定性印共(毛)为恐怖组织的?

  根据印度官方的说法:

据印度内政部的统计,印度全国发生的91%的暴力事件和89%的因暴力事件而导致的死亡都是由印共(毛)引起的。

自2004年以来,其已发动了6000余起暴力事件,造成了至少2500人死亡。

因其活动猖獗,目标直指国家政权,总理辛格称其为印度国内安全的最大单一威胁。

  印共(毛)一成立,便显露出凌厉的攻势。

其采取的第一个比较大的行动是在北方邦金道利县进行的伏击战,共打死19名警察。

之后,类似的袭击活动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

2005年11月,1000多名印共(毛)武装袭击了比哈尔邦的杰哈纳巴德监狱,释放了大约350名毛主义囚犯,其中包括该党领导人之一的A·

卡努,并抢走了几百条枪和大量弹药。

这一年印共(毛)武装共发动了1608起暴力事件,造成了566人死亡。

2006年印共(毛)发动的暴力事件次数虽略有下降,为1509次,但造成的死亡人数却上升了,为678人;

2007年其发动的暴力事件又有所增加,为1565起,造成了696人死亡。

2008年印共(毛)进一步加大了袭击力度。

2月,印共(毛)武装袭击了奥里萨邦一座警察训练学校兼军火库,打死了10名警察,抢走了一批武器弹药;

6月,警方特种部队在渡江追剿印共(毛)武装时遭遇袭击,有39名特种部队官兵溺亡;

7月,一辆满载警察特种部队人员的装甲车触雷爆炸,乘员24人悉数丧生,地雷系由印共(毛)武装埋设。

  随着袭击活动的不断增多,印共(毛)控制的地盘也迅速扩大。

在2003年末,印度只有9个邦55个县处于各个毛主义派别的影响之下,但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3邦156县。

目前,印共(毛)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