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888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文档格式.doc

43´

—34°

06´

,东经118°

12´

-119°

36´

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

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

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

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

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

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

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

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

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

如下图表所示:

2005年淮安市土地利用

面积(万亩)

占总面积比例(%)

再分类

占所属地类型比例(%)

农用地

1024.2

68.62

耕地

735.44

71.81

园地

32.06

3.13

林地

41.84

4.09

牧草地

0.024

0.01

其他

214.83

20.98

建设用地

203.29

13.62

城乡建设用地

164.95

81.14

交通运输用地

8.95

4.40

水利设施用地

26.25

12.91

未利用地

265.01

17.76

自然保留地

31.29

11.80

水域

133.73

88.20

3.1农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

耕地: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735.44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71.81%;

全市各县区耕地占农用地比例均超过65%,最高的楚州区耕地占农用地比例达到76.12%,处于省内较高水平。

园地:

2005年全市园地面积32.0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3.13%,其中金湖县比例最高,达5.58%。

林地:

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41.84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4.09%,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丘陵地带,其中盱眙县的林地占农用地的11.03%。

牧草地:

2005年全市牧草地240.00亩,主要分布在金湖县境内。

其他农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共214.83万亩,占农用地面积20.98%,主要以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以盱眙、涟水、楚州三县区面积最大。

3.2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

  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64.95万亩,占建设用地的81.14%,以486.78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城乡建设用地226平方米。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26.65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10%,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7平方米。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仅8.44万亩,占建设用地比重4.15%,农村居民点用地138.33万亩,占建设用地的68.05%。

从空间布局看,城市建设用地集中在清河区,淮阴、清浦和楚州四区。

农村居民点以盱眙和涟水面积最大,其中涟水县农村居民点占其建设用地比重高达83.98%,是全市规划期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点区域。

  交通运输用地。

2005年全市交通运输用地8.95万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40%;

从交通用地占比来看,中心城区所在的清河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道路交通用地相对占比较高,达到10.13%,最低的金湖县交通用地比例仅为2.42%,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水利设施用地。

2005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26.25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2.91%。

各县区中金湖、盱眙两县水利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最高,分别达到23.94%和23.07%,洪泽县也相对较高,比例为13.53%。

另外,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过境的楚州区水利设施用地占比也相对较高,达到11.12%。

 3.3其他土地

  2005年全市其他土地265.01万亩,其中自然保留地31.29万亩,占其他土地的11.80%;

水域233.73万亩,占其他的88.20%,主要分布在洪泽县、金湖县和盱眙县。

4、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

⑴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所占比重较大。

淮安地处江淮平原与宁镇丘陵的结合部,主要以平原水网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2005年全市耕地占土地比重高达4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98%)。

⑵土地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开发效益不高。

淮安市土地耕作条件较好,农用地和耕地占土地面积比例也要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是淮安市经济基础薄弱,土地开发效益相对较低。

2005年淮安市地均地区生产总值5.65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产业增加值32.75万元/公顷,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

⑶建设用地扩张较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后发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城镇扩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兴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拓展等都加速了淮安市农地非农化进程,土地城市化速度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

从1997年至2005年,淮安市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建设用地总量净增12.07万亩,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也是呈明显升高的态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⑷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较大,统筹协调难度大。

淮安市北部以平原为主,中部多河流湖泊,西南部为丘陵山地,明显的地貌差异导致各区县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显著。

各县区之中,靠近洪泽湖、宝应湖和高邮湖的洪泽县、金湖县和盱眙县的未利用地面积比重较大,其中洪泽县2005年未利用地比例达到了47.31%,而涟水县未利用地比重最小,只有2.01%。

除洪泽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偏低外,其他几个县区基本都在37%以上,其中涟水县耕地比重达62.55%。

5、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淮安市即将迎来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规划期内城镇工矿用地需要保持较高的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三淮一体”全面实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将长期保持旺盛的用地需求,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用地规模,这些都形成了对用地的刚性需求。

淮安市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和可用于开发整理的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土地资源安全的腾挪空间显著削弱,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5.2用地集约程度不够,用地结构亟需优化

近些年来,淮安市城镇用地规模迅速增长,但用地集约程度不够。

各县区均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产业对用地的需求迅猛增加,导致各区工业用地面积迅速扩张。

城镇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中土地利用强度较低;

闲置土地比较多。

城市居住用地中,普遍容积率较低。

农村居民点布局较为零乱,且占地较大,人均面积达到303平方米/人。

规划期内需要大力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5.3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保护压力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对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

规划期内,淮安市不仅要完成自身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还要承担一定面积的建设占用耕地易地调剂任务和基本农田整备区任务,全市的耕地保护压力非常大。

5.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005年淮安市未利用地265.01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76%,但是其中有188.20万亩的未利用地属于不适宜开发的河流湖泊水面。

由于近年来土地生态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深入,未来土地开发整理越来越困难,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应当成为规划期内补充耕地的主要方式。

6、土地利用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适度增加耕地补充量;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稳定园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

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和农用地整理,适度压缩其他农用地。

按照新增用地集中布局、存量用地集约挖潜、用地总量理性增长的原则,逐步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比例,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保障交通水利重点项目用地。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未利用地,拓展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空间。

7、结束语

淮安市土地利用整体上是较为乐观的,要严格遵循规划导向,适时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淮安市政府网

2.淮安市国土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